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市杰出彝族人名录
弥勒市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县级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州北部。 是红河州“北大门”。弥勒是阿细、撒尼、阿哲、阿乌等支系彝族人民的家乡,2008年6月,《阿细跳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11月,弥勒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彝族阿细跳月)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云南省弥勒县的《阿细先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弥勒人杰地灵,这里曾涌现了明末兵部尚书杨绳武、清末巨商王炽、抗日爱国将领张冲、数学泰斗熊庆来、文学家孙髯翁等。此外,还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彝族杰出人物……
张冲:
张冲 (1900-1980.10),字绍禹,号云鹏,男,彝族,弥勒县东山镇松棵村人 (原属泸西县, 1953年初划归弥勒县 )。父玉廷,清末曾任县佐。兄弟 4人,张冲排行第三。张冲在弥 (勒 )泸 (西 )地区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英雄人物。他十二三岁时正值辛亥革命,初步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和革命行为的影响。高小毕业后到昆明求学。 1918年父亲病故, 18岁的张冲被地方豪绅诬告“与匪首赵光廷勾结”,省府批准“逮捕法办”。张冲随即潜逃平彝 (今富源县 ),投奔在其父手下做事后入绿林的赵寿庭。不久,他率领拥戴自己的 80多名穷兄弟独树一帜,提出“打倒土豪劣绅,保护工农商,救济贫穷人”的口号,整肃纪律,游弋滇东南大片山区,两年间队伍发展到 600余人。他们所到之处,穷人高兴,恶霸恐慌。云南当局震惊,督军唐继尧急派装备精良的韦杵团前来围剿。张面对强敌,充分发挥天时、地险、人熟的优势,或出奇制胜,或游而击之,终将号称“降魔团”的官军击败,歼韦团及地方民团数百人。
在军阀混战之际,云南军阀各自扩充实力。 1924年,滇军第二军军长兼滇南镇守使胡若愚一面派 2个团兵力进剿张冲武装,一面派人与张冲谈判收编。张有条件地接受招安,被委任第十七支队支队长,后又任第二军九团副团长兼滇越铁路开远至盘溪段护路司令。 1926年 5月至年底,弥勒土匪猖獗,张率部进驻县城协同剿办,使境内稍得靖平。 1927年“二·六”政变后,唐继尧下台。接着龙云、胡若愚争夺云南霸主,龙得势,胡败退罗平。张率部截击胡军,缴获银元 20余万元,将 10万元上缴龙云,受到赏识,委任滇军第五师师长。 1933年出任云南省盐运监督使,他赴一平浪考察后提出“移卤就煤”计划,经实施效益大增。
1937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滇军六十军(辖 182、 183、 184师)奉命出征,卢汉任军长,张冲任 60军副军长兼 184师师长,是年冬开赴抗日前线。弥泸地区许多优秀子弟参军从征,五山彝族者朝宽即任该师营长 (后阵亡 )。次年 4月, 60军参加鲁南台儿庄战役,张指挥 184师坚守禹王山主阵地,浴血奋战 20余昼夜,打退日军板垣、矶谷两师团数十次的疯狂进攻,杀伤日军千余,全歼平野庆太郎的“敢死队”,打出了滇军的威风,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184师也有一半以上军官、战士伤亡,团长严家训阵亡,营长尹国华全营 300余官兵为国捐躯,十分惨烈。张战功卓著升任第三军军长,后又参加武汉保卫战。武汉沦陷后,张不愿随蒋军后撤,将部队拉到湘鄂赣边九宫山一带与八路军联系。蒋介石侦悉,下令撤了张的军长职务,欲交军事法庭审判,得龙云力保返昆明。
