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片:《话说毕摩文化》(下集)
解说:毕摩文化在民间的发展历来是悄然进行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凉山彝族历史里,毕摩文化只是按照毕摩的老规矩缓慢地继承了下来,到了近代,由于人们对主流文化的认同趋于一致,连边缘文化都沾不上边的毕摩文化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大量毕摩文献无人识读,尤其是随着一代代老毕摩的去世,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毕摩文化断层的现象。
面对这种现状,学术界从上个世纪中叶起就开始呼吁。
[同期:李耀宗,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
毕摩文化非常的有价值,有保护价值、有抢救价值,同时非常有这种马上抢救的必要,因为不抢救,很多地方人亡文断,老毕摩去世以后,好多东西就再也没有了。
[同期:宋蜀华,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民族学会名誉会长、终身教授]
你看在中国这么多民族中,有个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说一个民族,只要她的传统文化在,老百姓就有一种集体记忆,通过它传承文化作为载体,使这个民族能够长期保存下去。
[同期:潘 蛟,中央民大民族学系教授]
不要看到今天有人还在实践它,我们(就)对它掉以轻心啊,任其自流哪。
[同期:张海洋,中央民大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活态文化这一部份,这部份文化具体对它的核心还不在口头和非物质上,而在于人的传承上,也就是这种文化遗产离开了人的传承就存在了。
解说:学术界认为,抢救和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毕摩文化,传承其文化精髓,传承其文化主脉,传承其传播价值。从文化的视角而言,传承是对传统的延续,更是对传统的更新,是前进中阻滞的疏通,更是发展中障碍的清除,是文化的再发现和再兴起,是漠视文化后的再关注和再瞩目。
[同期: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定要在文化生态里面去保护毕摩文化,所以呢,现在我就觉得美姑这块乡土,美姑这块乡野它是很好的,一个保护毕摩文化的,我们叫文化空间,“culture space”。它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空间。
[同期:陶立番,中央民大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千万不能说我们摄个像,录个像就说保护了,我觉得那是一种博物馆式的保护,把本来是新鲜活泼的东西拿到博物馆去,把它变成冰冷的、毫无感情的东西。
[同期: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那么就是说,联合国教科文的精神,也是说,怎么样保护这个文化空间,怎么样保护文化表现形式,就是说这种主体文化与这种民间文化的一种血肉联系,就是说你这个血肉联系一旦割断了,这个文化迟早会枯萎的。
[同期:陶立番,中央民大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政府给了政策后由彝族人民自己来参与、保护,这种毕摩文化才成为一种活的东西,就象河水一样不断地流淌下去,这样我们就不愁没有继承人了。
解说:对毕摩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已刻不容缓,包括它的文献、仪式、制度等一切无形的文化遗产都需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加以保护。
[同期:戴庆厦,美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
如果我们现在不抓住这个时机,我们就会有可能使我们一些传统文化出现断层,这对我们彝族来说,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都是不利的。
[同期:乌尼乌且,西南民大彝学院院长]
所以呢对毕摩文化,毕摩经书的流失这种过程应该有政府行为在其中发挥着作用,否则自由地,让它放在这样一个大对话、文化对话这样一个背景下面自由地流失,那么我们将来啊,我们就不能说我们抢救、弘扬了彝族文化,反而我们这一代人将会成为我们彝族文化的罪人。
[同期:刘魁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只有非常认真地,对它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非常珍惜它,而且对于过去的历史我们要有一个非常正确的认识,那么在这样一个比较好的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就知道哪些是我们文化中间的最优秀、最精华的部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推进我们整个的文化建设。
[同期:李锦芳,中央民大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主任]
然后配合国家文化产业工程,一个是争取国家这方面能够立项,争取能够把彝族文化抢救工作列到这些项目中去,从经费上从政策上能够保障。
解说:这样,毕摩文化的传承才能实现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的传承,对文化的还原才能实现真正的目的,对彝族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主脉才能起到保护和推进作用。
在这个方面,凉山争论了无数个年头,同时也耽误了无数个年头,直到毗邻的云南省丽江地区把东巴文化弘扬得大放光彩时,凉山才看到了学术界多年倡导的文化优势。1996年,美姑县政府力排众议成立了“中国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到了2003年,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毕摩文化艺术节”,第一次从文化的视角把毕摩文化推上了时代舞台。
