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小品

普金华:初学写作时的几则感言

作者:​普金华 发布时间:2023-11-14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前言:这是笔者初学写作时的几则感言,坦诚地吐露了自己初学写作时的苦涩甘甜及心路历程(按被媒体采用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zuozhe.jpg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的《剪报册》

我的剪报册十分精致、美观,红色栽绒外套上印有“剪报册”三个金光闪闪的汉字并注上了拼音,是我自己精心设计制作的。朋友们见了都很是羡慕。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的《剪报册》不仅是封面美观,更重要的是它有丰富的内涵。它集有我4年多来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的新闻作品,也使我从中品味到了业余新闻写作的苦涩甘甜。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7年,我刚刚学搞业余新闻写作时,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爬格子”,爬啊,爬啊,终于第一篇“处女作”——仅有100多字的简讯在《楚雄报》上发表了,看到报纸的当天我激动得把报纸拿到宿舍里看了一遍又一遍。从此,便经常给《楚雄报》投稿。并经常阅读报纸。有时报纸没有及时送到我就自己到邮局去取,业余时间都一头扎进了报纸堆里。如醉如痴,从中吸取营养,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初步掌握了消息、通讯的写作方法,边学习边深入采访写作。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稿件见报数量逐年上升了,质量逐年提高了。1989年我摘取了“楚雄军分区新闻报道特等奖”的桂冠。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顾4年多来搞业余新闻写作的经历,有失败,也有成功,有苦涩,也有甘甜。现在,我的《剪报册》在一天天一年年的增厚,它是我付出的心血的回报。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楚雄报》1991年10月31日“读者·作者·编者”栏目)。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可贪大求全

一些初搞新闻写作的通讯员,一提笔就是“大通讯”“大文章”,少则七、八百字,多则几千字,贪大求全。他们认为“小消息”难得有出息,瞧不起“豆腐块”“短文章”,总想一鸣惊人。结果,花了不少时间写成的长篇大作,投向报社后得到的却是“泥牛入海无消息”。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实,一篇新闻作品的好坏,并不在于它篇幅的长短,而在于它的内涵。小消息虽短,但“五味俱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都有讲究。首先要来得快,抢时间、争速度;其次要简明、准确,说清问题。这样,小消息就会在平淡中显神奇。这一切都要求作者具有叫强的新闻敏感性和写作功底。因此,有时写小消息更见真功夫。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合我州实际,根据笔者搞了几年新闻写作的体会,得出的结了论是:“不可贪大求全”。特别是给《楚雄报》投稿,更应多写短文章、发小消息。《楚雄报》作为州级报纸,它的读者群主要是县、乡、村基层干部群众,因而报纸要求信息容量大,能使基层干部群众在较少的时间内了解较多的新人、新事、新信息,学到新东西,掌握新知识。读短文章,看“小消息”,恐怕也是编者和读者的共同心愿吧。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万丈高楼平地起。有志于新闻写作的同志,特别是初搞写作的同志,从写“小消息”开始吧。切不可贪大求全。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楚雄报》1991年12月19日“读者·作者·编者”栏目)。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业余新闻写作好处多

新闻写作是我的业余爱好。业余新闻写作促使我多听、多看、多想、多写,促使我博览群书添智慧。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一篇篇见诸报纸杂志的“豆腐块”,是我业余新闻写作付出的心血换来的成果。是对我的德、识、才、学的综合检验。我的那两本厚厚的个人“剪报册”,比文凭更能向人们展示我的实际,使我的朋友们羡慕不已 ……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一切是支撑我坚持业余新闻写作的信念支柱。和收获比起来,一切的辛勤、汗水和他人的讥讽又算得了什么呢?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朋友,如果你觉得业余时间枯燥无味,抱怨日子难熬的话,请你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楚雄报》1994年4月30日“读者·作者·编者”栏目)。u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注:这时的《楚雄报》还不是日报,只是周三刊。
作者:普金华,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民解放军原中校;人民警察原四级高级警长、一级警督;南华县“菌乡银发”志愿服务团副团长、矛盾纠纷调解志愿服务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