张冲是弥勒县甸溪河水资源开发的奠基人。早在他任省盐运监督使期间,于 1937年初省亲回到弥勒,县长杜希贤向他求教,他提出开发甸溪河造福人民。杜派张子厚 (弥阳镇镇长 )陪张冲沿河头到河尾步行考察,复往虹溪了解,历时一月。这次实地考察,他心中开始酝酿一个开发甸溪河水利的蓝图
1939 年 12月,张冲解甲后重温开发水利的旧梦,他向龙云提出一个根治盘江的计划,并请龙云坐飞机视察一遍。龙同意,他们一行乘欧亚航空公司“昆明号”邮机从昆明起飞,顺盘江飞到开远,再溯甸溪河经朋普、竹园、新哨、禹门寺上空盘旋一转,又飞往虹溪视察一遍返昆。返昆后,张冲陈述了他开发甸溪河的设想。 1940年 8月,龙云批准张冲的计划,成立“弥泸水利监督署”,任命他为监督。张立即物色一班人马到弥勒,选定景贤祠为办公处,组成机构,设顾问组、秘书组、工程处 (包括内业、外业组和 5个测量队 )、财政处、泸西办事处及收发、医务、副官 3室、警卫队 (40名 )等,并作了人事安排。组织就绪后即上马勘测。初计划在大水塘坝子 (南北长 15华里、东西宽 5华里 )建水库,在茨蓬哨建蓄水石坝,东输水渠道第一期工程 5.67公里通到干冲,称“龙公渠”。 1941年初“龙公渠”首先开工。因库区需迁 3个村 50多户人家,慈云乡乡长极力反对,张甚怒,几乎到动武解决的地步,在顾问处的建议下得到缓解。张亲率工程人员复勘,改变计划,将库区改建在太平庄。 1942年春末,张邀请省经济委员会主席缪云台及夫人来弥考察,缪考察后甚满意。同年夏,张携太平水库设计图纸及投资概算等赴昆向龙云报告,请示拨款,并请任命北大毕业懂水利的蒋子孝接替王承忠任弥勒县长。他还往云南大学找校长熊庆来 (弥勒人 )借得钻探机,向铁路局借得铁轨和翻兜车,太平水库库区的钻探随即开工。
张冲正忙于兴建太平水库之际,日军侵占越南,云南危急。龙云任命张冲为滇军二路军指挥官,他把水利工程交待后即到军中任职。 1943年 3月,因水库上拨经费不能到位,张闻讯即赴昆明找人企公司协调,特邀四大财团董承农、严保臣、邓益斋、唐俊侯来弥考察,请熊庆来、张用之作陪。董等考察后答应投资,条件是收益后由他们收水租。张考虑到弥勒人民的长远利益,坚持要他们以贷款形式投资,由弥勒分期付息,定期还款,四财团不同意而告吹。之后经费拮据,太平水库工程只完成“龙公渠”的三面支砌和甸惠渠竹园沟石渡糟的兴修。 1948年水利监督署自行解散。
1950 年,张以云南副省长身份多次到弥勒视察,力促云南省人民政府投资兴修太平水库。 1959年,蓄水 7900万立方米的水库建成 (后经扩建蓄水达 8000余万立方米 )。该水库增灌、保灌 10余万亩土地,改变了弥勒坝干南乡的面貌,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饮水思源,弥勒各族人民永远怀念这位太平水库的奠基人。
张冲在解放战争中对弥泸地区产生过重大影响。早在 1942年张冲任二路军指挥时,他用 100余两黄金向贵州警备司令何绍周 (后调云南任职 )购得轻机枪 6挺、勃朗宁步枪 120支和子弹 10万发,这批武器交何现龙 (后为“边纵”二支队司令员 )转移到弥勒西山、五山和路南(今石林)圭山、泸西东山亲信的彝族骨干家保存,准备在云南沦陷后拿出在盘江两岸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4年 3月蒋子孝上任弥勒县长时,张派副官昂天学 (弥勒西山彝族 )任蒋的政警队长,同时带来张的部分武器。反蒋武装斗争中,这批当时最精良武器武装了游击队。 1946年 11月,张冲乘参加南京“国大”开会之机秘密出走,经辗转奔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的亲切接见。 1947年 2月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派任东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高级参谋,接着出任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辽沈战役中往长春、锦州策动国民党第 60军、第 9军起义。张投奔延安后,何现龙于 1947年上半年秘密到弥勒西山中和铺向事先集中一起的民族上层人士通报,号召他们走张军长的路,团结起来一同反蒋。上层人士们纷纷表示:“张军长走在前,我们跟在后,誓死不回头” !
