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那碗牛肉面

作者:鲁娟 发布时间:2006-06-05 原出处:凉山日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在那老成都味十足的上汪家拐街里藏着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面馆,以一块古朴的布为幌子写着:“味不同”三个字,颇有古代酒店的遗风。在成都求学的日子,每个月我和伊萨都要去这家“味不同”吃上碗牛肉面。4y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y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店主是一对姓邹的老夫妇,约五十中旬左右,两夫妇均体瘦且精神矍烁,一口纯正的成都本地口音,寡言、表情严肃。第一次无意间来到这家小店吃面,是在一个闷热午后,空气中的热浪严严实实压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只见这个小店干净明亮,一台电风扇不停地吹着,为了躲一下头顶的酷热,加之已有饥饿之感,便走进店里。刚一坐下来,老两口倒了两杯白开水摆在桌上,随即问了要什么面,便自顾自地忙去了,他们之间时不时有几句简单的答话。我感到好奇,往里屋望去,只见太婆围着一个蜂蜜煤炉子大汗淋漓地下着面条,撞见我的眼神她也只是一笑,说:“坐啊。”不过一会儿,满满两大碗牛肉面端上来了,其上飘着新鲜欲滴的菜叶子和绿油油的葱花。一尝,居然酷似母亲煮出的味道。从那一次起,这家家常味十足、宾至如归的小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y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y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次去时,便十分仔细地打量起这家小店来,简单的几张桌椅摆设,窗明几净,透着干净和朴素。左面的墙上挂着一张合照,是老邹夫妇和一个约模20多岁的小伙子的照片,小伙子清秀而神采奕奕,一问是他们的儿子,“在海南当边防兵呢!”说这话时,二老舒展开笑容,言语里溢不住的自豪。右面墙上贴着“光荣之家”、“五好家庭”、“文明模范居民”、“诚信纳税户”等许多奖状。“儿子春节时要回家吧?”“前年春节回家来了的……哪能影响他的工作呢!”我和老邹聊起来。不知是因为释放想家的心情还是因为对老人的牵挂,我们成了这家小店的常客。每次中午去时,都会看见不少民工师傅在这里端着大碗的豆花饭吃得狼吞虎咽,老邹夫妇总是站在一旁乐得合不上嘴。我们被这家小面馆中午时做豆花饭给民工师傅们吃的情景深深打动。4y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y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一次,我们一如往常来到“味不同”,却发现门紧闭着,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事。问了旁边的邻居才知道,原来老邹的哮喘病又犯了。“前几天大妈还坚持一个人开店呢,她说店子不开了民工们不习惯……这几天老邹实在需要她照顾才没开的。”邻居告诉我们,老邹夫妇是这条街上出名的好人,乐于帮忙,谁家的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们。老邹退休后就开了这家小面馆,“钱没嫌什么,倒是成了大家离不了的一个面馆,民工们全把这里当家呢!”4y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y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过了不久,小店又开了,又恢复了以往热闹的场面,老邹夫妇依然寡言而忙碌,我们仍然从那里获得快乐。4y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y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后来,我们回到了家乡。临走之前去小店吃牛肉面,心里有深深的不舍。今年,我们重新来到成都,下车休息一阵后,我迫不及待去寻找这家熟悉的“味不同”。来到旧址,一片愕然,原来的小街已成旧街改造机器轰鸣的工地,心里充满了遗憾。4y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表于2005年7月11日《凉山日报·彝海》)4y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编辑: 尼扎尼薇 发布: beley工作室 标签: 那碗 牛肉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