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各界精英

春风化雨润无声——记彝族毕摩文化布道者张纯德教授

作者:普崇安 发布时间:2021-11-11 原出处:云南彝学会 彝族人网 点赞+(
题记:从当年风华意气的书生到如今卸妆入世的仕族。大学时恩师们 的一言一行,一直是我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动力。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沧海桑田,岁月无情;当在网站上看到云南民族大学建校七十周年校 庆公告时,我离开母校已经整整十八年了。想起 2001 年为迎接五十周年校 庆时,民族文化学院民语系张纯德教授带领我们布置彝族毕摩文化展览馆 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恩师那精益求精、教真知、做真人的精神,让我 终生难忘,时时鞭策着我不断前进。rK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片来自互联网)

祭坛就是文坛

当年走进彝族毕摩文化展览馆的学者、专家、师生们无不惊叹于毕摩 文化的博大精深,都称赞真不愧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名副 其实的“家庭民族博物馆”。那一幅幅生动的民族画卷,折射出多姿多彩 的彝族文化魅力,让人耳目一新。在展览馆中仿佛置身于远古的民族文化 丛林中;展馆的陈列物品,是张先生历尽千辛万苦从滇、川、黔各地民间 收集整理的珍贵彝族文物。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促使他多年来不 顾年事已高,踏遍千山万水。rK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先生彝名德勒阿南,出生于昆明禄劝县一个彝族毕摩世家,历任云南 民族大学教授、云南省民族学会学术咨询委员、云南民族大学西部民族研 究中心主任等职务,被媒体誉为“新时代的毕摩”。 从青葱的学生时代到 今天的大学教授,他的穿着,乃至一言一行,处处透射着浓厚的民族文化 气息,他对彝族毕摩文化如数家珍。从毕摩源流到毕摩传承,从唐代毕摩 到明朝毕摩的演变,每次讲析到毕摩文化,他都能滔滔不绝,总有讲不完的历史演义。从宏观到微观的精旨要义,他都举物论证,让大家信服的同 时顿悟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有的同学提出 “毕摩 是封建迷信的产物”的论断,先生对这一说法给予了强烈的批驳。他说那 是不懂历史、不懂民族文化的缘故,“毕摩是彝族的知识分子,是文化的 传承者,毕摩文化是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定的文物,特定的内容和形式, 以及特定的文化形象,它的主体是毕摩和彝族先民,毕摩文化的载体是彝 族典籍和复杂的仪式,其性质是彝族传统文化,既包括宗教文化,又超越 宗教文化”。先生对彝族文化的热爱和对特殊文化现象的精准解构与透析, 让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其人格魅力突生无限敬仰。民俗学家黄惠琨 老先生曾经概括 “祭坛就是文坛”。我想,这也是对彝族毕摩文化的最好 注解。rK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片由阿玖曦月提供)