1950 年后,张先后担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民族委员会副主席兼凉山军政委员会主席。 1954年后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副省长、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0年 10月 30日 在北京逝世,灵堂一副挽联写:“国士无双,斯人不再;九原可作,万里相招。”遵遗言将骨灰撒在金沙江虎跳峡。金沙江水资源丰富,寄托张冲开发的向往;虎跳峡飞流惊险,显示张冲豪放的性格。 1993年 11月,《张冲传》首发式在弥勒县城举行。 1997年 7月,张冲出生地小补坎松棵故居被列为县级护单位, 2003年 12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童绍尧(烈士):
童绍尧(1920-1949),彝族阿细支,西三镇马龙村人。初小毕业后即到县城读高小、中学。1941年,中共弥勒地下党在校中开展活动,地下党领导人许友之对他进行教育,并于当年火把节到他家探访,让他转移很多进步书刊到家收藏。1944年,他回马龙保国民学校任教,1946年该校扩建为滇胜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受委任校长。此时,地下党准备在西山发动武装起义,派张黎到马龙建立基地,绍尧较出色地完成党分配他发动群众的任务。194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以县参议员、小学校长的合法身份作掩护,在马龙附近10多个村子组织了秘密武装,团结近100人的骨干队伍。接着在村内兴办夜校,对骨干分子进行培训。他还在上层人士中进行统一战线的工作。他是个独子,父母很担心,绍尧讲明道理,获得了父母的支持。1947年秋,他主持在阿雨龙召开西山各村代表会议,共商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的大事,会上被选为西山抗征委员会副主任。 11月,在村内组训基干民兵。
1948年2月26日 ,国民党军一部窜犯马龙,他与民兵并肩阻击,保护村民疏散。4月初,参加主力部队转移河阳整训。11月返回西山。1949年4月,任西山区人民政府区主席,领导群众坚持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8月3日 ,因途中遇雨湿透衣服,回家更衣时被敌军抓获,当被押至黑箐桥时,欲投河自尽未成。4日,遭受酷刑不屈。5日,被敌枪杀于西门外。
杨治廷(烈士):
杨治廷 (1919-1948) ,彝族阿细支,西一区阿基邑村人。小时家境贫寒。 1935 年被招募到云南省主席龙云的护卫部队当兵,后任连长。 1945 年 12 月 26 日,蒋介石令第五军进攻五华山,治廷率队奋战几昼夜,阻住第五军的进攻。后来,龙云与蒋介石作妥协谈 判,治廷愤然带着妻子张肇萍解甲归田。
1946年,为准备西山武装起义,弥勒地下党借县城中学培养青年军事骨干,于当年秋安排治廷任中学军事教官。在党的教育下,他对革命渐有认识,于 1947 年 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 10 月上西山,在马龙民兵指挥部任总指挥,负责基干民兵的训练。
1948年2月,治廷率西山民兵在小芹田击溃弥勒县城防大队150余人,揭开了弥勒武装斗争的序幕。同月,泸西发生“旧城事件”,国民党派兵镇压,保安一团沈开舟营驻午街铺策应。地下党派治廷率民兵配合圭山杨福安部前往围攻。 2月15日 (旧历 正月初六 )拂晓,他身先士卒向敌人发动攻击,负重伤。为避免伤亡,他掩护部队撤退。民兵撤退后,他隐蔽草丛,次日被俘。
