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影视 > 影视要览

世俗生活到艺术理想的距离——观音乐微电影《依洛之恋》有感

作者:​麦吉作体 发布时间:2022-12-07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音乐微电影《依洛之恋》共31分5秒,除去花絮,故事本身时长大致25分钟,极其短小,令观看者不过瘾,戏剧冲突和茅盾不够激烈。然而题材贴近现实生活,镜头语言丰富,情节处理恰当,人物形象塑造较饱满,心理表现成功,表演和台词自然,画面自然而真实,色彩均匀饱和,配乐不算过于突兀、繁冗,把故事讲清楚了,甚至触动和启发了观众,这一系列良好的艺术处理对于录制设备十分简单(除航拍镜头以外,绝大部分用手机拍摄),影像业余爱好者,非科班出身的导演、演员等幕后工作者来讲,实属不容易,也是需要影视经验和功力的。另外,该影片是彝语电影,在当前彝族影视艺术领域发展不景气的背景下,尝试着母语影视创作、艺术表达的勇气值得鼓励和支持。总体来讲,这是一部艺术真实,具有现实意义的好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结尾增添了长达5分钟的拍摄花絮,这反而平衡了影片的真实感。
3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3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依洛之恋》用影视手段回应、响应了国家和政府的方针、政策。2022年5月实施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移风易俗条例》引起全州上下的重视,这在如何巩固重大的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建设乡村振兴的形势和时代进程中,“高价彩礼”是社会突出问题之一,也是让群众和政府棘手的事情。如何解决“高价彩礼”问题,便成为《依洛之恋》关注、思考和处理的核心主题。尽管影片的结局是美好的,没有巨大的波澜起伏、不幸和伤亡,但从主人公阿牛父亲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来讲,影片有了向前推进的线索和可能。阿牛父亲是影片中的关键角色,是个茅盾体,也是一位身处社会转型和时代进程中的彝人父亲形象,他传统固执、保名誉、好面子、世俗狭隘、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也有耿直真诚、帮助孤寡、爱护邻里、深爱女儿、敬畏法律法规、听从党和政府、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体谅宽容、自行悔改、成全女儿等美好品质的一面。阿牛父亲前后一系列的心理变化、态度转变是遭遇了诸多经历的,如父女争执并把女儿锁在家里,遭受邻居嘲笑和奚落,突发疾病住院,政府专门给予教育和引导,参与开展移风易俗条例群众大会,万人签名墙承诺签字,自我反思和心理斗争等。因此问题是通过沟通、感化、自省的方式得到解决的,任何问题都是,如:影片中父女沟通、父亲和政府沟通、父亲和邻居之间敌意的“沟通”、友沙送准岳父急救的“沟通”、医院里医生和病人间的沟通、阿牛父亲和社会层面的沟通;但自我沟通即“自省”才是最重要的,自省也是人性最可贵的品质,尽管过去极不明智和愚笨,影片中阿牛父亲的内心独白就是种自省或反思,最后他才成全了女儿的幸福婚姻,其实也拯救了自己。3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3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一个角度看,本影片也是个关于成长的主题,具有“成人礼”的寓意。真正的长大或成长不仅是生理意义和年龄层面的增长,更是内心深处长足的的觉醒和进步。阿牛父亲从最初女儿带男朋友友沙回家,到家进屋,屁股还没坐热便向“准女婿”突兀地开口、索取四十万巨额彩礼,这种抗拒到最后的成全,成全了阿牛和友沙的爱情。导演在情节发展和老人形象的处理是用心的,如阿牛父亲身上带着交叉的彝族英雄带图塔,这违背了彝人带图塔的传统习惯,也是违逆彝人的审美,让观众感到压抑和不适,但恰恰符合老人原初的不理想形象;最后当他阻拦友沙去打工挣钱时,把英雄带图塔脱下来了,把裹住身体的披毡也不穿了,仿佛暗示着阿牛父亲的心结得到解开,心理从遮蔽得到敞亮,阴郁到欢愉,他与二位恋人在最开始的陌生、对立和尴尬的状态最终得到谅解、消释和和谐。当然,阿牛父亲的整个表情在这个故事发展中也是变化的,是一个冷漠到温暖,冷峻到慈祥的过程。阿牛父亲即吉觉老人作为宏大社会的渺小分子,犹如一滴水,本在社会的波涛汹涌之中,个体在社会约定俗成的成败、优劣、美丑的不正标准下,在所谓权威中难以挣脱和反抗,整个人的心理视角一直往外观看,以“别人怎么样或者怎么做”来衡量自己价值的出发点,这样的价值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痛苦、茅盾和冲突的根源,这也是人的可悲之处。