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影视 > 影视要览

红河州两部非遗纪录片海外展映

作者:李亚 杜浩楠 发布时间:2022-04-23 原出处:​民族时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近日,由云南省广电局推送,云南省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作的宣传片《哈尼铓鼓舞》《建水小调》参与“非遗纪录片展映周”海外展映,生动对外宣介云南独具一格的少数民族文化。
DC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哈尼铓鼓舞》建水文旅 供图)

image.png

(《哈尼铓鼓舞》建水文旅 供图)

《哈尼铓鼓舞》是以铓鼓为道具,由哈尼族男性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来源于哈尼人的田间劳作,较为朴实和写真,浓于生活氛围而淡于艺术气息。铓鼓舞的表演,处处体现着哈尼人民勤劳勇敢、淳朴豪迈的性格以及纯朴厚道、稳重有力的民族气概。哈尼铓鼓舞因其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C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建水小调》民间俗称“小调子”或“调子”,是中国传统小调的一个重要分支。在600多年前传入建水地区之后,以汉族小调为母体,在彝汉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下,发展成为一种彝汉文化高度融合的民间传统艺术。建水小调历史悠久,约起源于明代初期,流传于建水县临安、甸尾、西庄、曲江、李浩寨等十个乡镇的彝汉聚居区,后在发展中吸收彝族四大腔、烟盒舞曲的唱词格律和音乐元素,成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艺术。DC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建水小调》何锦 摄)

picks.jpg

(《建水小调》以歌会友 何锦 摄)

据了解,“非遗纪录片展映周”由广电总局国际合作司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合作举办,是2022“丝绸之路”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系列活动之一,将推动相关主题纪录片通过海外使领馆、文化中心平台、中国联合展台网站和相关海外社交媒体矩阵等平台播出。DC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国家级非遗项目:哈尼铓鼓舞DC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铓鼓舞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南部龙岔河山区,是哈尼族在传统节日“啊玛熬”中表演的一种传统祭祀舞蹈。舞蹈历史极其悠久,起源于哈尼先民远古的狩猎和村社祭祀活动。后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经发展完善,逐渐形成内容丰富、有鲜明民族特质的舞蹈艺术。作为红河地区哈尼族传统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铓鼓舞有着极高的历史、民俗、艺术价值。DC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DC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省级非遗项目:建水小调DC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建水小调,民间俗称“小调子”或“调子”,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临安、甸尾、西庄、曲江、李浩寨等10个乡镇的彝汉聚居区,是具有中国西南山地文化色彩的民间传统音乐。建水小调历史悠久,起源于明代初期,以汉族小调为母体,后在发展中吸收彝族四大腔、烟盒舞曲的唱词格律和音乐元素,成为彝汉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DC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来源:中国网、文旅头条;资料来源: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作者:李亚 杜浩楠;原媒体编辑:陈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