国民党第三区专员杨立德利用各种手段劝降,治廷严词拒绝;受严刑逼供,他坚贞不屈;利用其妻探监,欲动摇他的意志,也成徒劳。同年5月,在押往东门外刑场时,治廷昂首向民众讲:“杀了我们的永远记住他,救了我们的永远跟着他! ”刑场上,他面向西山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从容就义。1983年11月10日,中共弥勒县委、县人大常委、县人民政府署名建治廷烈士碑,序文中有一段赞词:“治廷治廷,阿细之鹰,芹田挥戈,顽敌心惊;午街折锋,大义凛凛。笑向刀丛,怒对酷刑,悲歌慷慨,碧血丹青。名垂千古,节重万钧” 。
龙于湘(烈士):
龙于湘 (1 913-1949) , 西一镇大长冲大黑彝人。 1937 年云南组成六十军开赴前线, 他编在一八四师,参加了台儿庄坚守禹王山的浴血奋战。 1945 年,在张冲的第二路指挥部 ( 驻建水 ) 特务营任排长,受中共地下党的教育,进步很快。同年 9 月,随卢汉第一方面军赴越南受降, 12 月 26 日云南省政府改组后,蒋介石令滇军开赴东北打内战。于湘痛恨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到了广州即逃返云南。 1948 年 3 月,他在大长冲组织民兵参加朱家璧领导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邱北、广南及里达的阻击战中,他英勇顽强,受到司令部的嘉奖。同年 10 月,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在河阳整训组成两个支队 ( 立功支队及胜利支队 ) ,任命他为胜利支队四大队大队长。同时,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0 月 15 日部队从河阳回师滇南, 11 月初到邱北革勒。由于敌军沿江封锁,司令部决定以大队分散行动。四大队在邱北温牛、山心村一带活动,参军人数增多,在双龙营扩建为十三支队,下设三个大队;他仍任大队长。 1949 年 2 月,他率 200 余武装巡回水围营、松毛营一带监视敌人,掩护前委开会,突遇从邱北城开出一支敌军正规部队,他即令开火,将其压至邱北城下。次日,从水围营转移老鸹屯与另外两个大队会师驻守。 13 日拂晓,敌军两个营由副团长田乐天带领向 老鸹屯进攻。于湘率部突围时牺牲惨重,他只得指挥部队固守,从早到午后,打死敌人 70 余,他负重伤仍坚持战斗,弹尽时方转移隐蔽。次日被俘,在抬送途中,他痛骂蒋介石,以致敌人将他的嘴阻住。我方部队获讯,在平远街水城要隘设伏营救,因一战士抢先鸣枪暴露了目标,敌龟缩回去,在平远街将龙于湘、赵雄、常志高三同志绑在松树上用刺刀捅戳,三人在“共产党万岁”的呼号中英勇就义。平远街回民收拾三同志尸体时,发现于湘身上被杀 70 余刀。刀刀伤口,点点碧血,于湘铮铮铁骨,浩气长存。
昂天学:
昂天学(l 912-1964) ,彝族阿细支,西三镇法雨哨村人。从小务农 。 1931 年到滇军第九旅特务队当兵,旅长张冲见他耿直勤快,收为贴身侍从。 1937 年部队扩编为 184 师出征抗日,他留守“张公馆 ”。 1941 年张任滇南第二路指挥官时,提升为少尉侍从副官。 1944 年张冲派他随蒋子孝来弥勒县政府当政警队长,并将部分私枪交他随带来弥。 1947 年受中共弥勒地下党的教育,同时也得到何现龙的指示,将张的私枪陆续转移到西山。同年 9 月弥勒县长新旧交接时,新任赵正嶽获悉他与西山“叛乱”有关,即对他进行监视,他应付后,于深夜率 6 名阿细队员越城墙上西山。为此,赵悬赏 3000 银元捉拿。在 “反三征”和组织民兵中,他积极做宣传动员工作。成立游击大队时任中队长。 1948 年 2 月参加小芹田和午街铺的战斗,以致全家房屋粮食被敌烧毁。 4 月,部队转移外县,他留下坚持斗争,开展肃奸惩叛活动。 6 月,与陆良杨体元部接上联系,率部赴陆良参加保卫马 街的战斗。 11 月,主力部队返回西山时,他任“胜利一”大队长,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 年 4 月部队整编,他调任四支队三十一团一营营长,随即转战宜良、嵩明、呈贡、晋宁、 玉溪、江 川 、河西等地。他每战皆冲锋在前,敌人反攻扑到阵前,他镇定自若。在他的率领下,一营成为一支特别善战的队伍,团长每有重大任务都派他去执行。平时,他对战士极热情,如在行军中,他的乘马长期是让伤病员骑用,宿营时亲自查岗代哨,夜间看望熟睡战士,亲如兄长。在进入元江与滇南挺进部队会师后,参加解放司陀、瓦渣、绿春地区的战斗,并转向个碧石铁路北侧,解放石屏宝秀、他戛、龙武、曲溪、建水安边哨、个旧等地。 1950 年初,在建水沙白大山全歼敌九十三师的战斗中,他指挥一营担负正面主攻,在炮火掩护下,插入敌阵心腹,迫使副师长兼四八一团团长黄贤齐缴械投降。他战功卓著,多次获得嘉奖。