幸好在影片中,吉觉老人最终成为了自己,向内在的自我心理进行审视,向内生长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得到了成长。3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3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依洛之恋》反映了当代彝人现实生活,也比世俗远远理想和圆满,它讴歌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尽量演绎了真、善、美,这也是电影创作团队的初心,也是影片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可谓“文以载道”啊。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及其世界观、人生观是需要逐步引导的。现实生活中,彩礼普遍性过高对百姓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社会和谐带来不良影响,会成为年轻人追求自由爱情的绊脚石。凉山州政府颁布移风易俗条例在一定程度上震慑和遏制了高价彩礼的行为,但这只是外在强加的制约因素,最终取得长久的成效应当取决于广大人民的整体内在自觉和提高认识,像吉觉老人一样经受“成年礼”般的重大仪式。条例实施以来,尽管官方和民间皆采取了措施,州、县、乡镇、村组各层级政府为此消耗了很大精力,也专门抓取政策实施之后“低彩礼”案例进行了表彰和宣传,但实际生活中、暗地里想必存在着高彩礼行为,甚至个别县、乡镇还有违背相关规定的姻亲双方人家已受到公开批判和教育。在我们看来,彩礼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在彝族的婚姻历史中有其渊源和线索,但它也并不是彝族的“专利”,但对经济水平整体低下、观念根深蒂固的彝人来讲,需要出台相关制度给予威慑和压制。其他诸多民族甚至整个东方世界也都具有类似的习俗与传统,它是人类普遍性的问题,是种男性主导的社会即父权社会的产物,如经典史诗《勒俄特依》中的“使勒翁特”篇章及其时代开始,就已陆续把金银、牲畜、布料、服饰等作为原始的彩礼,其中原初彩礼的主动馈赠被认为是婚姻美满的象征,人类能够不断繁衍的保障,某种意义上讲是提供了婚姻的合法性。再如,在《依洛之恋》女主人公阿牛的父亲吉觉老人斩钉截铁的话语中,标出“四根手指”四十万的反复特写镜头告诉了我们,也印证了“嫁女父做主,吃彩礼兄做主”彝族谚语。父权制的“独裁式”和压倒性存在历史性地桎梏了彝族传统女性人身、自由、爱情,导致了今天意义的女权的重大丧失,相反也诞生了像阿诗莫、阿莫尼惹、阿依啊芝、阿热扭、紫紫尼扎、古莫阿支、甘莫阿牛、布阿诗甘微、撒坡莫等文学经典及其人物形象,她们是压抑心理、苦痛人生、抗争邪恶和死亡的文学性表征。3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3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干净整洁的村寨,环境优美的人居,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出行便宜的交通工具,丰富多样的村民活动,光鲜亮丽的装扮,和谐美丽的社会,这都是《依洛之恋》镜头下的场景,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这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一同齐心合力建设凉山,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长期艰辛工作后的成果,新发展、新变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物质从未地丰富,生活水平提高巨大,然而精神与文化更应需要随之发展,《依洛之恋》及其拍摄团队便是做出了行动。尽管微电影本身在纯影视艺术角度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但也从影视艺术的角度回应生活,关照现实,激励观众,追寻方向,而我们对未来所有的期许和梦想,又何尝不是通过如此平凡、踏实、执着和热爱而达到呢?3Tj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麦吉作体:彝族青年诗人、文艺评论人、西昌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