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彝族猎手到人民专员——李仿尧的传奇人生
1983年6月在北京参加第六届
他赤胆忠心,身经百战,为解放金沙作出较大贡献;他嫉恶如仇,光明磊落,一身正气;他关心穷苦人民,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他曾被政务院任命贵州省人民政府毕节区副专员。解放后,他还被推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虽然他已离世近十年,但在金沙、威宁、毕节等地,仍流传着很多他的故事。这就是极富传奇色彩的李仿尧。
彝族猎手:只为保一方平安
李仿尧1904年出生在金沙县一个叫做化竹的小山村,幼年在家读私塾。当时军阀连年混战,匪患兵祸。化竹是横贯东西、纵穿南北的交通要道,匪去兵来,李家长期被估吃霸赊,苦不堪言。李仿尧12岁时,家里惨遭人祸。黔军一个营长率部进驻安洛清乡,刮民财物,捏造了莫须有的“通匪罪”强加给李仿尧父亲李建臣。李家被迫出卖粮食猪牛,出当部分田地,凑齐100两银子才赎回李建臣。由于刑伤过重,李建臣病发辞世。
化竹一带山林很大,野猪野羊经常出没,损害百姓庄稼。李仿尧年仅13岁,购买了一支火枪,在深山老林打猎以助生计,并练文习武。他白天随同大人山间打猎,夜里在家燃香练习打靶,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练就了一手好枪法。以后上山打猎,野兽逃不出他的火枪,即使空中飞鸟也枪响而落,被人们称为“娃娃神枪手”,名声传遍数百里。
带给他更响亮声誉的,是他16岁时凭智谋在安洛庄家洞打跑围洞的土匪。这一仗,增加了他打仗的智谋和勇气。也因为这事,后来遭到了仇家报复。有一天清晨,一个排的士兵包围了他家的房子,两名士兵站在家门口举着步枪对准他的胸膛,敲诈了他家200两银子。母亲因此忧伤过度,不幸离开人世。从此,重担落到他的肩上。他靠赶马拉车找钱养家糊口,足迹遍及了黔西、大定(现大方)、仁怀等县几百里的山区,不但熟悉了地形,还结交了不少朋友,常常在安洛一带打抱不平,除暴安民。
1929年,贵州军阀相互争战,匪风四起。区乡保安队敌不过土匪,区长想起李仿尧,亲自登门请他出任剿匪队长。在一次战斗中,李仿尧带领部队剿匪200余名,声震大定、黔西、金沙等地,从此土匪不敢轻易进村扰民,他因此成为一方百姓的“保护神”。1936年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进入毕节。军团长萧克率部在金沙大田坝休整,纪律严明,借东西如数归还。李仿尧感叹地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部队,从此更加坚定了他维护地方治安的决心。
合围金沙:赤胆忠心为革命
由于李仿尧在当地的威名,许多地下党员经常住在他家躲避国民党官兵的追捕。1944年,国民党下令搜捕地下党员张承业等人。李仿尧为保护几经危难的张承业、田青等地下党员平安脱险,安排他们到大田隐蔽,并资助路费到重庆找党组织。
1949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贵州,国民党军队溃退金沙后,抢劫群众牲畜,无恶不作,鸡犬不宁。李仿尧凭正义豪爽、嫉恶如仇的性格和打猎练就的一手好枪法,拉起“反蒋”群众武装除暴安民,多谋果敢地指挥“智取云台寺”、“痛打保六团”等大大小小战斗,为人民解放军解放金沙立下了卓著功劳。
1950年2月10日,仁怀县匪首周天乙纠集3000余人枪围攻金沙。当时李仿尧和公安局长李兴勤正在清池乡搞清剿工作。得知情报后,立即带30多人的剿匪战斗队火速驰援,日夜行军180余里,配合139团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于11日天亮击溃土匪。3月中旬,李仿尧带队增防东区;4月,李仿尧到黔西配合解放军140团剿匪;5月,奉调大定,协助守卫大定、金沙县委和县政府的安全;6月上旬,李仿尧奉命固守响水一线,歼敌大部,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0年7月15日,贵州省西集团剿匪战役(以金沙安底为中心)开始,李仿尧带着警二连从黔西向金沙进发,担负着保卫金沙县委、县政府的任务。此时,被叛匪号称“小台湾”的龙家箐匪巢,已被解放军攻破。毕节专员兼副指挥长孟子明随金沙县委到三重堰。李仿尧建议,乌箐地形偏僻,又是龙家箐往西的一条通道,土匪从乌箐突围的可能性较大。于是李仿尧和李兴勤带着警卫二连火速前往扼守乌箐,留三排驻守龙塘,一、二排直抵乌箐河边。天刚蒙蒙亮,蔡国祥(原保六团团长投诚后反叛)率领1000多叛军沿着野石河北岸上来,刚到乌箐,未料到会遇到阻击。叛军向西突围心急,用几十门迫击炮、几十挺机枪的火力,组织200多人的敢死队在强烈的火力支持下连番冲锋,妄图冲过警二连阵地。剿匪部队守住阵地并猛烈还击,李仿尧百发百中。敌匪死伤100余人,见突围无望,纷纷落荒而逃,最后被解放军全部歼灭。
