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罗银斌:荥经县民建彝乡学校的唯一双语老师

作者:高晓军 发布时间:2010-09-13 原出处:雅安日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9日,天降细雨。罗银斌只能把体育课放在了教室内。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课程很简单,罗银斌喊“站”,教室内的学生就站起来;罗银斌喊“坐”,学生们就坐下。但每次,总有学生在听到“命令”以后,并不能及时配合,总得先转头看看四周的同学,才做出动作——作为一年级的新生,他们还听不懂汉语。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银斌和他所教的一年级学生,都是在今年来到这里的——荥经县民建彝族乡彝汉双语寄宿制学校。
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所学校的200多名学生中,有彝族学生125名,占了总数的52%;而现在,能用双语教学的,只有罗银斌一人。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银斌正在授课
  劝学:“请问这是什么字”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秋季开学,民建学校报名招生第一天,只迎来了18名彝族学生。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荥经县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以彝族为主的大量少数民族同胞,因原籍地生产生活条件差等原因,自发迁入荥经县的中高山农村定居。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发的迁徙,给荥经县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适学儿童的入学就是其中之一。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银斌是在今年秋季开学前才来到民建彝族乡的。此前,他在甘孜州炉霍县的一个镇小当校长。虽然今年只有29岁,但他已经有11年的双语教学经验。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统计,民建乡有彝族入学适龄儿童200余人。在几年以前,彝族儿童的入学率并不容乐观。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保障这些适龄儿童的权益。学校和罗银斌开始走村串户,找到彝族家长进行沟通。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彝族学生的家长,罗银斌也有着一套说服的方式。“在一张纸上写上家长的名字。然后,‘请问,这是什么字?’由于这些彝族同胞原籍都是高山贫困地区,再加上原来不重视教育,能认出自己名字的人,并不多。”罗银斌说,“彝族同胞虽然热情大方,但遇到这种尴尬的时候,也只能笑笑而不语。”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时候,罗银斌的说服会更进一步,“你这一代都不识字了,难道你还忍心让你的娃娃也和你一样么?”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句话一说,说服也就成功一大半了。罗银斌说,再给家长讲一讲读书的好处,这时,彝族家长至少会带着孩子去学校看看了。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天的报名并不理想,一些彝族家长还在学校门口徘徊。对于他们来说,虽然小学的学费已经减免,但教辅费,孩子每天的生活费依然困扰着他们。这些少数民族家长生活在边远山区,生活条件、经济基础相当差。对于有几个孩子的他们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校免去了这些学生的教辅费和保险费用,并承诺开办学校伙食团。这些优惠措施最终打消了彝族家长的顾虑。在民建乡的200多彝族适学儿童,除80多人分散到附近的烈士乡、烈太乡就学,中心校招收彝族学生71个,村小54个,少数民族适龄学生就学率达到100%。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例子:“我也是这样走出来的”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很多彝族学生对于读书并没有很高的认识,在家庭所处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下,很多学生仅仅满足于“认得字、会算账”。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次,体育课上,罗银斌问一个彝族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这个孩子回到道,“不能做瞎子、文盲,被人骗了都不知道。”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对学校和罗银斌来说,他们并不希望仅仅让彝族学生识字、会算术。“教学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走出大山。不论他是汉族还是彝族。”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银斌常在课堂上,为彝族学生树立榜样——他自己,罗银斌是籍贯石棉县的彝族人。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他的求学时期,遇到了对教育非常重视的父母,他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都是在汉语学校上的,得到了相对较好的教育。这让他有机会进入师范校,并最终成为一名教师。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激励彝族学生的学习兴趣,他鼓励道,“老师是彝族人,老师也和你们一样,老师也是这样走出来的。”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彝族孩子的学习情绪很高。”罗银斌说,“而且对这些彝族娃娃来说,他们求知的欲望更强烈。由于身处高山,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很少,这些孩子基本是‘白纸’一张,现在就等着学校用知识来填补和充实他们了。”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破关:“对不起我听不懂彝语”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入学的彝族学生,面临的第一道关口便是语言关。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银斌说,虽然这些少数民族同胞迁徙到荥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与汉族的交流还比较少。他们中的大多数学龄儿童不懂汉语。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民建乡的大坪山村小,21个学生中就有16个是彝族学生。由于语言的不通,任课的汉族老师对学校提出的让16个彝族学生的及格率达到10%,也就是2个学生及格的教学目标也表示反对。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目前学校唯一的双语老师,罗银斌要负责数学、思想品德、体育等的教学。目前。民建中心校每周开展两节双语课。此时,罗银斌才会使用彝语,将最常用的汉字翻译给彝族学生听。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进展并不快。现在还不能对彝族学生要求太高,也许是今天写一,明天写二。”罗银斌说,“但彝族学生每天都在进步。”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平时的教学都是用汉语。“必须得配合其他老师的汉语教学。刚开始的时候,对这些彝族孩子来说,肯定会比较艰难。但语言这一关必须突破,必须让他们融入汉语的语境中。”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新入学的彝族孩子往往岁数不一,最大的13岁,最小的7岁。罗银斌说,由于彝族对年龄的计算方式与汉族不同,13岁的孩子其实只有汉族的10岁左右,7岁的孩子也就是4、5岁的样子。大小不一的孩子对语言的理解程度不同,也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课堂上,一些彝族孩子会不自觉地冒出彝语来和罗银斌对话。但他总是摇摇头,用汉语说道,“对不起,我听不懂彝语,请用汉语和我对话。”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双语课也许是这些孩子最快乐的时候。罗银斌在课余会给孩子们讲讲彝族的历史故事、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这样,学生不会忘记自己的母语和民族历史文化。”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罗银斌的教学理想中,他希望将这群孩子从无知教育到有知再到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我将尽自己最大的所能。”fx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