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影视 > 经典回顾

简析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阿诗玛》的艺术特色

作者:李鹂璞 发布时间:2020-11-21 原出处:《青年与社会》2019年16期 点赞+(

​摘要:电影《阿诗玛》是“十七年间”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经典影片,拍摄于一九六三年,是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阿诗玛》是根据政治本位思想、迎合时代的主流话语并融入彝族的地方特色进行的创作,以其优美的场景刻画和动人的艺术表现展现出彝族特有的生活风貌,并赋予了影片反抗压迫、勇于与强权作斗争的时代主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电影;阿诗玛;艺术特色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电影《阿诗玛》剧照l0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阿诗玛》取材于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可讲述也可传唱,是撒尼人根据长期的生活劳动凝聚而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电影版的《阿诗玛》整理者有意识的对原来长诗中的故事改编选用,将长诗中阿诗玛和阿黑哥的兄妹关系处理成恋人关系,并构建了两个对立的阶级:一方是以阿支、热布巴拉及海热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阵营,另一方是以阿诗玛、阿黑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阵营。影片讲述了阿诗玛为了追求与阿黑哥的爱情勇敢的与黑恶势力抗争,并最终化为一尊石像的爱情悲剧。l0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创作背景

电影《阿诗玛》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间。当时的中国电影受人民群众地位和角色的变化,带来审美趣味与艺术价值的相继变化,艺术表现对象也发生显著变化。新中国电影最初发展大多是为政治服务的,强化了电影的宣教功能,与同时期的海外电影发展有很大不同,统一的电影管理体制和频繁的政治运动突出表现了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电影《阿诗玛》曾在文化大革命中因涉及神话、爱情而被戴上了“修正主义大毒草”的帽子,因其“宣扬资产阶级恋爱观”被加以批判。由于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总体来说不太平衡,甚至同民族自身发展也极不均衡,比如建国前彝族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封建地主所有制形态,但在云南和四川大小凉山的部分地区仍保留着彝族的奴隶制。各个少数民族延续着自身民族的传统和民族内部的动态平衡,所以要追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价值观念,就必须各民族要形成统一的贴合时代潮流的价值观念,必须契合新中国的政权结构,巩固并维护新中国的社会稳定。虽然“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电影在表现手法和内容传达上存在一些不足,且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及民族政策的规划,但这是时代必然的产物,仍具有其特有的审美特征和深厚的历史价值,对增进民族友谊、加深民族了解、体味民族风情、促进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l0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l0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充满政治气息的艺术创作

电影《阿诗玛》开场是众人呼唤阿诗玛的全景,给观众留下悬念,与结尾处的阿诗玛化身石像和“日灭我不灭,云散我不歇,我的灵魂永不散,我的声音永不灭”的回声相呼应,这呼唤不仅是人们对阿诗玛的想念,更是彝族人民对真、善、美的呼唤。影片中媒人海热去阿诗玛家说媒,在说媒不成想胁迫阿诗玛母亲的最后时刻,海热在墙上的投影不断扩大,母亲的投影不断向后缩小,象征着海热气势上压迫性的视觉呈现,创造出特殊的戏剧效果。在影片中,分别描述了彝族人民洗麻、织布、摔跤、赛马、射击、火把节等生活场景,大量使用摇镜展现了石林、长湖、山茶花等优美的自然风光,真实地把撒尼族文化和民族生活图景展现在我们眼前。但同时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影片也夹杂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大量的政治信息,某些片段略显突兀,与叙事链条不衔接,成为单纯的宣教式的艺术表达。l0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丰富的视听语言和特效

《阿詩玛》大量展现了彝族人民歌舞的生活图景,很多取材富有生活气息,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音乐可以作为画面的补充说明,音画的完美结合可以加深观众对艺术形象的深层次理解,不仅可以表现影片深远的意境,更可以丰富观众的视听体验。电影中的音乐功能主要是抒发感情、创造氛围、表达思想、展示时代特点和地域风貌。影片中穿插的歌舞场景既具有审美性,又服从整体的叙事线索及情节需要,还常常作为结构元素参与到影片整体的构成上来。l0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郑雪来说过:“不可以脱离电影美学特性和电影特殊表现手段来谈论电影的本质。”影片中火把节的盛况、阿诗玛飘山茶花时的河水倒流、阿黑射箭开路的片段以及烟雾的使用等都皆为特殊效果。《阿诗玛》创作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彼时中国的电影产业还比较落后,创作手段还比较单一,电影特效还比较少见。但创作者在当时有限的技术条件下,经过努力,仍然使用了不少的特殊效果。虽然以现在的眼光反观当时的特效制作会觉得手法技术上略显欠缺,但这些特效是为情节服务的,没有脱离电影艺术本体、现实和观众,加深了电影主题的表达,激发了视觉效果,是观众理解和融入电影的启发性手段。《阿诗玛》特效的应用丰富了影片的传奇色彩,为受众带来新的视听效果,以及更新奇的审美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影片的叙事能力和故事性,彰显了视觉震撼力和叙事的新奇性,是公众对电影审美情趣上的主要诉求之一。《阿诗玛》的传奇色彩不仅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欢迎和喜爱,更赢得了国际声誉。l0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结语

《阿诗玛》创作于六十多年前,是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代表作品,对后来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影响深远。在电影工作者的努力下,近年来出现了诸如《花腰新娘》《碧罗雪山》《冈仁波齐》等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虽然这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阿诗玛》相比,在主题内容、表现手法、艺术呈现等方面都有了很大不同,但《阿诗玛》等十七年间的少数民族电影,依然在为我们提供难得的养分。l0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作者简介:李鹂璞,女,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6级本科生。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