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一首彝族歌谣背后的故事

作者:我有话说 发布时间:2016-08-01 原出处:永恒情谊——长征与少数民族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夕阳的余晖把乌蒙群山染得一片火红。 在陡峻危立的绝壁上,一株株倔强的青松在微风中婆婆起舞;在开满野花的山坡上,成片的马尾松长得粗壮茂盛,连每一根松针都是气昂昂的。
 
  山下的桔子林旁,有一个小山村。村里的一家院子里,堂屋门开着,火塘里的木柴烧得正旺,七八位彝家妇女围坐在塘边,正在低头打着草鞋。只见一束束山茅草丝,在她们的手指缝里绕来绕去,很快一只只草鞋就在鞋架上织了出来。她们一边编,一边轻轻地哼着歌儿:
 
  睡觉做梦想红军,红军个个笑盈盈,
 
  亲亲热热叫“老表”,和我就像一家人。
 
  打倒土豪分田地,帮我干人(穷人)拔穷根。
 
  醒来不见恩人面,眼泪汪汪喉咙哽。
 
  红军哥呀红军哥,你们辛苦为人民!
 
  浓郁的民歌风味,句句凝结着彝族人民对红军的思念。让人听了,不禁热泪盈眶。
 
  60年前,红军曾在这里住过,因而就留下了这样一段故事:
 
  那一天红军住进村里后,顾不上休息,就帮助彝族同胞挑水,打扫院子。几位年轻的彝族妇女见不少红军战士的干粮袋破了,就自动凑在一起给红军缝补干粮袋。她们补呀、 补呀,整整补了一夜。 红军战士为了感谢她们,把打土豪没收来的粮食、衣物分给她们。 第二天清晨,红军走了。一位年轻的母亲想用红军分的米做点稀饭,喂喂还在襁褓中的女儿,便到村边去提水。她刚提上一桶水,就望见对面山哑口隐约出现一面红旗。红旗在霞光里是那样红,那样美红旗飘动着,飞舞着,下了坡,过了沟,顺着大路飘到她跟前,红旗后面是一队长长的红军战士。她很激动,见红军战士个个满脸汗水,又渴又累,便把水桶拎到路边,招呼红军战士喝水。战士们一边感谢她,一边拿出缸子舀水,边喝边走。她见红军战士喝得痛快,心里真高兴,舀干一桶又提一桶……这时,一位身背公文包的红军走过来,桶里的水已经不多了,她干脆把水桶递上去。红军说了声“谢谢” ,正要舀水,又停住了。 他见这位年轻彝族妇女破旧的衣襟被水浸湿一大片,手背冻裂了许多小口子,渗出丝丝血痕,脚上没有穿鞋,冻得通红,还这样热情地提着水桶给红军舀水,心里十分感激。 他把水桶轻轻地放在地上,打开随身背着的公文包,从里面摸出一对银耳环,深情地说:
 
  “大嫂,这是我们打土豪缴来的一对银耳环,还没来得及分给群众就赶路了。你收下它,换成几文钱,补贴一下衣食吧!”说完把耳环放在她手里。接着又说:“我们一定会回来的。现在国民党蒋介石横行霸道,天下太黑暗了。但我们能打倒他们,那时,咱们穷人就有饭吃,有衣穿啦!”说完就迈开大步,追赶队伍去了。
 
  年轻的彝族妇女子捧着耳环,一阵热浪从心底涌起,泪水顺着她的面颊流了下来。
 
  红军走了,蒋匪军又来了。尽管日子过得很苦,但她从来没有舍得拿耳环去换衣食,一直放在身边珍藏着。她天天盼红军,编成了这首想念红军的歌谣。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编辑: 阿着地 发布: 阿着地 标签: 一首 彝族 歌谣 后的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