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宁蒗彝族代课老师29年仅下山两次 奉献20余年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作者:陈虫儿 宋震 发布时间:2018-07-16 原出处:腾讯 中国人的一天 点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彝族人杨克千生活在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烂泥箐乡万桃村,他也是烂泥箐乡唯一一位代课教师。从1998年到2017年,杨克千在万桃小学代课近20年。在长达20年的代课生涯中,他培养了千余名学生,帮助很多孩子走出大山。2016年3月,杨克千老师正式结束了他的代课工作,成为了滇西北支教团的一员。虽不再是一线授课教师,但他依然坚持着支教工作。左图为2016年12月,杨克千老师在万桃小学给一年级的孩子们上课。右图为 2018年,杨克千穿上了一身崭新的西服,开始了新的支教工作。(摄影/陈虫儿 编辑/宋震《中国人的一天》第3119期)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汉子大山里奉献二十年,从代课教师到志愿者他无怨无悔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克千出生于1978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彝族人。上世纪90年代末,小凉山师资稀缺。1998年,初中毕业的杨克千作为本地的“高学历”人才,被推荐为代课老师,留在了万桃村。“当时学校里学生约有200人。教室都是土房,没有窗户没有黑板。”这里地处偏远,海拔3100米,直到2011年才通电。村民们靠土豆、荞子、燕麦等农作物和养殖家畜换取生活来源。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万桃村通往县城的山路难行,如果是雨季道路更是泥泞不堪,还有滑坡的危险。杨克千在14岁的时候,为了买墨水第一次和哥哥姐姐下山,步行了7个小时才来到宁蒗县城,这对他来说仿佛是一个新世界。等到第二次下山,杨克千已经29岁了。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近几年万桃快乐小学的在校学生人数逐年下降。2014至2017年,学生数量从70人下降至30人。“不是入学率低,而是很多学生随父母去了务工的城市上学。”杨克千解释说。近些年,当地居民都意识到孩子读书的重要性,把孩子们带到教育资源更好的城市里。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2年,当地镇府和相关部门筹集资金,为万桃小学盖了崭新的校舍楼,但这并没有挽救学校学生数量持续下滑的颓势。孩子们随进城打工的父母迁入县城,万桃学生逐年减少。当年的七八位代课老师中,有的老师辞职去城里打工,有的调到别的地区。但杨克千并没有放弃孩子们,继续坚持教学,成为了烂泥箐乡最后一名代课老师。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老师在万桃任教的20年中,培养了千余名学生,校长换了12任。2007年,杨克千所在万桃小学来了长期的支教老师。支教老师们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熟悉小凉山当地的彝族语言、风俗和生活习惯。作为本地人的杨克千在生活上很照顾其他的支教老师。刚接触支教团时,与很多本地老师一样,杨克千对支教老师心存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够给孩子们上课呢?能不能在山里吃苦?还是来这里旅旅游,混混吃喝?”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区师资缺乏,特别是缺少英语、美术、音乐的授课老师。有时候一位老师就要负责一个班的全部课程:语文、英语、数学、音乐、体育……支教团的到来,充实了孩子们的素质课程,孩子们的音体美课程也得到了开展。支教老师们对待孩子们的热情就像亲人一样,用心用爱呵护孩子们的行动,杨克千被深深的打动了。一批批支教老师的到来,杨克千和他们相处得像一家人。图为清早杨克千为支教老师们做饭。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晨,植被上的冰霜还未曾融化,阳光透过云雾洒在身上,让寒冷的冬天有了一丝暖意。安顿好了支教老师们的早饭,杨克千从学校出来走在村间小路上。如果在支教团忙起来,他可能一周或更长时间才能回家。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教团老师对于留守儿童关注得比较细微,通过教授基础知识来纠正普通话,通过监督孩子们刷牙洗手来养成孩子们的卫生习惯,通过发放学习生活物品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短短的时间里,校园和宿舍的面貌都发生了变化。这一切,杨克千看着眼里,记在心间。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克千慢慢觉得,比起乡村小学代课老师,支教团志愿者工作更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他正式结束了近20年的代课老师生涯,把万桃小学的孩子们托付给了专职老师们,转而投身为支教团志愿者。