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片:《话说毕摩文化》(上集)
编者的话:《话说毕摩文化》是凉山电视台节目制作中心拍摄的一部门理论文献片。目前已经获得四川省2004年度政府奖中的专题片特别奖,凉山州首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目前节目已经在观众中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
《凯旋经》
世上不死者
只有日和月
日落西山则为死
月隐山后则为死
塑像自封今不死
出现裂缝则命死
解说:祭祖大典的场景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民间司空见惯,对吉克阿来家来说,为举办这场祭祖仪式,他们整整 筹划了两年,和他家沾亲带故的亲友也整整期盼了两年。三天后,这场与祖先血脉相连的膜拜终于结束。但就场面而言,由于财力受限,阿来家无法与全乡最出名的马惹家族媲美。据传,马惹家祭祖时,围观者就达八万多。只是对于个体生命而言,阿来家的祭祖完整体现了传统价值观念,实现了凉山彝族迄今还保留完整的价值诉求。
学术界认为,扎根于民间的祖先崇拜和祭祀送灵仪式是彝族无形文化遗产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为人类提供了世所罕见的“祖先崇拜型”独特性范例。而这一切的引导和实施却需要一个特殊的职业来完成。他们就是世袭制传承的诵经人,民间和学术界援引彝语音译,统称“毕摩”。
《形象经》
司祭你我俩
背负金签筒
头戴彩法笠
法扇似蝶舞
穿过云雾岭
浆福于人间
解说:中国著名彝学专家马学良生前曾经说过,毕摩生系彝族文化之本位,是彝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事实上,在彝族的历史长河中,毕摩是民间宗教活动中沟通神、鬼、人之间的司职者,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和解释者,他们不仅创造和规范了彝文文字、毕摩文化礼仪,而且也规范了彝族民俗。
那么,什么是毕摩文化呢?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毕摩文化是以原生宗教和祖灵信仰为意识核心,以彝文经书为载体的一种文化。它集成了彝族古代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地理、天文、历法、民俗、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农学、技艺等内容。其形成和崛起,是彝族社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不仅促成了彝族意识形态领域的聚变,而且推动了彝族社会的迅速发展,并渗透到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彝族的主体文化。
同期:李耀宗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
我个人认为毕摩文化可以说,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百科全书,什么叫百科全书啊?就是天文地理、政治经济、还有文化教育,在毕摩文化当中都有直接的、间接地存留和反映。它不是单一的,我一再讲它不是单一文化,远远不是有的人对毕摩的认识,好象他们就是民间的巫师,远远不是。
同期:黄建明 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的基础。我认为现在的彝族文化,很多方面源自于毕摩文化。
[同期:朱崇先 中央民大语言文学系教授]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彝族宗教就是作为一种传统的宗教,或者是有些把它认为是原始宗教,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人类开化史作用,现在文化上比较统一的也就是可能表现在毕摩文化上。
[同期:张公谨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
其实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它最早的起点就是原始宗教,其实这个原始宗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史和思想史的源头,后来的发展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下来的。彝族的毕摩他保留了彝族最早对世界的认识和他们所创造活动的记录,所以对这个毕摩文化,它对我们研究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发展的历史都非常有价值。
解说:中国学术界认为,在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体系中,毕摩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
基石,它与彝族其它文化相互包容,并且在长期互动中形成了强大的文化体系,指导着彝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
[同期:马尔子 凉山州民族研究所副所长]
毕摩实际上是一个历时(时空纵深)的宗教,它不是突然兴起来的,它伴随这个民族几千年了,在民众的心里,它有深厚的基础。
[同期:朱崇先 中央民大语言文学系教授]
各个方面与毕摩文化都有紧密的联系。从文字到文献,从民俗到各方面的生产活动,各方面都与毕摩文化息息相关。
[同期:潘 蛟 中央民大民族学系教授]
毕摩文化在彝族人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彝族人的生和死基本上都通过毕摩这样一个中介来表达。
[同期:吉狄马加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因为毕摩文化,尤其是毕摩这个在彝族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是很长的。可以说在彝族人的这个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思维中,毕摩文化中的很多东西都潜藏在或者深层次地影响了彝族人的很多思维方式。
解说:生活在川、滇、黔、桂的彝族先民是中国自创文字的三大民族之一。所不同的是,彝族文字自创造之日起,就被毕摩牢牢掌握着,通过种种仪式活动实现了对彝族传统社会的文化控制。
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古代彝族社会的文化核心是巫神文化,人们都“隆祭祀、事鬼神”。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巫神文化后来分化为巫与祭两种不同性质的职业,其中,祭类就是毕摩。
至隋唐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彝族先民中出现了部落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其中,古侯和曲涅部落先后从贵州西部和云南西北部往北方挺进,渡过金沙江后,抵达如今的四川省凉山州境内。从那时起,毕摩文化在这块相对闭塞的区域内得到长足进展。一代代的毕摩们自然背着经书袋,穿行于山岭,穿行于村落,一次次地完成着属于他的社会职责,实现着他的文化功能。
[同期:张公谨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
从文化意义上说,他也是彝族一个传统知识的知识分子。他们还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也是一个保留者、报护者。
