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香政治眼光与西南大局稳定
马烨命兵丁剥下奢香衣,裸而鞭其背。一个“省军级”武将把一个“副省级”民族妇女“高干”打了。
被激怒的水西彝族官兵“愿尽死力助香反。”奢香非常冷静:反非吾愿。”遂到南京陈述事情真相。
朱元璋治马烨罪抚慰奢香,一场可能酿成民族流血的事端,因为中央与地方都采取了明智态度而得以避免。
处理地方和中央、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双方都需要政治智慧、远大眼光与运作的艺术。
明初贵州建省前,今贵阳城区设有两大军政领导机关。一是贵州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今天的贵阳市都司路,就是因为当年“都司”设在这里得名。与“都司”并设的还有统领中央驻军的总兵官,称都督,直属中央五军都督府。另一个是地方民族政权机关,称贵州宣慰使司,由水西、水东两土司组成。上述两大军政机关,长官是正三品或从三品,相近于今天的军级或副省级。
奢香故事,就是围绕贵州都督马烨与代行宣慰使奢香之间的冲突展开的。
那是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云南早已平定,保持西南稳定是明王朝的大局。没有料到,贵州都督马烨却闯了一个不小的祸事。人称“马阎王”的马烨是个鲁莽武夫,骄纵横蛮。那时水西土司领袖霭翠年老,大权由其妻奢香掌握。马烨欺她“鬼方蛮女”,想先从她身上开刀,以激起水西彝族反抗,然后乘机出兵“尽灭诸罗”。那年贵州大旱,奢香替百姓要求缓税,马烨却不由分说,令兵丁把奢香衣服剥下,裸而鞭笞其背。一个“省军级”武将把一个“副省级”民族妇女“高干”打了,这当然极大激怒了水西彝族官兵。水西所属“四十八部”首领,“咸集香军门”,宣称“愿尽死力助香反”。在这关键时刻,奢香非常冷静。她说:“反非吾愿”,劝导大家别中马烨的圈套。同时,她与贵州宣慰副使宋钦的夫人刘淑贞商量,让她先去南京晋见朱元璋,随后亲自出马,到南京告御状,陈诉事情真相。朱元璋从稳定云贵的大局出发,权衡利弊,抚慰了奢香,断然召回马烨,将其治罪下狱。一场可能酿成民族流血的事端,由于中央与地方都采取理智态度,终得避免。奢香回贵州后,为了报答朝廷,兑现在御前许下的诺言,立即组织力量,大修驿道:一条从偏桥(今施秉)达乌撒(今威宁);另一条从偏桥达草塘(今瓮安县境东北);同时又立龙场九驿,达毕节。形成了连接贵州与湖南、四川、云南的纵横交通,为增进贵州及西南社会经济文化的沟通立下了大功。
奢香干下这件大事,时年不过23岁。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去世,年方35岁。
这位彝族杰出的青年女政治家,如此年轻,又如此成熟,其中有两个基本条件是决定性的。
一是朱元璋及明王朝有一条既定的稳定西南、团结少数民族的基本方针。明初水西土司统辖着黔西北广大地区,北靠川南永宁,南迄黔中普定、东邻黔北播州,西近滇东北乌撒,其地理位置对控制全黔以及西南数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水西在贵州各土司中,兵力和实力也比较强大。所以,朱元璋在平定云南后强调:“至如霭翠辈不尽服之,虽有云南,亦难守也。”为了团结水西土司,早在洪武五年(1372年),明王朝就把元朝原设的贵州宣抚司,升格为宣慰司,而且明令“霭翠为各宣慰之上”。随后又免去水西一部分贡税。只要西南大势与水西的战略地位不变,一时一事的矛盾与干扰,是不可能改变明朝中央对水西团结抚绥基本方针的。马烨恰恰不懂这个政治,才铸成大错。尽管朱元璋明明知道马烨“忠洁无他肠”,也不惜惩除“一人以安一隅”。而奢香夫人正因看清这个大势,才能忍一时之辱,坚持按合法的组织程序,依靠中央王朝妥善处理事端,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其次,奢香不单是个人行为,她的明智是水西彝族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历史传统的继续与发展。远在三国蜀汉时,彝族祖先部落首领济济火,就自愿赞助诸葛亮南征。隋、唐以至元朝,都率土归附。朱元璋统一全国前,他们看清明朝统一全国已是大势所趋,便主动上表归附明朝,后又多次遣使进贡。当傅友德率征南大军入境后,更支持明军顺利通过水西地区。云南平定后,乌撒、乌蒙、东川等土司先后叛乱,导致傅友德击乌撒“斩首三万余级,获牛马万计”。而水西地区则不为所动,未卷入这场动乱。奢香任宣慰使期间,每岁贡献不绝,与京师来往七次,平均每两年一次。她还注意学习中原文化,并两次到金陵考察,还派其子安的到京师太学学习。这一切都说明,奢香正确处理马烨挑衅事件,并非偶然。
处理地方和中央、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双方都需要政治智慧、远大眼光,还要善于把握运作艺术。一切貌似激进的非理性主张与操切行事,归根结底都将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利益,也不利于本民族的根本利益。奢香的故事从正面证明了这个道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