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的国家级“养羊”专家——木乃尔什
自古到今,大凉山的彝族人一直精于畜牧,大山里的彝族人最喜爱和擅长放羊养羊,但如今,传统的养殖方式正在被科学、精细、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取代,大山里最缺的是掌握科学养殖技术的专家。木乃尔什,从事养羊研究三十多年的科学工作者,就是这样的专家,而且是国家级的养殖科技专家。三十多年来,木乃尔什一直在凉山这片土地上研究养羊技术,依靠踏实、勤奋和不断努力,在养羊科技上攀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取得一个又一个卓越成就,如今他已经成为养羊科技领域杰出的科学家,成效盈然,硕果累累。
在大凉山,不缺优秀的民族文化领域的专业人才,但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挑战,在依赖于传统农业和养殖业的凉山地区,最缺的就是木乃尔什这样优秀的,接地气的科技工作者。在凉山高寒山区,农民经济要发展,搞好养羊养殖业是一条最为难得的路子,木乃尔什的养羊技术,也是山区要脱贫致富的科技火种。
木乃尔什荣获得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奖
木乃尔什,彝族人、1959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推广研究员、199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2000年为中共凉山州委、州人民政府学术技术带头人,2015年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2年为全国养羊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养羊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第二届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教授级咨询师,2011年被农业部聘为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西昌综合试验站站长。2015年为四川省第十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
木乃尔什和同事进行凉山半细毛羊JIVET技术试验
主持科技攻关,填补科技空白:
木乃尔什先后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8—50支半细毛羊新品系培育》、《48—50支半细毛羊新品种选育》、《48—50支半细毛羊新品种选育与提高》、四川省“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凉山半细毛羊高繁肉用品系培育》、主持《凉山半细毛羊肥羔生产综合技术的研究》以来,为项目的主研人员,先后主持子专题《48—50支半细毛羊肥羔产肉性能研究》、《提高凉山半细毛羊产羔率的研究》,项目经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成功的育成了凉山半细毛羊新品种,填补了我国粗档半细毛羊品种空白,曾先后通过了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的验收鉴定,新品种1998年通过了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命名、2009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委员会的审定和命名。项目实施期内,共选育出特一级种羊11190只,等级羊80237只,在选育区内形成24.39万只半细毛羊的群体规模,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3亿元, 为高寒山区牧民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木乃尔什和同事在鉴定半细毛种羊
负责全州羊改良,成绩显著:
肉羊改良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业务技术工作。木乃尔什负责组织全州17个县(市)半细毛羊改良育种和肉山羊改良工作,绵羊采用“改良一片,巩固一片,再发展一片”的技术措施,在广大农村大力推广凉山半细毛羊品种改良,推广绵羊人工授精技术,此项技术得到了彝族人民的接受和推广应用,从而提高了种公羊的利用率,提高了改良羊的质量。每年定期组织绵羊鉴定整群工作,选优去劣,结扎土、劣杂种公羊153万只,建立绵羊人工授精和人工辅助配种点153个,编写养羊实用技术资料2.1万套册,培训技术人员和养羊专业户4.3万人次,到2013年底全州肉羊圈养户数达2.7万户。半细毛改良存栏153万只,羊毛产量3030吨,羊肉产量43136吨,种植优质牧草150万亩,建立畜牧科技示范园区180个,参加10万只绵羊短期育肥增收工程项目,发展绵改8个重点养羊户5000户,户均出栏20只,户均纯收入达2000元,为我州高二半山地区牧民种草养畜、脱贫致富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经验,广大牧民人平养羊收入达500元。全州牧业产值63亿元,为我州现代养羊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木乃尔什参加西班牙第十一届国际养羊大会与副主席合影
长期努力造就丰硕成果:
长期的勤奋工作和不断科研探索,铸就了木乃尔什一个个科研成果。1992年“七五”科技攻关项目《48—50支半细毛羊新品系培育》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凉山半细毛羊新品种选育》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地、厅级科技进步奖五项。撰写了二十余篇科技论文在《中国养羊》、《中国畜牧杂志》刊物上发表。多次在全国、省、州学术交流会上评为优秀论文,在实施国家“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均获凉山州人民政府先进工作一等奖。
木乃尔什与中国农大胚胎工程岗位科学家安晓荣团队合影
木乃尔什和西昌综合试验站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胚胎工程岗位科学家安晓荣团队合影
【附】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简介
2007年始,中央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步伐,提升国家、区域创新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2008年,在农业部、财政部支持下,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正式启动,体系研发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科学院。
“十一五”期间,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由4个功能研究室和15个综合试验站构成,专家由1位首席科学家、16位岗位科学家和15位综合试验站站长组成。“十二五”期间,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新增功能研究室1个,新增科学家岗位4个,新增综合试验站6个。主要包括绒毛用羊遗传育种与繁殖、疾病防控、营养与饲料、环境控制和综合等5个功能研究室以及21个综合试验站,专家由1位首席科学家,20位岗位科学家、21位综合试验站站长组成。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的建设单位主要依托各省、区科研院所及重点羊场组建而成,体系科研团队成员176名,示范县105个,覆盖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吉林、辽宁、陕西、河北、山西、云南、贵州、四川、浙江、宁夏、山东、北京等全国17个省区,涉及细毛羊、绒山羊、半细毛羊、地毯毛羊、毛用裘皮羊等绒毛用羊品种。
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的基本任务是围绕绒毛用羊产业发展需求,以绒毛用羊产业市场为导向,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收集、分析绒毛用羊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用户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建设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服务国家目标的技术体系,为绒毛用羊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绒毛用羊产业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绒毛用羊产业竞争力,增加绒毛用羊养殖效益。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