[同期:吉狄马加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那么,这种时候,我觉得在彝族的原生文化中,毕摩作为一个客观存在。那么,实际上从很长的历史时期毕摩在彝族文化结构中,他是在传承着彝族的文化,他是一个文化链条中间的一个环节,当然不是唯一的环节,但这个环节非常重要。
解说:彝族传统社会中的毕摩,他总是有求必应,不计个人得失,为彝民提供包括大到祭祖大典、婚丧嫁娶、天文气象,小到建筑房屋、祛祸降福、个人取名等精神信仰方面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把彝族传统社会引入了规律和秩序。
[同期:宋蜀华 著名人类学家 民族学家 中国民族学会名誉会长 终身教授]
彝族毕摩所传承下来,他是草根文化和精英文化的结合。在彝族,很多毕摩实际上就是你们彝族的精英分子,因为只有它才保留了传承了这么多文化。
[同期: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那么,他同时也为我们所有草根力量、草根社会、民间社会所共享,因为他是通过仪式活动,通过仪式的口头传播,那么他是向民众传达彝族历史,彝族的这种本土知识,彝族的整个文化体系,所以可以说毕摩文化它其实是整个彝民族的一个精神文化供给。
解说:毕摩文化对民众的渗透力是超乎想象的。在中国彝族北部方言区的凉山,几乎所有的人都对毕摩文化十分虔诚,这种虔诚来自毕摩的典籍,来自传说,来自对异己力量的某种臣服。而事实上,原本充满迷幻色彩的毕摩文化也是一座哲学的圣殿,这种蕴涵着原始宗教情怀的文化,在凉山各地星星点点的铺排开来,构成了一片惟独属于彝人的信仰天空。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在文化大革命乃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内,它被贴上了迷信的标签,予以全面打击。
[同期:摩瑟此合 四川省凉山州语委]
不仅是从学术上,而且从政治上对它有一些鄙视、看法,也就是不重视这个毕摩文化,不仅不重视,而且可能有些打击,
[同期:马尔子 凉山州民族研究所副所长]
那通过破“四旧”立“四新”,毕摩作为打击的对象,但是为啥白天斗毕摩,晚上又为什么请毕摩呢?这就是一种民族的心理问题,
[同期:马开明 四川省人大副主任]
如果像过去那个年代把它当成一种迷信的东西,仅仅是个送魂、送鬼的东西,那不是它文化的内涵,那是一种外在歪曲形式,要把这些剥了,要剥离这些东西,再看里头闪光的东西,盖在面上的不一定完全是真面目。
解说:原本从民间文化土壤里清除毕摩文化的想法只是开了一个历史的玩笑,毕摩活动以及毕摩文化的终极影响力依然珍藏在民众的怀抱,犹如种子投入大地,在适当的季节里生长着。
[同期:巴莫尔哈 凉山州彝学会会长]
你说你简简单单下个命令把它禁止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它现在存在,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存在本身就是合理的。
[同期: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其实它跟民众的生活,尤其是它跟民众的这个民俗传统根本就是密不可分,也可以说是浑然天成的、一起的。我刚才讲到,毕摩来自民间,生活于民间,他和一般的我们叫做民间世界,他是水乳交融的。
解说:一直以来,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社会中一支最为活跃的文化劲旅,它时时刻刻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彝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整个彝民族的一个精神文化供给。
今天,国际彝学界和中国彝学界在研究中惊奇地看到,在拥有七百多万人口的中国彝族中,毕摩文化原来才是这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之际,四川凉山的毕摩文化仍然保留得比较完整,其间,素有“毕摩文化之乡”称谓的凉山腹心地美姑县更是一块难得的“毕摩文化原生态区”,仅毕摩文献就多达十一万卷。
毕摩作为彝族古代文明和文化财富的传播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根深深扎进彝族自身的文化土壤,演绎出了内涵丰富的毕摩文化,建立起了一套趋于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为彝族社会的各阶层所接受和认同。
正是其文化的萌芽、成长和成熟都建立在彝族广袤的文化土壤里,并反过来哺养广大彝族人民的精神渴求,所以学术界主张,把美姑乃至幅员六万多平方公里的整个凉山毕摩文化视作人类的一座“史前文化的活基因库”,视作中国彝族的一条传统民间文化走廊,视作开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把“金钥匙”。
[同期:陶立番 中央民大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彝族的毕摩文化我想传承了上千年的历史,在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过程里,毕摩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也是对人类文化的一个贡献。
[同期:祈庆富 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它在人类的文化传承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因而,毕摩文化应该说它是人类认识自身具有普遍的价值。
[同期:张公谨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
这是我们少数民族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部分。
解说:学术界历来对彝族文化的研究不曾间断,国际性的彝学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尽管我国兴起彝学的时间比国外晚近一百年,但经过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在国内汉族学者的帮助下,川、滇、黔、桂彝族学者迅速成长起来,构架起了跨地区的学术网络。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整个国际彝学出现了特别兴盛期,尤其是蕴藏着毕摩文化深厚思想的十月太阳历,因其对人类认识天文有着普遍价值得到了世界的认同,毕摩文化的学术地位自然也就从低谷扶摇直上,坐上了宝座,与国际藏学、蒙古学、纳西学等学科并肩而立,深受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界的关注和瞩目。
[同期:巴莫曲布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因为不管谁研究彝族,或者研究彝学都躲不开(毕摩)这一块儿,因为你要是对整个彝族的历史文化或者这个学术传统,尤其是毕摩他自己有自己的学术传统,要是没有一些比较深度的把握的话,很难说起你能够进入整个彝学的这个领地。
[同期:乌尼乌且 西南民大彝学院院长]
我们研究彝族文化,研究毕摩文化呢,应该说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要涉足彝族文化的研究啊,必须打开毕摩文化这个殿堂,如果你进入不了毕摩文化这个领地,你就说不上对彝族文化做深入地、系统地、全面地研究。
解说:既然毕摩文化在学术界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世俗上又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那么,在传承和发展毕摩文化时,是任其自流、自生自灭,还是有意倡导和有所作为,使文化的河流日夜汤汤,使文化的接力棒一代代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