民国时期余若瑔的彝族历史遗著《且兰考》
《且兰考》——是一部从周朝至清末几千年以来,描写西南少数民族的宏大史书!是一本述说西南彝族的发展、成长之书!
民国时期“贵州第一史学家”余若瑔先生,花了将近十三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上下两卷,从而刷新了这部研究文献的广泛关注,为我们带来了这本历史学巨作!留下了不菲的价值,也是他一生研究彝族史成果的结晶。
余若瑔先生逝世后,此书又幸得民国后期杨仿岩先生校正,彝族后裔余宏模先生整理补注,此书方得海内刊行,流于后世。
但《且兰考》因纂修于民国三十年(1941),成书年代较早,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其语言与行文风格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显得比较晦涩,词语艰深,异字生僻,理解不易,许多人对于彝族史的了解,仅仅是通过电视、戏剧、小说、民俗等形式获得的,无法体会到它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为此,笔者有志于遍查典籍,编注《且兰考•原版译注本》,拟今年印刷付梓。以一页原文、一页译注的排版方式,为读者提供了简洁易懂的翻译、注释和生僻字的读音,使读者能够消除阅读上的障碍,加深对原著的理解。现缺少打字人员,希望有志于整理古籍的爱好者共同参与整理。有志于参与免费整理者,请与涂电林同志联系(13982436444)。
(第二页原文)
《且兰考》①
余若瑔 遗著②
杨仿岩 校正③
余宏模 整理补注④
①且兰:音jū lán(居兰),且,通假字,通苴,苴者,大麻雌株也,兰者,草也。苴麻,开花后能结果实,有兴奋作用,俗称大麻,苴麻叶可织为粗麻布,或古彝人作鞋垫用。且兰二字连起来说,是古西南贵州、四川、云南边界,乌蒙山脉一带盛产的植物,亦代指此地方。
且兰国为古西南夷国名,二千多年前与夜郎同时存在的部落酋长国。“且兰”始见于《汉书》:“楚顷襄王遗将庄硚卒循沅水而上,经黔中代夜郎,军至且兰椓船于船而步战,灭且兰伐夜郎,夜郎迎降。”
在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上,二千多年前,今贵州辖境内曾产生过两个神秘的古国,一曰“夜郎”、二曰“且兰”。经众多专家、学者研考史籍认定,且兰古国故都在今贵州黄平县旧州镇,辖地包括贵州都匀、福泉、黄平、贵定一带,治所在今黄平县旧州镇天官寨。
“黄平”名源于旧州,因旧州万亩大坝地平“厥土为黄”而得名。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且兰置牂牁郡,黄平隶属之,南宋理宗宝佑六年(1258年)兴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黄平之名始见之史。史称“黄平在黔为文物声名之地,科名辈出,甲于他郡”。
夏商周时代,旧州属《禹贡》载“九州”中的梁州。
春秋战国时代,旧州建立且兰古国,系独立于周诸侯国政权以外的一个酋长国。在贵州境内与夜郎国并列。
东周赧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77年),置黔中郡。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且兰置牂牁郡,领17县。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命将军马忠攻占牂牁州城并驻守之,牂牁城即今旧州。
两晋南北朝时期置郡、州、府。南齐为南牂柯郡治。梁以后废。(清代顾炎武《李生符自南中归檇李三年矣追惟壮游兼示旧作》诗有“文飞鹤拓云,墨染且兰树”句。
隋代置牂牁。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置牂州,唐贞观元年(627)置郎州,辖六县。
北宋置珍州,亦称乐源郡,领播州、朗州、带水三县。南宋置黄平府,辖黄平、瓮安全境。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筑今旧州城,赐名镇远州。
元代置元帅府、黄平府,属播州,隶四川行省。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1年)置黄平安抚司;洪武十一年(1376)置黄平守御千户所;洪武十五年置黄平卫指挥使司;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改置黄平州,属平越府,改隶贵州行省。