第二次解放金沙后,李仿尧又被安排到黔西、大定、金沙、毕节、仁怀等县清剿土匪。经过一个多月的清剿,匪患被全部肃清。
远见卓识:筹建彝文翻译组
“作为党外少数民族领导干部,李仿尧同志十分重视毕节地区民族干部的培养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建设,对毕节地区彝文古籍抢救、整理和翻译作了突出贡献,他的一生,始终不遗余力地为推进全区各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忘我地工作,李仿尧同志不愧为全区领导干部的楷模,不愧为少数民族干部的典范。”这是2001年10月15日李仿尧逝世后,党组织对李仿尧同志的高度评价。
1952年,中央访问团访问大定县时,彝家献上了一面彝文锦旗,锦旗上的文字陌生而耐人寻味。1955年,李仿尧倡导并筹建了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并归在他分管的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他的足迹遍布毕节的山山水水,彝家村寨,工作之余,他们打水、访彝家老毕摩,并从每家收来一摞接一摞的彝文古书。从大方请来罗国义老先生,赫章请来毕摩世家的传人王兴友老先生主持,各县有名气的毕摩如陈执忠、李守华等一批人,纷纷被请到彝文翻译组来工作。翻译组成员从李仿尧带人收来一摞接一摞的彝文古书中,翻译出30余万字的《西南彝志》。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不被外人所知的事实。李仿尧在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要抢救彝文古籍的议案。这份议案立即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民族大学因此成立了彝文研究所,还把懂得彝文的同志请去翻译组工作。这使得“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彝文古籍走向了世界。李仿尧之子李正刚说,“那时云南、四川开少数民族会,父亲都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光是开会每年就要去好几次云南和四川。”
言传身教:清正廉明写人生
“李仿尧同志一生艰苦朴素,清正廉明,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不论在什么环境下,他都严格的要求自己和教育子女诚实做人,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这是组织给他的评价。李仿尧在亲人的心目中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11月24日,记者采访了老人的亲人。
在李正刚的心目中,父亲李仿尧特别正直。说到正直,李正刚给记者说起了几件事情。在任副专员期间,他有一次下乡考察,看见某公社用扶贫的救济棉铺床,于是大发雷霆。还有一次,他去某乡,该乡党委书记想要杀羊招待他,反而遭到他的怒斥。孙女李琼也说:“爷爷在工作中特别讲原则,性格直爽,有什么就说什么。”
“他喜欢帮穷人,往往只留点生活费,看到穷人可怜,就帮助人家。他尤其关心穷人的教育。”在李正刚的记忆中,李仿尧下乡考察,说得最多的就是乡村教育。他到每一个地方,只要发现没有学校,就会想方设法找地方领导商量办学,无论如何都要把学校办起来,让穷得读不起书的人能够上学。在任副专员期间,他筹办过很多所学校,毕节地区民族中学就是他一手筹办的。难能可贵的是,已经80多岁的他,还设法请求拨款在新化创办一所民族职业中学,并重修新化乡中心校。在儿媳朱绍芬看来,他生活很严,还有点“凶”。李正刚说:“父亲对我们管教很严,连和别人玩他都要看人家正规不正规。他很正统,你要是穿小裤脚,他就会一剪刀给你剪掉。”据孙女李静回忆,她从小到现在,从不敢向爷爷或奶奶要一分钱。李琼说:“爷爷甚至不让我们吃以他名字开的药。”
说起李仿尧的朴实时,李琼回忆说,他任副专员时,经常穿着草鞋骑马出差,走村串户走访群众。老百姓因此不知道他是副专员,还发生了一些误会。一次,他背着猎枪去打猎,老百姓把他的猎枪收掉,通讯员说他是毕节区副专员,老百姓疑惑不解:“哪有专员还穿草鞋的?”他经常深入基层,与老百姓感情深厚,有时还在老百姓家吃住。
李仿尧一生工作兢兢业业。他在1983年6月离职休养后,仍然关心毕节的建设与发展。李正刚回忆说,以前有人主张放干天然湖泊草海种地,他竭力阻止并向全国政协委员会提交了议案。在京开会期间,还接受央级媒体关于草海恢复情况的采访。
2001年10月15日,李仿尧走完了光辉的一生,但他的光明磊落、两袖清风仍一直被人们传颂。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