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
两会期间,来自云南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提出尽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建议。...
分类: 资讯 点击: 日期: 2023-03-16 22:44:20
倾听一种声音——当代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的文化语境
当我认真地开始研究母族文化后,当我严肃地深涉到族人古老的灵魂学说时,在祖辈口传的神话中,在祭司文传的经籍中,在一次又一次的送灵大典中,我确亦周而复始地审视着那些久远而又迩近的问号,并由此沿波讨源,寻绎着"魂归祖地"──民族源流与文化品格的诗意解码。这里,笔者拟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在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的双向互动中,对当代少...
分类: 评论 点击: 日期: 2023-02-05 05:22:44
从语词层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公约》 “两个中文本”
本世纪以来,在文化遗产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法律文书堪称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但该《公约》目前存在两个中文本:在联合国秘书处登记、经其秘书长确认并纳入《联合国条约集》的“前在本”并非交存于教科文组织秘书处并由其总干事保管的“订正本”。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其《公报》或是网站正式发布的中文本既...
分类: 论文 点击: 日期: 2022-12-26 05:37:38
巴莫曲布嫫: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
文章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创立的“四重国际合作机制”为背景,探讨遗产化进程中的史诗传统及其在不同遗产领域中的表述问题。一方面,基于“遗产项目”这一专用术语的指代功能,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确认和确定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公约》名录中涉及的史诗传统或与史诗传统互为关联的...
分类: 论文 点击: 日期: 2022-12-22 05:54:37
巴莫曲布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相关定义,就“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简明扼要的解读路径。其中至少有两个基本理念值得认真把握:一个是复数的“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决于那些一代又一代将其传统、技能和习俗的知识传递给社区其他成员或其他社区的人”,也就是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
分类: 论文 点击: 日期: 2022-12-20 05:37:26
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
21 世纪以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学人引领的史诗研究在口头传统的学术格局中形成了全新的定位,并在本土化实践中从偏重民间文学的文本研究走向口头诗学的田野研究。回观中国史诗学的制度化经营,学科专业化的主导原则和实践路径也在推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超越了既有边界,使人文学术的知识生产呈现出跨界重组的动态图景...
分类: 论文 点击: 日期: 2022-12-18 05:24:30
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与国际文化政策之演进:事件史循证研究
文章基于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档案文献,以重要事件和关键文件为循证线索,大致勾连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围绕文化与发展、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几个关联性问题进行叙事阐释,进而聚焦联合国系统先后推动的全球性发展议程,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国际层面对文化治理领域形成的深刻影响,反过来从发展领...
分类: 论文 点击: 日期: 2022-12-16 05:31: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列为五大领域,为确认非遗的表现形态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分类框架。首先,非遗来自生活实践,并在遗产化进程中被切分、归类、标记和认定为遗产项目,出现在不同的领域或门类之中。但就文化现实而言,非遗的实例通常都涉及来自多个领域的遗产项目,并不以单一的表现形态自在自为。其次,领域与领...
分类: 论文 点击: 日期: 2022-12-08 05:25:40
巴莫曲布嫫|史诗的文本形态与异文研究的问题取向:以“勒俄”的语义
在过往的诺苏彝族史诗研究中,学者们往往面对的是一种书面文本而非活形态史诗传统的本身。这种固定文本往往灌输给人们以一种固定的阅读方式,将其引导到某种明显的传统误读及其结论上来。但是,在本土口头传统的生活实践中,史诗“勒俄”的源文本是极其丰富和多元的,同时也有着极其强固的文本性属观念与叙事法则。...
分类: 论文 点击: 日期: 2022-11-24 05:57:46
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从事实清理到学科建
从1990年代中后期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发生了若干重要变化,从文学事实的清理到学术观念的转型,从回归文学传统的田野研究到学术范畴的重新界定,从注重地方知识的文类辨裁到民间话语的意义传达,从口承与书写的民俗过程到传承与传播的文学接受,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和方法论自觉在口头传统研究的本土化进程中逐步...
分类: 论文 点击: 日期: 2022-11-19 05:13:25
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
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不懈努力下,国际社会对口头/无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文化表现形式与民众实践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在这长达31年的历程背后,人们关于“人类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重视和共识,也随着概念...
分类: 论文 点击: 日期: 2022-12-04 05:38:17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中国
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以积极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这一新型遗产概念为先导,从立法、技术、行政和财政等政策渠道多方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治理新时代。...
分类: 论文 点击: 日期: 2022-11-06 05:53:00
巴莫曲布嫫:民俗学伦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说到民俗学伦理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1999年8月在芬兰图尔库参加第五届民俗学者暑期学校的课程培训,其中的第四工作坊专门致力于“民俗学研究伦理”(Folkloristic Research Ethics)。印度学者萨迪哈纳·奈沙尼(Sadhana Naithani)将该工作坊的有关讨论抽绎为一个非常直观的关系图,后来我在研究生田野调查的课程教学中也使用过这...