1950年夏,他转业到地方工作,任弥勒县公安局长,县政府监察委员。1955年派到蚂蚁乡搞合作化,他带领群众修通数公里长的一条水沟和一个饮水塘。同年参加弥西公路修筑工程,不久又率弥勒民工参加碧河段铁路修复工程,均出色完成任务,所率民工被评为先进集体。1958年至1964年,他先后调到者黑农场和草坝农场当中队长,有人问:“ 你这个当营长、公安局长的怎么来管犯人?”他回答:“都是党的分工嘛!”1960年到草坝农场一村时,他率领职工和犯人开荒造地,修沟筑路,改水田100余亩,扩旱地100余亩,种植行道果树2000多株,房前屋后栽竹子300多丛,3年之间粮食自给有余,上交国家7万多斤,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五好干部。逝世时年 52岁。
卢光宗(烈士):
卢光宗 (1909-1948) ,西一镇中和铺村彝族阿细人。 1946 年 7 月,中共地下党员在马龙村办成人夜校,他入校受教育,觉悟有所提高。 1947 年,省临委派到中和铺开展工作的干部,吃住皆在光宗家里。他担任交通员,一次,一位外地的联络员来村,村里石 xx 、何 xx 向保公所告密,保丁抓走联络员。光宗气愤,抓一把镰刀奔去救人,妻牵衣泣劝,他挣脱后直奔保公所,砸烂禁室门锁,将人放走。之后,他投入了西山反蒋武装斗争的行列,担任马龙民兵指挥部副指挥、西山情报股委员和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一支队一大队分队长职务。 1948 年 5 月,朱家璧派张天祥潜入县城策反,光宗当向导。在入城寻找线索时被捕,关押在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受多次严刑拷打均不屈。后被杀害。
张迎年:
张迎年 (1916—1988.1),男,彝族,弥勒县五山乡乌衣村人。 1938年在虹溪简易师范学校就读,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简师毕业后在虹溪小学和五山民族地区小学任教,执教期间积极培养进步师生,发展党员,为后来创建五山革命活动据点打下了基础。
1948 年 4月初,国民党第 26军 279团以一个营的兵力和一个特务队突袭虹溪,其中一股夜围乌衣,张闻犬吠异常,迅即藏好文件,出村奔向围锁。敌军拂晓入村扑空。由于得到群众的保护,他安然活动在五山地区。 1949年 2月底,五山地区党组织即刻率农民武装进驻下高甸村,宣布成立复兴镇解放委员会,张任第一副主席。之后,他参与领导建立五山一带根据地,与国民党军队的“扫荡”进行了顽强的斗争,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950 ~ 1952年,张先后任中共弥勒县委秘书、虹溪区区长、县供销社主任等职。他能团结同志共事,大家亲切地叫他“大张”。 1953年在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习,结业后参加以张冲为团长的民族工作团,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部开赴四川凉山,在解放军两个团的配合下,他率一个工作分团到美姑县开展工作,粉碎了部分奴隶主的顽抗,进行***改革。他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用和平方式消灭了奴隶主所有制,解放了农奴。他在任美姑县委书记的 8年中,对该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60年后,历任凉山彝族自治州监察委员会副书记、州钢铁厂党委书记、州委统战部副部长等职。 1981年 8月离休回家乡安度晚年,虽身患高血压重病,仍坚持学习党的文件,关心家乡建设。逝世后,中共凉山州委派专人前来凭悼,题书挽联:“一身肝胆生无敌,百战灵威没有神”。
