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双向调适
摘要:凉山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生息、繁衍在这里的彝民族。彝族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彝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下,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如何保护彝族传统文化,怎样调整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的互动关系,已为世人所关注。本文关注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变迁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使古老的彝族传统文化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永远保持强劲的生命力。
关键词:彝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调适
(凉山彝族 摄影:单莞云)
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在这历史性的文化变迁过程中,现代化的推进过程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世界各民族正面临一场深刻的现代化革命,中国西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传统文化负载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每一个民族都要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都要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现代化是每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每个民族都不应当拒绝现代化;另一方面,每个民族都应保存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丧失文化传统则意味着民族的消亡。在现代化的强烈冲击和国家及社会各种力量自觉保护的双重作用下,当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状况是复兴、衰退和变异三种现象并存。
凉山彝族传统文化,是进行凉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应当加以改造、保护和开发。同时,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积极引导、调适,使之成为适应现代化的具有彝族特色的现代文化。凉山彝族传统文化不仅是凉山彝人的精神家园,而且还能为凉山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精神资源。
一、在现代化进程中,合理开发、利用优秀的彝族传统文化
把振兴彝族传统文化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保护、继承、弘扬优秀彝族文化,丰富优秀彝族文化宝库,合理利用彝族文化资源,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产业。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服饰、饮食、民间工艺制品等等,是开发彝族地区的特色商品。彝族文化的发展要坚持继承中创新,赋予古老彝族文化以新时代的文化气息。充分利用彝族文化资源,开发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如凉山推出了以“毕摩文化”为拳头产品的旅游思路,努力打造这一旅游品牌。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彝族人类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天文地理、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医学等,内容十分丰富。毕摩文化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园里一朵奇葩。毕摩文化,作为彝族珍贵的传统文化,在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之后,依然得到了弘扬和发展。建立彝学研究基地,对彝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开发。促进彝区社会科学、民族教育、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民族民间工艺与服饰、艺术表演等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进一步促进了凉山彝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二、扬弃、完善不利于现代化的文化因素
属于传统文化的内容,但却与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相悖的,应摒弃。一个民族要进步,在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因素的同时,必须舍弃自己落后的成分。传统文化并不等于优秀文化,如彝族奴隶社会特有的 抑 制遗留下来的冤家械斗,成为彝族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又如彝族婚俗中的 帽砘閿、近亲结婚等习俗是与现代观念相悖的。它们虽是传统的东西,但却代表着落后,它们的失落、衰退是民族文化的进步。对于这些消积落后的文化内容,我们应当坚决抛弃。许多文化现象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要实事求是的加以分析。
三、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强传统文化的生态保护
凉山彝族一般都聚居在高海拔区、深山区,其生存方式决定了他们对大自然的依赖,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凉山彝族所期盼的。人与自然的动植物、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建立了密切地相互依存的关系。现实是凉山彝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森林大面积消失,危害生态安全。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凉山彝族生存和发展中的大问题。如何构建凉山彝族地区平衡的生态格局及人文环境,在彝族地区的发展过程中更显突出。彝族地区的发展,必然也是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互动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彝族传统文化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基础依托;人的存在又需要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必须通过开发自然资源实现。保持各民族间的文化多样性,正是现代世界不断获取可持续发展生机的重要源泉。用包括法律手段在内的多种手段保护、弘扬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已成为当务之急。彝族的许多宗教禁忌,在涵养山林、保护动植物资源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地彝族人不会人为地破坏自然生态平衡,还可以阻止其他破坏资源的行为,自觉担负起保护生态资源的责任。彝族文化中包容了许多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有着保护自然界动物、植物、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山体等的优良传统,他们凭借着民族传统文化信仰的力量,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如科学的农耕文化,歇年耕作,有效的保护了土地资源;不污染水源,不向河里撒尿、扔动物的尸首,认为那样作会被水冲走;捕鱼打猎有季节,适可而止;不会砍伐幼林,这些都是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凉山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一些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地方性法律法规。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法律就是效力。通过多维的现代化手段来保护传统文化。这也是一个十分生态化的作法。将彝族文化借助电脑、电视、电影等多媒体来保存与传播。这一办法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方面的工作还得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其实做好这一点,可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组织“开发与保护”方面的专题论坛。为凉山彝区的文化生态发展献计献策,让彝族文化荟萃、人与自然和谐。
四、传统和现代结合
任何文化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自身创新和外来文化的补充,都是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和继承中实现文化的整合,不断完善、丰富传统的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都在发生。在这方面应鼓励变异、引导变异,强调要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目标来规范变异,注意处理传统成分和现代成分在新文化形成中的关系。我们所希望的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应该是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现代文化。
五、正确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与协调问题
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迁,即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彝族地区现代化步伐逐渐加快,传统文化面临一系列现代化因素的冲击,这种冲击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实质,对其传统文化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文化的冲突、协调、适应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如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彝族地区对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迫切愿望,使他们抛弃了文化传统中一些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习俗。凉山的许多地区靠出售大量的木材而或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大肆砍伐树林,连幼林也难逃劫难,加速了生态的恶化,这些行为有悖于彝族爱护山林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类似的事例还在不停地上升。对这种情况,应加以正确的引导,解决好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矛盾,使民族文化和经济活动的结合促进经济的增长,传扬民族文化。既要加快彝族地区现代化步伐,又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彝族文化,不能因追求现实的利益而舍弃千百年来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
六、凉山彝族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立足于彝族文化自身的特点
凉山彝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正确的发展规划和思路。不能脱离彝族的生态环境、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凉山彝族的发展方式应根据彝族所在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区域经济特点。要符合凉山彝族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创新、继承、发扬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只有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前进,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要发扬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还应将这些文化与时代相结合,不断创新,使之成为全人类的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融为一体。传统文化是一个稳定但又十分活跃的因素,因而在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过程中也将是一个在较长时间内产生着影响的因素。凉山彝族历史悠久,彝族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殊价值,我们要珍惜,合理利用,激发凉山彝族自身发展活力,从根本上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发展时期,西部地区在党和政府的正确指引下,正在实施传统文化与经济建设并重的大战略。在这一战略方针指引下,民族传统文化将会找到它的合理位置,发挥作用。努力实现人与大自然和谐与协调、经济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的新西部。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作者:曲比阿果,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教师。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9),文字来源:四川社会科学在线。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
- 2 毕摩文化与国际彝学
- 3 谈“彝学”的研究
- 4 族史追忆
- 5 塔米的中国脚步——德国学者塔马拉...
- 6 “边疆人文”六十年
- 7 把凉山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文化...
- 8 论中国彝学的学科建设
- 9 朱文旭彝语言学术研究访谈
- 10 凉山州毒品问题的现状、趋势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