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作家必须恪守社会良知和道德责任(图)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阿牛木支,彝族,硕士,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高评委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出版专著13部。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我州著名文学评论家阿牛木支教授的著作《中国当代彝族文学创作论》出版后,《文艺报》等主流媒体对其作了详细报道和评介,近日记者就本书中提出的一些话题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您是基于怎样的认识和考虑来撰写《中国当代彝族文学创作论》的?
阿牛木支:随着彝族文学创作的不断发展与繁荣,我们更加需要把彝族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集中检阅和梳理,以一种高视野高平台全面回顾、总结和考察当代彝族文学创作的成就与走向,这个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也正是时候了。尤其是探讨当下彝族文学中带有普适性的文学现象和创作规律,为彝族文学学科建设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这是作为一名文学理论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担当。基于这种考虑,我撰写了《中国当代彝族文学创作论》一书并得到出版。可以说,该书是初步尝试研究当代彝族文学的成果,也是记录当代彝族文学历史的见证。
记者:面对当今社会的变化、多元文化的融合,彝族作家们如何面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如何反映新的时代特点?
阿牛木支:信息网络的高度发达和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改变着固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每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一直一成不变地坚守文化的纯洁性和稳定性。在这样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民族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记忆。彝族作家们必须恪守社会良知和道德责任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民众,把握当下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反映鲜明的时代主题,让文化根脉的着力点发挥出潜在优势而生生不息。
换言之,我们要力求把民族性、文学性和人类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充满关爱和温情,也不回避现实的矛盾和困惑,不断提升文学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才能使彝族文学葆有持续的生命力和穿透力。当前,个别彝族作家尝试着用现代手法重述史诗、传说和故事,是一种对经典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延续。
记者:请大致介绍一下当代彝族母语文学情况,在近几年的母语文学创作中,有没有作家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阿牛木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下,规范彝文逐步在四川彝族地区普遍推广使用,《凉山日报》、《凉山文学》、《民族》等彝文报刊杂志相继创刊,彝族母语作家队伍不断壮大,彝族母语文学作品不断问世,如贾瓦盘加的长篇小说《火魂》和小说集《情系山寨》、阿库乌雾的诗集《冬天的河流》和散文诗集《虎迹》、阿蕾小说集《根与花》、时长日黑小说集《山魂》和散文集《荞花魂》、莫色毛勇散文集《彝寨新貌》、木帕古体诗集《鹰魂》,以及《凉山当代文学作品选》(彝文诗歌卷、小说卷、散文卷)等都是闪耀在彝文文学星河里一颗颗晶莹的明珠。这些作品不单是彝文文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缩影,也是彝族母语文化传统得以弘扬和凸显的重要标志。
当代彝族母语文学以多维视角呈现亘古不变的山地文化自然景观和本质特征,深刻透视彝民族文化生态的变迁历程,真切表达彝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生态理念与“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发展趋势,理性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张扬时代精神都有现实意义和独特价值。
记者: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影响力的彝族诗歌和散文,在汉语创作和彝文创作方面,近年来分别呈现什么样的新特点?有什么不足和需要加强的地方?
阿牛木支:在彝汉双语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学院派彝族青年作家作者十分活跃,形成了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彝族青年作家群。二是彝族文学研究和评论得到长足发展,一批彝族青年评论家正在茁壮成长,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创作的单一局面。三是题材、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呈现多样化局面,彝族作家作品在国内外的影响逐步扩大。
当然,彝族作家、诗人创作视野的拓展,题材范围的扩大,艺术境界的提升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今后,彝族作家、诗人应该深入体验当代彝族文化发展现实,自觉地担当起双语叙事和叙述的历史使命,努力开创彝族历史文化叙事和叙述的新纪元。
记者:能不能介绍一下近年来彝族影视剧剧本的特点?
阿牛木支:彝族影视剧剧本涉及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基本上都既有丰富的彝族文化元素,又有浓厚的现代戏剧艺术风格,其主题表现了追求文明进步,构建和谐、安康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集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变革与发展,民族性格的坚守,以及对青年一代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记者:如何理解塑造民族文学的当代性格?提出“现代性”相关文化背景是什么?其背后折射出的相关文化危机有哪些?
阿牛木支:作为作家而言,不应该贴有民族身份的标签,应该作为人类的代言人出现。然而,说到民族文学可能绕不开民族的生活,这就涉及到塑造民族性格的问题。那么,塑造民族文学的当代性格就可以理解为在现实生活中民族性格特征的新表述和新呈现,显然这与现实背景息息相关。
提出“现代性”相关文化背景是全球化语境下保持纯洁与转向混血的矛盾加剧所致。也就是说,民族文学在坚守中需要超越,在超越中呼唤坚守。其背后折射出的相关文化危机是传统的丢失可能付出代价,我们在提出“现代性”时应该引起警觉,即保留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为“现代性”奠定厚实的基因特质的同时,激活其可变的元素。
记者:目前彝族文学所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彝族现代诗群在国内外的影响及网络文学的大量涌现,彝族青年作者怎样坚守自己的灵魂与心灵?
阿牛木支:针对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彝族文学的综合研究、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厘清新世纪彝族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得失,考察新世纪彝族文学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地位及影响,并且进一步使彝族文学创作能够抵挡一个更高层面,为此,一方面彝族文学研究需要多方面人员的合作与攻关,才能弥补批评的滞后与理论的匮乏。另一方面彝族文学创作队伍需要壮大,作者个体需要认真思考,勇于探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希望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彝族青年作家,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更多佳作,推动彝族文学的繁荣发展。我也将继续关注当代民族地区农村生活的变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力争推出一部彝族母语长篇小说。试想没有彝族文学的新创造,仅固守祖宗留下的民间文学,那我们拿什么原创性精神财富给我们的子孙共享呢。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我州著名文学评论家阿牛木支教授的著作《中国当代彝族文学创作论》出版后,《文艺报》等主流媒体对其作了详细报道和评介,近日记者就本书中提出的一些话题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您是基于怎样的认识和考虑来撰写《中国当代彝族文学创作论》的?
