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引起关注和深思——影片《老人与经书》观后感
影片《老人与经书》获本年度深圳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奖。
会理彝族青年胡贵海(阿尼阿斌)创作、编导的电影《老人与经书》讲述八十来岁的彝族老毕摩老年丧子,眼看着祖传的经书就要失传,无奈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条招收学徒的小视频,承诺会把宝贵的经书传授给真心学习的人,视频引起广大网民讨论,老人意外走红。因此引来各怀心思的人前来打经书的主意,经历一波三折后,老人最终找到那位命中注定的传承人的故事。这是一部反映彝族毕摩文化的作品,经书是集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人文理念等于一体的彝族文化典籍。在怎样传承民族最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它是一部探索性、创新性的好作品。
影片令人震撼,剧中,一位德高望重的毕摩在一次交通事故中痛失正当壮年的儿子,两个孙子在上学,故事围绕着传内不传外的毕摩文化传承一事,描述了毕摩文化和现代文明交融与矛盾,贪婪与正义的纠葛,让人隐隐作痛的是老人无奈地把经书背进崖洞悠悠叹息声——现代文明和大同文化让多元文化、边缘文化濒临灭绝。影片中老毕摩的种种行为极大地表现了对古老信仰的敬畏,充分阐释了人生百态的意义和价值观念,以及表达了对彝族毕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担忧和沉思,这一切都引发观众展开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以及如何去保护少数民族的这些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影片以小见大,展现文化传承的魅力,电影《老人与经书》中,彝族的经书是彝族非遗文化传承的精髓,剧中对是否传承毕摩传统文化里面的各个人物都有独具特色的一面展现出来。影片中摄影师提议录下老人翻阅经书的视频传到网络上,以寻求自愿学习毕摩的“继承人”,这一行为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所展现的众生相与老人对比,凸显了老人的善良淳朴,以及老人对毕摩文化的热忱、执着和坚定,是真正地在担忧毕摩经书该如何传承下去,在对待毕摩文化上,彝族人意见也存在极大的差距,一部分人不允许质疑、不接受发展,一味抱残守缺;而另一部分人全盘否定,主张彻底抛弃,无疑这两种思想都不利于毕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在这些阻碍面前,毕摩经书的传承究竟该如何,到底什么样的方式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才最适合呢?值得思考。
影片中刻画了一个特别的人物,老人的侄子木且,一个整日无所事事的彝族青年,在木且身上不仅从侧面表现了毕摩文化的传承危机,也暗含对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批判和讽刺。
只要是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彝人的,也是人类的——生命本源之情感的共通,生命高阶之智慧的共融,便是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这是民族文化的传统的传承,也是人类共同的希望和未来。
《老人与经书》是一部在现今反映彝族地区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题材非常不错的电影。影片在构思、意境、场景、表演、音乐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不错的艺术感召力。如今毕摩经书在广大的彝族地区的失传意味着彝族传统文化的失传,这是一个令人悲伤却也无可奈何的事实。影片以彝族老毕摩的传承作为题材,展现了深远的彝族文化。
片中将年轻人与老人,传统文化与现在流行的文化进行着碰撞和对话,这种反差在影片中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影片中展示的经书本身,虽然古朴而沧桑,给人不舍丢弃的感觉,但是仔细想想,其实我们不舍丢弃的不应该是那些泛黄的经书本身,而是经书中文字里所包含的精神内核。这些精神内核是远古的彝族祖先一代代总结升华并传承下来的,其中包含了对信仰的敬畏,对生老病死观念的哲学点拨,对人生百态的意义和价值观念的阐述,给观众留下许多思索,给保护非遗提出了新的要求,告诉人们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应该兼有。
在彝族浩瀚的经书典籍里,包含了太多对当下社会具有指导意义的精神文化。而这样的文化传承的失传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希望看完电影后,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特别是彝族地区的人们更应该特别地关注和深刻的反思,并从中了解一下咱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包含着这样一种面临失传的彝族毕摩文化。
影片令人感动,观后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影片《老人与经书》中参演的演员都不是专业的,导演却拍出了类似专业水平的影片。特别给以点赞!为彝族青年导演胡贵海(阿尼阿斌)辛苦付出点赞!所以特推荐给各位爱好电影艺术的朋友们,不妨去观看,肯定会大有获益。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作者简介:何宗林,彝族,四川省会理市人,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会员,四川温江微篇文学协会会员,会理市作协会员。有新闻、诗歌、散文、论文发表报刊、网站,并有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