在支教团工作的杨克千更像是履行着一位产品经理的角色。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山上物资缺乏,没有青菜,支教团日常所需的米、面和食用油需要杨克千从山下运输。图为支教队伍来到了火龙小学,由于餐具有限,杨克千用手抓了一把米饭,团成饭团吃起来。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给山上的支教志愿者们运送物资,杨克千既是统筹也是司机;当支教团遇到关于彝族风俗问题、汉语彝语的转换问题时,他是顾问也是翻译。为了方便运输物资,杨克千2015年考取了驾照。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因为山里交通不便,支教团在县城的一家旅馆租用了房间,作为支教老师的中转站。每到周末,山上的支教老师都会搭车来到县城,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在中转站洗澡和换洗衣物,再搭车回到山里。图为杨克千与山上的支教老师通话,核对快递是不是准确送到。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丽江到达宁蒗县,需要驾车两个多小时。之后还需要继续驱车三四个小时才能到达大山里。在宁蒗县城,杨克千需要给汽车加满汽油,在未来几天的路上,都不会途经加油站。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时间已至深夜,杨克千躺在中心校附近的一家旅店。他还在和支教团的老师们联系着第二天的行程和后勤事务。这一晚的住宿条件已经相当优越,有时走访的学校没有多余的被褥,他会把睡袋铺在桌子或者地上,当住宿空间紧张时就睡在车里,这样的情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到山村,留守儿童看到支教团的车队都会主动敬礼示意。教育资源的“升级”让让孩子们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尤其是都掌握了普通话。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教团出资给山里的多所小学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孩子们早晚都能用到热水。没有热水的山里生活,杨克千曾三四年都无法洗澡。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教团持续推进的校园改造工程,将大二地小学操场铺设了全新的橡胶跑道,这也是全县唯一一个拥有橡胶跑道的操场。“看着学校的操场焕然一新,真替孩子们高兴!”杨克千充满感激的说道。2018年上半年,在滇西北支教团的帮助下,该校建设了崭新的洗澡间、卫生间、足球场、跆拳道室等场所。图为杨克千、支教团团长杨曦霆和大二地校长王志高在崭新的橡胶操场上做运动。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教团不仅改变了当地的教育环境,还帮助了杨克千的家庭。2015年,杨克千的妻子患上了重病,急需手术。杨克千向亲友借的5000元钱远远不够,最后是支教团成员凑了七八万元。在支教老师的帮助下,他先后两次带妻子去昆明做了手术。说起十年来支教团对学校、彝族孩子们和他家庭的帮助,杨老师热泪盈眶一度哽咽。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支教工作繁忙又琐碎,杨克千平时忙起来很少能照顾家,有时甚至个把月不能回家。砍柴拾草这些繁重的活,杨克千需要提前做好。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杨克千家里养了二十多只羊,每当新学期有支教老师来到万桃,他都会杀鸡宰羊,亲手炖菜做饭,用彝族人的方式盛情款待。支教老师们对杨克千的热情都十分感激,但是羊是他家庭的生活来源,面对杨克千的邀请,支教老师们总会婉言谢绝。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虽在大山深处长大,杨克千的思想并没有被大山所禁锢。从讲台前的代课老师,到如今讲台后默默付出的角色,这种转变正如他自己所说:“当老师和在支教团都一样,都是在这条路上。”杨克千奔波于同样的崎岖山里,继续为大山里的教育事业奉献着。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2007年8月滇西北支教团成立以来,已发起组织各类型支教70次,派遣支教志愿者2200余名,覆盖当地52所中小学。“滇西北支教团”仍在招募长期老师(半年至一年)和短期老师(一至三周),支教科目包括英语、音体美、科学思品及语文。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摄影/陈虫儿 编辑/宋震《中国人的一天》第3119期 原文标题:彝族汉子29年仅下山两次 当代课老师20余年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彝族人网编辑)lT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