阿牛木支:随着彝族文学创作的不断发展与繁荣,我们更加需要把彝族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集中检阅和梳理,以一种高视野高平台全面回顾、总结和考察当代彝族文学创作的成就与走向,这个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也正是时候了。尤其是探讨当下彝族文学中带有普适性的文学现象和创作规律,为彝族文学学科建设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这是作为一名文学理论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担当。基于这种考虑,我撰写了《中国当代彝族文学创作论》一书并得到出版。可以说,该书是初步尝试研究当代彝族文学的成果,也是记录当代彝族文学历史的见证。
记者:面对当今社会的变化、多元文化的融合,彝族作家们如何面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如何反映新的时代特点?
阿牛木支:信息网络的高度发达和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改变着固有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每一个民族都不可能一直一成不变地坚守文化的纯洁性和稳定性。在这样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民族传统文化和悠久历史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记忆。彝族作家们必须恪守社会良知和道德责任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民众,把握当下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反映鲜明的时代主题,让文化根脉的着力点发挥出潜在优势而生生不息。
换言之,我们要力求把民族性、文学性和人类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充满关爱和温情,也不回避现实的矛盾和困惑,不断提升文学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才能使彝族文学葆有持续的生命力和穿透力。当前,个别彝族作家尝试着用现代手法重述史诗、传说和故事,是一种对经典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延续。
记者:请大致介绍一下当代彝族母语文学情况,在近几年的母语文学创作中,有没有作家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阿牛木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下,规范彝文逐步在四川彝族地区普遍推广使用,《凉山日报》、《凉山文学》、《民族》等彝文报刊杂志相继创刊,彝族母语作家队伍不断壮大,彝族母语文学作品不断问世,如贾瓦盘加的长篇小说《火魂》和小说集《情系山寨》、阿库乌雾的诗集《冬天的河流》和散文诗集《虎迹》、阿蕾小说集《根与花》、时长日黑小说集《山魂》和散文集《荞花魂》、莫色毛勇散文集《彝寨新貌》、木帕古体诗集《鹰魂》,以及《凉山当代文学作品选》(彝文诗歌卷、小说卷、散文卷)等都是闪耀在彝文文学星河里一颗颗晶莹的明珠。这些作品不单是彝文文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缩影,也是彝族母语文化传统得以弘扬和凸显的重要标志。
当代彝族母语文学以多维视角呈现亘古不变的山地文化自然景观和本质特征,深刻透视彝民族文化生态的变迁历程,真切表达彝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生态理念与“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发展趋势,理性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张扬时代精神都有现实意义和独特价值。
记者: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影响力的彝族诗歌和散文,在汉语创作和彝文创作方面,近年来分别呈现什么样的新特点?有什么不足和需要加强的地方?
阿牛木支:在彝汉双语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学院派彝族青年作家作者十分活跃,形成了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彝族青年作家群。二是彝族文学研究和评论得到长足发展,一批彝族青年评论家正在茁壮成长,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创作的单一局面。三是题材、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呈现多样化局面,彝族作家作品在国内外的影响逐步扩大。
当然,彝族作家、诗人创作视野的拓展,题材范围的扩大,艺术境界的提升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今后,彝族作家、诗人应该深入体验当代彝族文化发展现实,自觉地担当起双语叙事和叙述的历史使命,努力开创彝族历史文化叙事和叙述的新纪元。
记者:能不能介绍一下近年来彝族影视剧剧本的特点?
阿牛木支:彝族影视剧剧本涉及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基本上都既有丰富的彝族文化元素,又有浓厚的现代戏剧艺术风格,其主题表现了追求文明进步,构建和谐、安康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集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变革与发展,民族性格的坚守,以及对青年一代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记者:如何理解塑造民族文学的当代性格?提出“现代性”相关文化背景是什么?其背后折射出的相关文化危机有哪些?
阿牛木支:作为作家而言,不应该贴有民族身份的标签,应该作为人类的代言人出现。然而,说到民族文学可能绕不开民族的生活,这就涉及到塑造民族性格的问题。那么,塑造民族文学的当代性格就可以理解为在现实生活中民族性格特征的新表述和新呈现,显然这与现实背景息息相关。
提出“现代性”相关文化背景是全球化语境下保持纯洁与转向混血的矛盾加剧所致。也就是说,民族文学在坚守中需要超越,在超越中呼唤坚守。其背后折射出的相关文化危机是传统的丢失可能付出代价,我们在提出“现代性”时应该引起警觉,即保留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为“现代性”奠定厚实的基因特质的同时,激活其可变的元素。
记者:目前彝族文学所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彝族现代诗群在国内外的影响及网络文学的大量涌现,彝族青年作者怎样坚守自己的灵魂与心灵?
阿牛木支:针对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彝族文学的综合研究、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厘清新世纪彝族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得失,考察新世纪彝族文学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地位及影响,并且进一步使彝族文学创作能够抵挡一个更高层面,为此,一方面彝族文学研究需要多方面人员的合作与攻关,才能弥补批评的滞后与理论的匮乏。另一方面彝族文学创作队伍需要壮大,作者个体需要认真思考,勇于探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希望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彝族青年作家,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更多佳作,推动彝族文学的繁荣发展。我也将继续关注当代民族地区农村生活的变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力争推出一部彝族母语长篇小说。试想没有彝族文学的新创造,仅固守祖宗留下的民间文学,那我们拿什么原创性精神财富给我们的子孙共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