真情治学 著作等身

“宇宙为我教室,万物为我教材”。这是先生经常向我们说起的一句 话,他常常把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我们跳各 地彝族舞蹈、唱彝族民歌、深入到普者黑、云南民族文化村等民族村寨考 察彝族文化的源起,寓教于乐。记得有一年教师节,同学们在课堂上送了 一束鲜花给先生,先生面带微笑,双手合一,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是很朴 实的“谢谢!谢谢!”,真是一个活脱脱的老玩童。rK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多年来,先生痴心不改,笔耕不辍,潜心研究加之深厚的民族文化底 蕴,厚积薄发,吐故纳新,至今先生已有 2 百多万字以上的专著和论文飨 食读者,在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抢救、保护方面卓有成效,先后发表 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三部,编著、合著多部。先生 1994 年出版的《彝学 研究文集》,该书融文、史、哲于一炉,集多学科于一体,介绍树枝文字、 彝族始祖笃慕、彝族支系、彝汉文化对比和交流,文本还广涉民俗影视、 高校古籍教学等问题,文集不仅让我们听到了彝族先民远古的回声,也透 过文字感受了抢救少数民族文化的紧迫性和实现多民族共荣的未来与希望。1999 年出版《云南彝族氏族谱牒译注》,收录了云南滇东北、滇南、 滇西等地彝族氏族谱牒 76 个,附录与彝族氏族谱牒有关的 13 篇文章或资 料,探讨彝族历史源流、彝族共祖笃慕、彝族六祖分支、彝族支系源流、 彝族支系形成及支系繁多的成因等问题。2003年出版《彝族古代毕摩绘画》, 收录了散存于滇川黔彝区不同年代、不同支系、不同风格的鲜为人知的彝 族毕摩绘画作品 454 幅,展现了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彝族社会、政治、经济、 军事、宗教、语言文字、历史文化、艺术、生产、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 是彝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画卷和缩影;毕摩绘画作品内涵丰富,具有美术学、 宗教学、语言文字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学术研究价值、美学价 值和收藏价值,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古籍中的一朵奇葩。先生与他人合作 出版的主要作品有《滇南彝族祭大龙》、《禄劝彝族民歌》、《罗婺婚俗》、 《毕摩与祭坛》、《彝家篝火情》、《彝族祭祖大典》等多部介绍彝族文 化电视专题片:撰写《彝族叙事诗中的悲剧色彩》、《试析彝族先民的“天 人合一观”》、《从彝族祭祖大典“耐母”看彝族支系繁多的原因》、《彝 族文化大观》、《彝语语法与上古汉语语法微观比较》、《论彝族鸟文化》、 《漫谈龙文化》、《从彝语看甲骨文“众”的身份》、《关于南诏铁柱》、 《彝族先民进化论:人从水中出》、《彝文古籍中的象形医学》、《我在 民语教学改革中的尝试》《待字闺中的彝文哲学著作——阴阳论》《古彝 人是古青铜文化创造者之一》、《彝族始祖笃慕若干问题的探讨》、《寻 甸现用村名译释》 、《洛尼山新考》、《彝族德布.德施源流及其谱系》、 《秦简日书“建除”与彝文日书“建除”比较研究》、《树枝文字—彝文 起源新探》 、《“彝族祭谷神词”与“诗经.大雅.生民”对比研究》、 《彝人占卜术》、《“夜郎”“爿羊 柯”新释》、《从“彝文劝善经”译 注看历史上彝汉文化的交流》、《晋宁县奚氏彝文家谱》 、《通海县杨 氏家谱序》、 《浅论彝族古代毕摩绘画》、《从一个毕摩家文契看清代 至民国年间的彝族社会》《禄劝彝族德勒氏族部分家谱》、《“九隆神话”初探》等 30 多篇论文和文章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积极参与主编《中 国民族古文字书法宝典.彝族卷》、《彝文古籍书目·云南卷》、《彝文古 籍书目提要》、《傣文古籍书目提要》、《现代彝语词典》、《彝文古籍 选讲》;承担云南社科重点课题:《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项目 负责人,积极参加各地举办民族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先生做人、处事、治 学的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民 族》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因为教书育人和科研成果丰硕,1994 年获 省级优秀教师称号,2001 年获伍达观(美籍华人)杰出教师奖,现正承担 国家级社科项目,执著地致力于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rK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啊果依洛视频截图)

2000 年在深入调研、认真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提炼,我 应用所学的知识撰写了一篇题为《浅析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以新平县彝族为例》的学年论文,请先生作为指导老师。先生不辞辛劳, 戴着老花镜,逐段逐句修改,从遣词造句到论文格式,每个标点,他都准 确地给予斧正,为了使论文更完美,在他要求下我几易书稿,这种严谨的 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使我心灵为之震颤。皇天不负苦心人,该论 文获得了学院 2000 年度学年学生论文作品竞赛三等奖。这大大增强我写好 文章的自信心。我知道,如今能够在报刊上发表点豆腐块的文章与先生的 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rK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先生誓做“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的豪言壮语,让我辈深感汗颜。在 物欲横流的今天,大多年轻人急功近利,人心向钱,专业学术已成为高尚 的 “冷门”。只有那些甘愿坐冷板凳,抵挡住得住各种诱惑,一心向佛的 人,才能窥探到文化的奥秘,才能抵达学术的至高境界。我们这一代人越 来越缺乏精神信仰,更别提学术追求。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我们追名逐利, 渐次成为世俗之君子,宁可趋物弃生,埋葬理想,也无法独善自身。所以, 我辈无法到达先生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如今,每每回忆起先生为民族文 化消亡发出痛心疾首的高呼情景,还会热血沸腾。然在现实的生活中,这一切又变成了神马浮云。我常常在梦里看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身披仪 服,手摇法玲,独自远行,后面屹立着一群虔诚的守望者……rK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片由石师提供)

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我对先生的敬仰之情。记得,回族马福民先生曾用 恩师的名字做了首藏头诗勉赠,诗曰:“张帆万里九州翔,纯洁高操梅竹 芳,德育李桃遍天下,丹心一片韵书香”——宽阔万里的胸怀、梅竹般志 洁的情操,以德育天下为己任,这是众多学者、学子敬仰先生的缘由之一 罢。rK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的,丹心一片韵书香,轻风细雨润桃李。古董张教授,痴迷毕摩文 化的张教授,为了彝山的马樱花更加红艳,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心血。rK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这个寒冷初冬之夜,忽然看到微信群中黑色讣告,说先生已经千古了, 我泪如雨下,想起大学时的点点滴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 水长。写下此文以示纪念先生教育之恩!!!rKH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文字来源:“云南彝学会快乐大家庭群”,由白兴发教授转发共享。特此向作者普崇安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