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放牛娃踢纸糊的足球 “世界杯是我的梦想”
彝族小凉山深处,16岁的李学锋顶着一个“足球”。这个“足球”其实是用废弃的报纸和草稿纸糊的,这种“手工足球”并非李学锋原创。同学里爱踢球的人很多,一个人有了“足球”,其它人也就纷纷效仿。山里的孩子们,就在田间地头踢着瓦片、踢着塑料瓶、踢着纸糊的足球,憧憬着山外更宽广的天地。
这便是李学锋家所在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烂泥箐乡发光村,该村地处海拔近3000米,年平均气温 10 ℃,属于高寒山区。由于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许多壮年劳力外出打工,许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李学锋便是其中一个。
发光村全村共有二十余头牛,其中李学锋家有三头牛,村民们为了节约劳力,每天集中在一起轮换着放牛。周末或者放假,李学锋会带着足球和小伙伴们一边踢球一边放牛。
马铃薯、荞麦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到放学放假,李学锋便要跟着爷爷奶奶在地里劳作。
火塘,是彝族家庭做饭烤火的地方,也是李学锋和爷爷奶奶唠家常的地方。爷爷说:“我们这儿条件不好。你喜欢足球,我们是支持的,但学习也要搞好。”
在外打工的爸爸托人捎来一双足球鞋。“这双鞋,应该花了爸爸很多钱吧。”穿上这双球鞋,李学锋感觉有点复杂——有一点骄傲,也有一点不忍。
2018俄罗斯世界杯开始了。李学锋趁着周末,在家里观看比赛。他是寄宿生,周一开学,住进学校宿舍,就没得看了。“我最喜欢的球星是C罗。他球技好,速度非常快,射门非常准。”
李学锋所在的烂泥箐九年一贯制学校,分为小学部和初中部,共有学生1132人,全部为彝族孩子。对于这些从小说彝语的孩子来说,他们必须扎实掌握汉语,才能将功课学好。一名老师说:“希望这些娃娃都能走出大山,然后将更多机会带回来。”图为李学锋在教室里学习。
爱踢球的同学很多,他们无一例外都受老师们的感染。卢刚(图中左二),是李学锋所在班级的体育老师,也是个山里娃。卢刚最早接触足球,是在1997年。“那时我读初一,当时买一个足球要80元。而80元钱相当于一个月的生活费,如果节约些,能用一个半月。足球是奢侈品,现在很多孩子家里仍然不会有足球。”卢刚也曾经踢着纸糊的足球,爱上了这项运动。
后来卢刚走出大山,上了大学后。在大学里,因为“球感好”,他被选入校足球队并担任队长。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体育老师指出卢刚踢球带有“野路子”,并给予了他很多技术性的辅导。毕业后,卢刚回到大山里,成为一名体育老师。因为足球成绩突出,卢刚和另外一名老师成为县足球队成员,多次参加地州级比赛。“我们队拿过市级比赛三个冠军,县级比赛两个冠军。”图为卢刚为孩子们示范动作。
从热爱足球到成为足球老师,卢刚认为凉山彝族孩子的整体足球水平处于中上等,比起城里孩子丝毫不逊色。“山里孩子从小翻山越岭放牛放羊,练就了身体平衡能力;高海拔造就了高肺活量,体能上占了很大的优势。营养比不上外头,彝族孩子身高偏低,限制了篮球在这里的发展,但又在另一方面促进了足球运动的发展。”
李学锋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总是踢前锋。为了支持孩子们,班主任自己给班里买了一个货真价实的足球。而这个足球,成了全班的宝贝。
没有比赛和训练的时候,大家就用废纸和胶带自制纸足球。不管什么样的“足球”,快乐都是一样的。
近年来,当地政府十分注重结合社会力量共同发展教育,2008年开始与滇西北支教团合作,一方面引入素质课程师资,一方面也联合社会爱心企业开展洗澡室、宿舍改造等项目,许多校园面貌发生了质的飞越。但由于地理位置太过偏远,山区学校运动场地、洗澡室等还无法短时间内配备齐全。图为孩子们在“足球场”上训练。
足球场其实仅仅是一片空地,挨着附近的居民家。踢球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将球踢进了居民家,甚至把屋上的土瓦片击碎。“老乡们不会计较,但我们总会有歉疚,场地是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曾经组建了校园足球队,还曾准备参加县里的比赛,但山里条件实在有限,受各方面条件制约,足球队最终不得不解散。没能给孩子们争取到出外比赛的机会,卢刚觉得非常遗憾。
校足球队的解散,并没有减少同学们踢球的热情。在卢刚的体育课上,他总会安排课时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感受踢球的快乐。“在这种快乐里,孩子们逐渐发展出对彼此的信任,以及对团队的凝聚力。”
图为卢刚和足球少年们在球场上合影。他们身后的墙上,满是孩子们一次一次“冲锋陷阵”留下的足球印痕。这些孩子梦想着未来能走出大山,也梦想着有一天能奔跑在绿草如茵的足球场。卢刚也将足球梦想寄托在这些的孩子身上。“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但我希望足球能为彝族孩子们提供另一种可能。也许,大山里真能走出几个超级球星呢?”6月20日,腾讯新闻将与滇西北支教团牵手,在腾讯新闻积分商城开展活动。本次选择大二地中关村希望小学和烂泥箐乡牦牛坪完小作为捐助对象,目标100万积分。大家一起捐助达到100万积分后,将由爱心企业YHOUSE悦会捐助10万元,为孩子们建设两个足球场。帮凉山足球少年们圆梦。期待您的加入!
(摄影/陈虫儿 原媒体编辑/徐松 《中国人的一天》第3092期)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刘伯承和政治委员
- 2 大凉山飞出的彝族兵
- 3 彝族姑娘:姚林辉
- 4 上海大剧院为彝族金嗓子杨学进首开...
- 5 营造
- 6 忆李力
- 7 “月琴之王”阿署竹林的艺术人生
- 8 难忘阿细跤王龙文才
- 9 某色尼古――大凉山彝族口弦名匠
- 10 万选蓉:做聋儿永远的“漂亮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