李荣兴:
李荣兴( 1918~ 2002.8),男,彝族,弥勒县西一镇阿基邑村人。青少年时家境贫寒,好学上进。高小毕业后就读弥勒简易师范学校二班, 1932年 7月毕业回家当村教师,后被乡民推举为滇胜乡乡长。 1937年“七·七”事变,李报国心切,辞去乡长入伍从军。因身高 一米 九,又有文化,被编入云南省主席龙云护卫营,次年调龙云侍从处当随身军士,不久考入黄埔军校昆明分校第十四期学习。 1941年军校毕业派到张冲第二路军指挥部暂编 21师 1团任排长进驻蒙自。 1944年在金平阻击战中,英勇善战,连续击退日军 3次进攻,受上级赏识,次年连升二级任营长。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以到越南受降为名,调李所在部队到河内,继之开往东北打内战。 1946年,李在吉林辉南县起义,后整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辽东军区。他受到一些革命教育。 1947年初回到弥勒。回弥后,经杨治廷介绍,认识了中共地下党员马士金、姜必德。后在中共地下党弥勒县委书记王介的安排下,他和马士金、杨治廷到昆明拜见省工委领导侯方岳,接受了指示,返回即与童绍尧、昂天学秘密商议在西山开展武装斗争。马龙成立民兵指挥部,杨治廷任民兵总指挥,李任军事教练。 1948年 2月,省工委派来军事指挥员朱家璧和张子斋,按省工委的部署,以朱家璧从滇南带来的 70余武装人员和西山民兵指挥部集训民兵为基础,组建“一支人民的军队”,下设两个大队,李任第一大队大队长。同年 4月至 5月转战路南、陆良、罗平、师宗, 6月 1日 参加三家围歼战。继后主力部队转移到邱北进行整编,编为 3个支队,李任二支队副支队长兼一大队大队长。同年 7月,“一支人民的军队”改称“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李随部队到越南河阳整训,他由张天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救军 10月返回云南,他在邱北革勒战斗中负伤,年底回到西山革命根据地。
1949 年春扩建“胜利一大队”,李任大队长。 3月 19日 随朱家璧解放弥勒县城,被任命为弥勒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随后“胜利一大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边二支队 12团,任团长,相继任第四支队 13团团长、十支队 47团团长。他率团转战滇中、滇南 40余个县,解放 4座县城,参战 30余次,最大一次战斗在建水沙白大山迫使国民党 26军 93师 1000余人缴械投降,俘获长期在弥勒作恶的少蒋副师长黄贤齐,解了西山人民之恨。
1950 年,总队整编后调宜良军分区任副参谋长、参谋长。 1951年年底,随云南军区武装部长张希儒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任志愿军 58军 199师三支队参谋长,在坚守与上甘岭相对的鹫峰阵地战斗中 2次负伤。朝鲜停战后,回国任宜良军分区副司令员。 1956年转业到省林业厅林业调查设计院任党委书记、院长。 1978年离休。他心系革命老区,多次回家乡考察调研,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他还积极参与地方党史征编工作,先后为《十二团斗争史》、《艰苦奋斗、血火史诗》、《西山风云》撰写回忆录。
何现龙:
