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设计师系列 千年彝绣文创产品创始人樊志勇:手中有一针一线 心中有诗和远方
昆明信息港讯 彝族刺绣作为点缀彝族服饰和生活饰品的手艺,已经走过了上千年的历史;而成为时尚T台上的艺术新星虽只有短短十余载,就引得众人耳目一新,圈粉无数。从民族村落走向国际舞台,彝绣无疑成为了民族时装中闪闪发亮的后起之秀,6月13至19日,“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将为市民带来一场演绎千年彝绣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结合的视觉之秀,展示彝绣的古老手艺,展现彝族服饰的绚丽之美。
2007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里走出了一位名叫樊志勇的汉族女生,创立了“纳苏”品牌,立足传统民族文化精髓,致力于把绚丽多姿的彝族刺绣打造成一个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创品牌。
在樊志勇的记忆深处,家乡的彝族女子只要一闲下来,就坐在一起刺绣,为自己和孩子做衣服。彝家女从3岁起就有一套属于自己年龄段的服装,五六岁的时候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刺绣针法、配色、画花样等技艺,到了十几岁就要自己缝制和刺绣衣服鞋子。一生中多则有几十套、少则有十多套彝族服装。“这份承载着上千年刺绣文化的服饰怎样才能走出去,让全世界的人共享它的美丽与魅力?” 带着这种想法,樊志勇成为了大姚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手中有一针一线,心中有诗和远方。”创业之初的艰辛总是很难言说,樊志勇再讲起那时的经历,她说几乎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晚上刚睡着,灵感一来就突然醒了,爬起来就在纸上画草图,一画就是大半夜。她走在街上,看到任何东西都忍不住的想,能不能与彝绣相结合,创新出更多的彝绣产品?“那个过程很煎熬,但慢慢的,熬过来就好了。” 樊志勇说。
2008年6月,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让樊志勇再次看到了彝族刺绣焕发时尚生机,与国际接轨的机会。2009年,樊志勇推出了适应现代时尚生活的彝绣产品:彝绣记事本、抱枕、桌旗和服饰等百余种单品一经陆续推出便受到消费者青睐。此后,彝绣产品开始成为了云南楚雄标志性的“伴手礼”。
在彝语里,“纳苏”是来自大地中央的意思。樊志勇说:“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世界的中央,我们应该通过这些美好的手艺体验自我内心的存在和温暖。”家乡的彝族女子几乎人人都是挑花刺绣的能手,她们把千年的服饰文化系在指间、绣在身上,她们选色配丝、穿针引线、一个针脚上一个针脚下就能绣出花、绣出叶,也能绣出美好的生活。
创业12年来,樊志勇带领着家乡的300余名绣女,以“文化传承、手艺变现、造血脱贫”为发展口号,发起了帮助彝族绣娘开启美好生活的《幸福指尖计划》,以慈善的心和商业的手法帮助大山里的匠人更有尊严地生活。说起为什么对彝绣情有独钟?樊志勇说:“我作为云南楚雄人,从小就生活在彝族文化的环境里,喜欢花花绿绿的浓烈色彩,彝绣是随着成长印刻在我骨子里的东西。”
如今,樊志勇仍在坚持“手艺传递美好”的理念,致力于传统民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运用开发,制作“摸得到温度”的民艺创意产品,在传承和保留传统彝族刺绣工艺的同时大胆创新彝绣产品,走以销定产、订单生产的市场化运作,把彝族刺绣设计广泛运用于生活所需品。2017年底,公司实现销售额860多万元,带动农村妇女增加年收入2万元到4万元。
“在以前,蓝天白云下,喂着鸡、带着娃、绣着花、养着家,彝家姑娘做刺绣是为了添新衣;而现在,做刺绣是为了把千年手艺绣出来的美传给更多的人,也是为了更有尊严的创造美好生活。”樊志勇说。
在楚雄州大姚县,家乡的山歌妙曼,但比山歌更美的是穿在彝族少女身上的刺绣服饰。生活在这里的彝族人把花草、动物等图案一针一线地绣在衣物、服饰上,造就了彝绣这门古老技艺丰富的形式和绚丽的色彩。“目前,彝绣产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我相信在未来,彝绣产业的潜力会更加巨大。”樊志勇说。
此外,“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作为昆明市首次打造时装周品牌,主打“民族时装”的概念,为全省的少数民族服饰提供展示的舞台。“彝族刺绣历史悠久,丰富多姿、制作精美,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千万根针、千万只手世代传承下来并不断创新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手艺。”樊志勇期待在6月与民族时装周相约昆明,让彝绣服饰走进更多人心中,大放异彩。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所属专题:
彝族服饰(彝族服装、彝族刺绣)文化/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刘伯承和政治委员
- 2 大凉山飞出的彝族兵
- 3 彝族姑娘:姚林辉
- 4 上海大剧院为彝族金嗓子杨学进首开...
- 5 营造
- 6 忆李力
- 7 “月琴之王”阿署竹林的艺术人生
- 8 难忘阿细跤王龙文才
- 9 某色尼古――大凉山彝族口弦名匠
- 10 万选蓉:做聋儿永远的“漂亮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