清康熙十年(1671)置黄平州,治所在今旧州。二十六年(1687)移州治于兴隆卫(今黄平县城),原黄平州改称旧州,兴隆卫改称新州。雍正十二年(1734),旧州设州同。乾隆十年(1742)裁州同,改设巡检司。
②余若瑔(1870—1934)名若瑔、号达父,彝族杰出诗人、法学家,是毕节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之一。
余若瑔先生世居四川省古蔺县水潦乡,自幼过继给伯父余象仪为嗣,入籍于贵州省毕节县龙场驿大屯。他没做过土司,却因过继给伯父余象仪而成为大屯土司庄园的少主人。幼读家塾,与同乡周素园①求学于毕节地方的博学长者、前清进士葛子惠门下,研习经史子集、诗词文赋。
上世纪末,他也曾热衷前清科举,但省试未中。青年时期,他常与周素园等人唱和,互以诗文砒砺。他穷究经史子集,研习诗词歌赋,直至天年。本世纪初,赵尔本任永宁道(辖川南及川、黔、滇接壤地区)道台,后迁川康总督。赵在永宁道任职期间,为镇压辖区内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反抗,札调余若珠长兄余着煌为襄办员,共伤吏治。余若煌知赵生性残暴,以母病推诱,不赴任与赵共事。赵尔本勃然反目,寻隙将余若煌拘于永宁(今四川叙永)狱中,判处永远监禁。余若腺和家人无法营救余若煌,又惧怕株连,遂决定由若璨率若煌之子余祥辉、余祥折和若琼之子余祥桐,东渡扶桑,既避祸,又求学。
1906年留学日本,入江户和佛法律大学,专攻法律。他选学法律是为了要营救遭遇冤狱的哥哥若煌。在日本与贵州辛亥革命领导人平刚结为挚友。1910年学成归国,秋试中举,成为前清政法科举人,但未受清廷一官半职,就回乡守母丧。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一月后贵州自治学社领导的起义亦宣告贵州独立。余若瑔先生被选为省立法院议员,即自家乡赴省城贵阳,但贵州革命政权很快就被滇黔军阀勾结所颠覆。余达父被迫远赴上海避祸,与安健(彝族)创办《斯觉报》,鼓吹革命,鞭挞军阀。后又赴北京开设律师寓所,任专职律师,又在法政学校兼任教员。时人称他“学究申韩,辩媲苏张”,“仗义直言,耻附权贵”。这样正直刚烈的性情,不见容于腐败黑暗的当时,
居京五年,落寞归里,在大屯家中读书著述。后中风半身不遂,卧病三年治愈。这时乡间兵匪频仍,难以安居,经挚友周素园介绍给省长袁祖铭,出任贵州大理分院刑庭庭长,乃全家迁居贵阳。在任上“法理深邃,冤屈雪伸”,时与官场相扦格,再次弃官入云南,漫游数载,又归乡里读书著述,但仍不见容于地方权势,复寓居省城,在王家烈任省主席时,受聘为省政府名誉顾问。1934年,贫病交加的余达父在贵阳不幸逝世,归葬大屯故里。平刚曾亲题其遗像,周素园为其墓碑撰文,高度评价他在经学、史学、文学、法学上的成就,怜惜他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余若瑔先生学问深湛,著作等身。生前刊印者即有《邃雅堂诗集》十四卷、《罂石精舍文集》四卷、《蠖龛拾尘录》二卷、《通雍余氏宗谱》一卷;未刊稿有《且兰考》一卷、《且兰野史》四卷等。时人称誉他“读书万卷,用宏取精工书善文,昔擅诗名”、“法律名家,文学泰斗”、“深谙政法,尤擅诗文”。其中《邃雅堂诗集》是先生手订的平生诗作千余首的精选本,在当时就广受识者好评。
③杨仿岩(1873—1949),名芳枝、字绍恒、号仿岩,与余若瑔同宗,是贵州毕节彝族镇西支系第十一世,承袭其兄兰枝阿市土目职,民国时期,任贵州道毕节一等县东西五区阿市区长、贵州省咨议等职,1949年逝世。
④余宏模(1932—2010?),彝族,四川叙永县水潦人。曾就读于西南民族学院,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担任过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所长和其他多种职务。先后整理出版了《明代贵州彝族历史文献选编》、《贵州彝族研究论文集》,参加《明实录•贵州资料集》的整理出版工作。收集、整理、注释《时园诗草》、《四余诗草》、《大山诗草》、《园灵阁诗草》、《邃雅堂诗草》五部彝族诗集。
附录: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绿树挂银珠》——一篇涵蕴丰富的...
- 2 《云南彝学研究》(第二辑)出版
- 3 《宇宙人文论》
- 4 彝语辞书
- 5 《彝族六祖迁徙典籍选编》
- 6 《彝族源流》
- 7 《滇南散记》简介
- 8 《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
- 9 几部彝族经典著作
- 10 《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