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资料与文献

一部探索彝族起源的图书——《彝族族源研究》

作者:李杰 何慕秋 发布时间:2025-02-02 原出处:楚雄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彝族族源研究》一书是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哲学立项的科研项目,2019年如期完成并通过国家验收。于2023年,经楚雄师范学院和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两院专家合作著作,由云南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
Ie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ushu1.jpgIe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族源研究》,是一部深入系统综合探讨研究彝族族源的著作,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为彝族族源主源,分为彝族概况、古国寻根、杜宇与笃慕、彝族族源主源、夜郎主体民族为彝族先民“夷濮”五个章节;中部为彝族族源另一源头,分为南诏与彝族族源、从“叟”“昆明”到乌蛮、彝族族源的另一源头、两源彝族源于羌濮多层次的融合,两源彝族对比研究五个章节;下部为彝族族源的多元性,分为明代彝族先民划时代的进步、彝与僰、彝族族源的多元性、从《指路经》看彝族族源的多元性、彝族支系繁多原因探秘、元、明、清时期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彝族的认同与区分、彝族——“多元一体”民族八个章节,最后一节提出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彝族族源是彝学研究的基本课题,是983万彝族同胞迫切期待解答的问题。《彝族族源研究》的系列成果,成为构建彝学研究基础的一部分,有效推动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互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强化了彝族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Ie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族源研究》这部著作刚一问世,便受到了全国社科界专家学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云南民族大学研究员白兴发博士著文道:“《彝族族源研究》,鸿篇巨制,条分缕析,层层挖掘,精心勾勒,属勇于突破创新而又客观科学的一个学术研究成果,为一部理论性和学术性俱强的彝学著作。”Ie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位民族学研究学者很有见地指出:“《彝族族源研究》一书,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唯物史观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为指导,综合采用文献梳理整合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应用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对彝族族源进行了深入研究,资料丰富,立论扎实,新意迭出。该书严格遵循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述及民族宗教内容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民族宗教感情,没有违背或刻意扩大事实,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持‘五个认同’,注意维护民族团结,倡导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Ie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一百年来,中外民族学家十分关注彝族族源,固有东、西、南、北、土等十多种说法,这些说法始终停留在外表观测后的感觉和猜想。方国瑜先生的氐羌说是一个重大突破,方先生从《西羌传》中看到羌人习俗中,有这样几点:其一、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其二、十二世后,同族开亲。其三、父殁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厘嫂。其四、言语多比喻。其五、火葬。其六、贵妇人,党母族。其七、父子连名制。还有,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等。这些习俗在彝族中至今仍能看到。Ie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众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逐步形成和不断丰富了中华民族观,《彝族族源研究》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族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家“有教无类”“和而不同”“用夏变夷”文化和“炎黄说”,构成了中国传统民族观的两条主线。Ie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云南民族史学界一般认为,先秦及两汉时期,在今天的云南省居住着百越、氐羌和百濮三大民族集团。云南民族史诸专家对于这些族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相比之下,云南考古学界对这些族群的考古文化特征还研究得很不深入。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氐羌、百越、百濮是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部分,是上古时期在我国境内繁衍生息的三大族群。他们共同参与了与华夏族或汉族的民族大融合,共同创造了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Ie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著名历史学家何光岳《氐羌源流史》中认为,氐羌系上古时期生活在我国境内的两大族群,他们都是起源于华北地区,大约在周代及以后西迁到甘青地区;随后向四方迁徙,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其中一支向东迁首先进入文明社会,形成炎帝族和黄帝族;一支向东南迁徙,后来形成了吐蕃、苏毗、羊同及域外诸羌;一支则仍留居住发祥地——甘肃青藏高原等地,由于自然条件艰苦,这一支发展缓慢,从而形成诸羌。氐族是以繁殖培育新羊种而得名的古老民族。它先在今河北部的太行山麓同早已分布于此的戎、北狄、东夷、东胡等族整合,形成了新的氐族族群,又向西南迁徙至甘南地区,与羌族杂居,互相融合,到汉魏时期形成了氐族。Ie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族源研究》一书里的新见解比比皆是:彝族族源是多元的,羌与濮是彝族族源的基础,彝族族源中还有焚、藏、汉等民族成分。“嶲(叟)”“昆明”为彝族形成的两大源头。“叟”即遗散南中的古蜀人,为彝族族源主源,其民族成分为羌与濮;“昆明”为南下羌人和土著濮人的融合。在彝文文献中,“叟”以“六祖”来记述,“昆明”以“尼能”来记述。唐代中期,分布南中“地方可数千里”的“叟”与“昆明”等“氐类”氏族部落融合为乌蛮。考古材料说明,古蜀国开明时期已经有文字。有可能“叟”在南中继承和改造了古蜀文字成为彝文。明代彝族先民经济文化得到巨大发展,以“叟”为基础形成的彝族用它记载了大量的祭祀经典。彝族《指路经》是彝族最原始的经典之一,祖地的多元,也说明彝族族源是多元的。“罗罗”源自巍山母系氏族“罗罗摩”,乌蛮落兰部、卢鹿部均为洱海罗罗部落的衍生部落。南诏王族蒙氏源自哀牢濮人,三国时期随哀牢濮人迁入洱海地区后融入“昆明”。南诏国是彝族先民建立的地方政权。南诏、大理在彝族形成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元代罗罗斯宣慰司设立,彝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解体,民族边界逐渐清晰,彝族的整体性开始觉醒。课题组认为,彝族是一个“多元一体”民族,“多元”指彝族族源的多元,“一体”指民族的整体性。Ie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约翰·奈斯比特与多丽丝·奈斯比特合著的《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一书中说:“当今世界文化日趋相同,而民族情绪日趋强烈。”这里的“文化”主要指衣食住行,这一趋势是明显的。我们认为,彝族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众多,分布广,历史悠久,影响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要读《彝族族源研究》;要从事民族学研究,更要读《彝族族源研究》。Ie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作者:李杰、何慕秋;作者单位:楚雄州彝文研究所)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