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镇雄黄水沟彝寨:摸索中传承彝族传统文化
2018年8月5日晚,随着广场中央两堆篝火的渐渐熄灭,标志着为期两天的黄水沟彝寨火把节系列活动全部结束。
今年的火把节圆满吗?“肯定不圆满,许多地方还需要改进、还需要完善!”面对他人这样的提问,王正勇、王华兴等活动组织者异口同声地说。
祭祀彝族祖先阿普笃幕
这并非谦虚之词,是他们的确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传承彝族传统文化方面。
位于县城西郊的黄水沟彝寨,是南台街道西环路社区大老沟的众多村寨之一。据在县城工作的王正勇介绍,民国初年,为躲避匪患、战祸,其祖先来到山高、林密、沟深的黄水沟,搭棚建屋、繁衍生息。后来,随着位于城郊的大木桥水库筑坝、截流,沟水流淌的黄水沟已成为记忆,但葱郁的丛林还在,王正勇的爷爷生活过的老祖屋还在。前些年,这栋保存完整的木房瓦房,被王正勇简单进行维修加固后,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一家人都会来住上一两天,排遣疲倦、追忆往事。
迷你版长街宴
据统计,黄水沟有彝汉居民56户278人,其中彝族人口52户265人,占全寨总人口的95.3%,是一个典型的彝族寨子。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跟大多数彝族村寨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彝族传统文化在黄水沟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身着彝族盛装的女孩
作为土生土长的黄水沟彝家汉子,王正勇、王华兴等有识之士坐不住了。他们一致认为,是该为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过去,王正勇他们偶尔也会去花山乡、林口乡体验体验。“与其去别的地方挤,为什么不在黄水沟办火把节呢?”2015年的火把节即将来临之际,王正勇萌生了这样的想法。
有模有样的彝家小歌手
说干就干。等筹备工作正式启动,组委会的几个人发现,规模再小,要想顺利把活动办下去,几个问题无法绕开。
资金从哪里来?众筹的话,乡亲们都不算富裕,加之也一时无法理解。关键时刻,通过多方奔走,县直有关部门站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给了黄水沟彝寨几万元的活动经费,问题迎刃而解。
彝家舞蹈跳起来
场地选在哪里?黄水沟属于城区规划范围,各种建筑工程早被叫停,活动地块只能选在距离公路很远的山沟尽头。没有资金硬化,也不允许硬化,通过反复请示,只硬化了一个简易舞台。舞台左侧,组委会建了一个简易的小阁子,供奉着彝族祖先阿普笃幕的画像,目的是让村民们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
呼吁建设美丽乡村的小品逗人捧腹
活动怎么办?这才是最大的问题!在寨子里,除了极少数老人,村民们不说彝语、没见过彝文、没穿过彝族服饰,甚至连火把节都没具体的印象,提起彝族传统文化更是一无所知。要办火把节,本民族的东西必须有。硬着头皮,组委会一帮人通过咨询老人、观看视频、查阅资料等方式,不断学习、反复摸索,好不容易才将黄水沟彝寨首届火把节办了起来。
优美的双人舞
通过举办这次火把节,村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有了载体,越来越多的黄水沟彝族同胞开始有意识地去学习、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由于多种原因,2016年、2017年,黄水沟没有举办正儿八经的火把节活动,但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夜晚围着篝火起舞,已成了村民们的自觉活动。
火把节文艺演出现场
今年,黄水沟彝寨举办了第二届彝族火把节。跟2015年相比,有了不少喜人的变化。祭祀活动更加规范了,村民们上台表演的积极性更高了,会彝族歌舞的人更多了,男女老少都能自然地穿戴彝族服饰了。今年最特别的一个变化,体现在节目主持上。为了培养新人、让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通过思想动员、自愿报名等程序,组委会筛选出17个同胞担任主持人。这个被自称为“梦之队”的主持团队,有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大学生,有男有女,差不多有年轻人的家庭都有人担纲主持。
合唱中的彝家小萌娃
活动期间,这些主持人的表现虽然生涩,甚至失误也不少,但在活跃气氛、串词报幕的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些了解。按照王正勇他们的想法,只要火把节一年一年的办下去,这些年轻人一定会慢慢成长起来,村民们的民族归属感总会一点点增强,继承彝族传统文化的努力总能取得一些成果。
演员合影留念
尽管这样很难,但只有这样,才能让村民们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始终记得保护好青山绿水、传承彝族传统文化。只有这样,“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有希望。
篝火晚会现场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