对毕摩文化节,中国乃至世界彝学界都连连叫好,同样,其它社会机构也赞誉有加。尽管节日本身的营销只有短短三天,但它对2004年凉山州政府的一项决议打下了认识基础。
[同期:曲木史哈,时任凉山州州长]
我们成立了申报世界暨遗产彝族文化的申报委员会,另外,为了有效地保护好民族文化,那么我们成立民族文化委员会。
[同期:宋蜀华,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民族学会名誉会长,终身教授]
要申报口头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一个题目,为什么很好的一个题目呢?彝族在中国是一个大民族,人口众多,分散很广,传承的口头文化也很丰富,是其他的民族所不能代替的。
[同期:张海洋,中央民大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也就是老彝文写的这些经书,它作为一个非常有价值、重要的人类记忆的重要载体,它应该申报人类记忆遗产,这是理所当然或顺理成章的。
[同期:宋蜀华,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民族学会名誉会长,终身教授]
当然从国外来说就更没有这个,从国内来说彝族也是别的民族无法代替的,所以要申请口头文化遗产,我认为是合情合理的。
解说:凉山州的这种文化立场一时间得到了中国学术界的普遍支持。学术界认为,这是凉山州冲破思想桎梏的一种勇气和魄力,更是一次对中国彝族毕摩文化的思想大解放。
[同期:潘 蛟,中央民大民族学系教授]
首先标志我们比较重视这个事情,我们开始注意到自己的文化应该怎么来保护。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保护的问题。
[同期:戴庆厦,美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
这项举措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一种措施。
[同期:潘 蛟,中央民大民族学系教授]
我们更愿意把这种活动看成是一种对话的过程,看成是彝族文化和国际,这个世界上各种文化的一种对话。
解说:一个民族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并发展下去,最显著的标志是它的文化符号。流淌于民族血管里的这个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强有力的黏和剂。它的存在不仅对民族自身起着向心力和内聚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对整个人类认识自我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同期: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我觉得就是说,其实它有很多反映人类共同文化的一种朴实性和一种哲学在里面,所以说它有走向世界,走向更广阔的一种文化传播的内在活力。
解说:一种文化要寻求与世界对话的捷径,那么,原地踏步的意义与其说是不思进取,倒不如说是历史性的倒退。捷径的探询需要不断求证,才能最终找到文化的命运之路。
[同期:祈庆富,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当然如果作为一种遗产申报,有点象考试一样,你必须选对专业。这样它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
[同期:张公谨,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
我们如果来申报这一个呢,我想我们把自己的意义说清楚。我们这些实物保护好,我们同时做干部的培训工作,人才的培训工作作好了,我想应该是有希望的。
[同期:祈庆富,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因而我想,彝族的毕摩文化应该在申报中第一步申报记忆遗产;第二步再进一步综合性地申报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期:陶立番,中央民大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彝族的毕摩文化如果能申请成功,那么我想这也对人类文化的一种贡献。
[同期:刘魁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
假如我们的工作做得好,退一步讲,即使没有这样一个代表作名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没有这样一个措施,那我们同样应该珍惜。
解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迎来了。中国彝族毕摩文化的最后一块领地终于走出长期的认识误区,开始从文化产业的视角予以抢救和保护。
在这里,对毕摩文化是抱残守缺、是任其自生自灭还是制度化传承?回答显而易见。上升到政府高度的抢救和保护将用行动印证人类文化史的一个真理,即文化的进步是前仆后继的递进,是对传统文化辨证的传承,像星火一样,始则微弱,继则生辉,终成燎原。
[同期:祈庆富,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我是主张在发展中保护,在开发中保护,不可能是为纯保护而保护。因为保护一个文化遗产它需要钱,物质也需要认识。
[同期:冯卫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
从这个角度来讲,辨证关系很容易理解,开发利用它的目的不光是为了最后的商业利益,它引申的含义就是获取一些资金,展示民族文化,更好地有利于进一步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
保护遗产的重要价值并不意味着把遗产束之高阁。它是一笔可以永续利用的特殊资源。
[同期:曲木石哈,时任凉山州州长]
通过法规制度的方式来对文化进行一定的保护。