分类: 论文 点击: 日期: 2022-10-21 10:05:43
中国彝语支民族经籍文学研究
课题名称:彝、纳西族经籍文学研究(青年项目)项目牵头负责人:白庚胜、巴莫曲布嫫起止时间:1992—1994最终成果提要:《东巴神话研究》作者:白庚胜《东巴神话研究》为中国神话学界首部揭示用纳西族象形文写成的“东巴经”中的神话奥秘的著作。它从神灵体系、神话内容、时间研究、空间研究、类型研究、形象比较、关系研究等几个方面对东...
分类: 文献 点击: 日期: 2022-10-16 11:51:53
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彝族服饰文化研究成果日渐丰富,但从历时性维度对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图像志的记录、描写、类释尚未形成系统的探究。因此,浩东和他的朋友们耗费两年之久精心拍摄、编制《中国彝族服饰图典》,从甄选、归类、建档到设计、拍摄、制作和出版,尤其是通过图示成像和概念工具的运用,在服饰民俗描写的资料学意义...
分类: 文献 点击: 日期: 2022-10-14 12:45:52
大凉山彝族诗人群中的两朵云——巴莫曲布嫫与鲁娟的诗歌片谈
巴莫曲布嫫与鲁娟,是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女诗人,两人的创作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巴莫曲布嫫的诗更多的是在彝族古老文化的深厚积淀中,寻求现代彝人的根性表达;鲁娟的诗则是依附于大凉山原生态的地理环境,以浓郁的彝族风情为底色,重构轻松自然的诗美想象。以下是我对两位著名彝族女诗人诗歌的解读,肯定有不当之...
分类: 评论 点击: 日期: 2022-10-10 05:52:37
巴莫曲布嫫:彝族英雄史诗《铜鼓王》初探
随着彝族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各地彝区不仅发掘出了大量的彝族创世史诗、迁徙史诗文本,而且也发掘出了象《铜鼓王》这样令人振奋不已的英雄史诗。新近出版的这部作品,雄辩地证明了我国西南民族不仅仅只是创世史诗发达,同时也有着成熟的英雄史诗。...
分类: 论文 点击: 日期: 2022-09-21 05:39:30
巴莫曲布嫫:彝族古代经籍诗学体系中的诗体论说
在彝族古代文学的发展中,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样式。在彝族古代诗学中,诗歌是最主要的、而且几乎是唯一的书面文学体裁类别。这与彝族传统经籍文学的发展态势和彝民族自古以来的诗性精神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诗歌体例成为彝族诗学家们普遍关注、共同探讨的重要论题。在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实乍苦木的《彝...
分类: 论文 点击: 日期: 2022-08-22 05:50:05
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以彝族史诗研究中的
在走过百年历程的彝学研究中2,彝族史诗的调查、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起步较晚,研究的基础也相对比较薄弱。这大抵上也反映了中国南方史诗的研究从萌蘖、兴起到发展也是上个世纪后50年间才逐步形成的一种学术格局。而这种“行道迟迟”的局面,一则与整个东西方学界关于“史诗”的概念和界定有直接的关联,二则也潜在地驱动了我国于2...
分类: 论文 点击: 日期: 2021-07-18 05:05:19
央视国际:巴莫曲布嫫火把节访谈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今年又值火把节,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
分类: 观点 点击: 日期: 2020-10-06 05:44:14
倾听一种声音――访少文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
【学者简历】巴莫曲布嫫,女,彝族,1964年出生于四川凉山昭觉。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史哲部,获法学硕士学位(民族学);2000―2002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访问博士研究生;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
分类: 各界精英 点击: 日期: 2007-12-17 00:00:00
“传统指涉性”:民间叙事法则的发现
“勒俄”是居住在金沙江两岸、人口近200万的彝族诺苏支系的史诗传统。通过田野研究,我们发现在本土社会的地方知识体系中存在着一整套的史诗话语,充分反映了史诗传统中的人──作为史诗传统的秉持者──演述人、受众乃至地方学者对史诗传统的感知经验与价值判断。这就...
分类: 论文 点击: 日期: 2006-05-09 00:00:00
活着的经典:凉山彝族毕摩文献的独特文化价值
美姑毕摩文献,现藏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克博物馆,John Putnam 摄[[/p]] 彝族文化传统有鲜明的民族性、支系性和地方性。川、滇大小凉山的彝族自称“诺苏”,人口近200万,是人口最多的彝族支系。千百年来,诺苏彝...
分类: 文献 点击: 日期: 2005-04-22 00:00:00
巴莫曲布嫫:走近鬼魅——彝族鬼灵信仰田野调查手记
走近鬼魅:美女与鬼源 相传,很古的时候,在天和地的中间,在大地的中央,有一个终年被一团团红云和一片片白云掩映着的地方,天上的神,地上的人,只有在红云和白云交替的时候,才能看得见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这个被称为“苏祖”的地方,就是巴布凉山。 1992年初春...
分类: 论文 点击: 日期: 2003-06-22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