何现龙( 1910~ 1998.7),男,彝族,泸西县乌尼白村人。年青时就读南京震旦大学,后赴日本明治大学留学, 1937年回国。他追求真理,思想进步,经中共中央驻武汉办事处罗炳辉将军介绍, 1938年 3月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同年秋毕业复返武汉,受罗炳辉指示,回云南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和民族工作。 1939年初回到弥泸地区。他深入进行社会调查,还在南盘江沿岸实地考察地形。他利用与张冲的特殊关系(张系其舅父),把张冲购买的 120支步枪、 6挺机枪和 10万发子弹等一批武器从昆明转运弥泸地区掩藏。张冲投奔延安后, 1947年夏,何带上黄仲新、金先民专程到弥勒与原张冲部下、时任弥勒县政警队队长昂天学(西山彝族阿细人)交代,把分藏在县政警队的武器秘密运往西山,准备武装起义。随后,他又到西山中和铺召集昂凤林、昂汝珍、陈国裕、李英才等民族上层人士传达张冲到延安投身革命的消息,他说:“一只带头羊过河,一群羊跟着过,我们彝族要跟着张军长走革命的路”。他的传达在西山引起强烈反响,促成后来三家白泥塘“反三征”群众大会的召开,进一步扩大了反蒋统一战线,并为组建“一支人民的军队”创造了条件。 1948年 3月,他与朱家璧、张子斋、祁山一起共同指挥抗击敌中央军向西山发动的三路进攻,首战告捷。同年 4~ 5月,以西山健儿为主体的“一支人民的军队”转战滇东南,队伍扩建为“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何任“自救军”第一纵队副司令员, 1949年 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员兼弥泸区专员。历任宜良军分区司令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协第一副主席、政协云南省专职常务委员等职。 1986年离休后,他发挥余热,主持编写出版《盘江烽火》。他亲自撰写文稿,参与《西山风云》等弥勒县党史资料专辑的审订出版工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士明:
张士明( 1905— 1985),彝族阿乌支系,弥勒县东山镇新寨村人。父亲系清光绪年间武官,参加抗法战争立过战功。 1927年他 22岁从军, 1932年选送云南讲武堂炮兵科学习。 1937年编入六十军 184师出征抗日,任张冲师师直特务连连长,先后参加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和江西境内的数次战役。张冲被蒋介石撤职后,张士明随张冲回云南。后云南省主席龙云组建滇军第二路军指挥部,委张冲任总指挥(实为军长),张士明任特务营营长。指挥部隐蔽的中共党员张子斋做张士明的教育工作,并介绍他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后任特别支部组织委员、书记。他先后将昆明来的 20余名中共党员安排在特务营开展地下活动:创办了抗日《泸江小报》;培养了弥勒、泸西、路南 30多名彝族军事人员,准备日军侵占云南时由他们在 3县山区发动群众打游击战(后来这些人成为反蒋武装斗争的骨干力量,如弥勒的龙光明、龙于湘、昂天学等);秘密分送了张冲购回的外造 6挺轻机枪、 120支步枪和 10万发子弹到上述 3县骨干分子家中保存;在建水建民中学和白家营小学帮助一批老师走上革命道路。
1945 年 9月,六十军开赴越南河内接受日军投降,中共党员白麦浪以《扫荡报》记者身份随军采访,他的行踪被特务发觉上报,国民党中央电令卢汉追查。张士明机智沉着应对,将白秘密转移至西贡华侨办事处,又将受嫌被扣押的中共党员朱家璧秘密转移脱险,然后给卢汉打掩护了结。 1946年,六十军调东北打内战(卢汉回云南接替任省主席),张士明任 20师第 2团团长,他在策反起义中暴露身份,党组织急速将他接出转移到解放区。