解说:诚然,在历史长河里,毕摩文化流经一个个时代,浇灌着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而今天,当借鉴东巴文化的成功经验时,得到的启迪足以让一个民族理智地反省历史,并从中寻找抢救文化的种种措施。
[同期: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
你要保护它,你首先要立法,这个法有可能要国家立法,再一个呢我们地方也可以采取这样,就是这样象《东巴文化保护等条例》这样的法规来,从法律这个地位给它一个立法的保护机制。
[同期:张公谨,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
现在如何保护,要有几个方面的措施,一个是领导上必须重视这个事情,认识到这个古籍文献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同期:曲木石哈,时任凉山州州长]
政府要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开发工作高度重视,要应用政府的资源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起到主导作用。
近年来,为保护并适度开发毕摩文化资源,美姑县从四川威钢集团引进一亿巨资开始打造“中国毕摩文化园”。
[同期:沈鲁清,凉山州美姑县县长]
把整个场馆建设好了,本身就是一个毕摩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一个基础,也使毕摩文化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同期:马小林,中共美姑县委书记]
那么,整个毕摩(文化)园完成以后,大概资金要上亿,都是川威在搞这件事情。
[同期:沈鲁清,凉山州美姑县县长]
它的观赏性将要吸引许许多多的游客,既然有它的观赏性,首先具有它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解说:与毕摩文化相关的毕摩文化艺术团从成立之日起,演出半径越来越大,不仅走出了凉山,而且走出了四川,为当今的民族文化体验和文化揭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正因为如此,从毕摩技能中提炼出来的法力表演一举夺得了2004年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
[同期:马开明,四川省人大副主任]
毕摩文化对外宣传,对外表演如果运作得好,投资者会感兴趣,那么它就可以起到招商引资的作用。
[同期:孙鲁清,凉山州美姑县县长]
核心在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灿烂的一个文化。
解说:在这里,一个民族可以得到整个产业的灵感。祖先们留下来的丰盛宝藏足以让一个民族富足。
[同期:乌尼乌且,西南民大彝学院院长]
我们在利用过程当中,现在对毕摩文化的开发利用,如果我们不懂毕摩文化自身的精髓,如果把我们原始的毕摩经书文本,以多少多少价值的形式如果出售出去,那么我们文化就保不住。
[同期: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那么就是可能说,把这些可视的、有这种效果的、 而且易于传达彝族文化要素的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加以提炼,把它提炼成旅游文化产品。
[同期:马开明,四川省人大副主任]
像人家东巴文字、纳西族的音乐,它就受欢迎。
[同期:马德清,四川省凉山州文联主席]
我看到所有的游客到丽江,听纳西古乐的人络绎不绝,那种向往力,那种诱惑力,简直是惊人。
解说:当然,随着旅游者的不断涌入,在不远的将来,毕摩文化空间的相对封闭将呈现出开发的格局,毕摩文化在文化的大交流和大对话中必然受到冲击。鉴于此,学术界主张,在借鉴东巴文化时,既要看到别人的好,也要看到别人的痛。
[同期:乌尼乌且,西南民大彝学院院长]
(就是说)开发利用一定要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不能盲目的一味地创造经济。
[同期: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因为丽江在这个开发旅游,大量开发旅游的情况下,就是说,就出现了消极的一面,就说丽江这个古城可能变成了一个旅游的城市,但是民间文化呢只是变成了商品。
[同期:乌尼乌且,西南民大彝学院院长]
现在经济是一个很可怕的浪潮,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可能创造很多的经济财富,但是经济可能消灭文化。
[同期:巴莫曲布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但是它这种流动的传统,它这种鲜活的生命力,就成了一种过去。
[同期:乌尼乌且,西南民大彝学院院长]
所以这个之间的关系应该正确的,辩证地来处理好。
解说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对毕摩文化的抢救和保护中,凉山州美姑县先后启动了一系列制度建设,旨在有效保护毕摩及毕摩文化,如今,大量濒危文献得到了及时抢救和保护,而盛行于民间的祭祀活动也得以公开,数以千计的大小毕摩为了弘扬祖业,总在不遗余力地钻研着古老的毕摩文献。
任何现存的文化都是从传统文化脱胎而来的,那么,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承他们创造的文化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使文化得到不断积累、丰富和变化?
今天,国际彝学界已经认可,彝族的毕摩文化是一种活态的远古文化,它对人类研究早期宗教文化提供了鲜活的教材,为探秘民族文化提供了对话的平台,为世界民族文化的多元添加了新的页码。
在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下,发展毕摩文化的号角嘹亮地吹响了,保护与开发并举、历史与未来同在的做法已经列入地方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抢救和保护毕摩文化时,人们知道:企图简单化地省略掉优秀的历史,只会得到一个结果,那就是我们离真理越来越远。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