1947 年,张士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冀察热辽军区司令部炮兵主任,指挥炮兵参加了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受伤失去右眼。伤治好后, 1948年任整编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50军曾泽生部下的副师长。 10月,他率 11纵队攻打河北隆化,歼敌一个团。 1949年 1月率 184师参加鄂西咸东路战役,活捉国民党军长肖炳演。后又参加解放四川成都之战。
1950 年 10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50军抗美援朝,先后任炮兵主任、炮兵指挥部参谋长、炮兵副军长,参加一、二、三、四次大规模战役。在白云山、清川江、监津江和汉江防卫战中,击退美军数十次疯狂进攻,战功卓著,所部 194师 477团被志愿军司令部授予“白云山团”光荣称号。
1955 年志愿军回国,张士明任辽宁省辽阳军分区司令员、辽宁省军区党委委员。后调回云南任省体委副主任、省体育学院院长、民政厅副厅长、省政协第四、第五届委员等职。张士明党性坚强,个性刚毅,品质纯洁。他反对官场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常说“生活糜烂会毁身,权力腐败会亡党”。他刚直不阿,廉洁自律,一丝不苟。新中国成立后,他虽居高位,家属却一直在农村。其独子张希先( 1922年出生,参加“边纵”任盘江大队大队长, 1950年后任泸西县副县长、县长,后调德宏州任农垦局副局长, 1958年被划为“右派”, 1967年含冤去世),死后遗 2子在贫困高寒山区生活(名为“下放”),组织上好心的同志劝张士明将两个孙子户口迁出安排工作,被拒绝。 1982年,张士明生病瘫痪在床,饮水、进食要人帮助,这时他才同意将两个孙子户口转到昆明身边。他对党毫无怨言,无论顺境逆境,从不计较个人的名誉、地位、享受。他戎马倥偬,一身硝烟,损毁右眼,为党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彝家的好儿子,军人的楷模,政府官员的表率,弥勒各族人民学习的又一好榜样,他的精神风貌与峨山共存、共高。
刘荣显:
刘荣显( 1921~ 2000.09),男,彝族阿哲支,弥勒县虹溪镇大红坡小寨村人。 1942年毕业于虹溪简易师范学校,同年在校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在拉里白小学教书,并做民族地区经济调查和统战工作,为后来反蒋武装斗争组建“虹(溪)复(复兴镇)游击队,奠定了基础。 1949年,他领导刘国珍等创建五山、巡检司山区革命根据地。配合西山开展反国民党军 “围剿”的斗争,保卫人民免受大的损失。由于两刘与当地人民祸福与共,大家见面都亲切地叫“大刘”(刘国珍)、“二刘”(刘荣显)。
1950 年,刘荣显任第二区(虹溪、五山)区长,他与区委书记罗丛林一道做社会秩序的稳定工作,成效显著。 1951年调县委会任县委秘书。 1953年成立弥勒县彝族自治区(县级),被选为县长,直任职到 1964年。任职期的主要功绩: 1954年竹园遭洪灾,他亲赴灾区组织疏导排水,恢复生产。 1958年全县大干水利,他担任县委水利指挥部指挥长,后在军事化编制中任弥勒县水利野战军师长,坐镇太平水库、雨补水军两工地指挥施工,解决人员调动、物资供应、库区移民安置等许多具体繁重的问题。每年春节,他都在工地或移民村慰问,并参加“春节不下马”的体力劳动。他重视山区农田建设,用形象的比喻与群众说:“一块石头四两油,石头垒石埂造出梯地,保持了水土,增加了肥力,多打粮食养猪鸡,四十两、四百两的油是算不尽的。”在他的倡导下,山区掀起了垒石造地的高潮。
1964 年,刘调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副州长,兼任 0501工程和蒙自大屯海水利指挥部总指挥长。 1966年至 1980年任红河州革委会副主任。他还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