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禄劝凤家古城的恢复重建及项目实施
2012年8月,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建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提出大力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以更加深邃的战略眼光,更积极的创造精神,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奋发有为,开拓进取,克难而上,努力推动云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云南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要求认真研究地方民族文化,凸显更多文化品牌优势,形成历史文化旅游特色亮点景区,着力在开发名人故居上作文章,在开发历史大事纪念遗址上作文章,在开发历史城堡上作文章,努力增强新的旅游活力,注重植入文化灵魂于重要旅游景点中。
禄劝县距昆明78公里,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8%,总人口487608人,少数民族人口占32.7%,境内居住着汉、彝、苗、傈僳族等24种少数民族。境内居住着彝族、苗族、白族、傣族、壮族、回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千姿百态,绵亘耸立的群山与纵横交错的江河溪涧相间。素有“三河一江地,彝歌苗舞乡”的美誉。乌蒙12峰雄奇俊美,轿子雪山海拔4223米,景色优美,是省级著名风景名胜区。禄劝县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唐代,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中,禄劝境内有罗婺部、洪农碌券部、掌鸠法块部;宋大理政权时,罗婺部以强大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实力“雄冠三十七部”。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设禄劝州,辖易龙、石旧二县。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和正德二年(1507年),先后撤易龙、石旧县并入禄劝州。隆庆元年(1567年)以武力革除凤氏土知府职后,遂改设流官。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撤州设县,隶武定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隶滇中道,民国四年(1915年)隶云南省公署。1935年5月、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两度经过禄劝,历史12天,行程985公里,共经过14个乡(镇)311个自然村,至今“红军壁画”、“普渡河铁索桥”遗址、“毛主席长征路居纪念馆”和金沙江皎平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禄劝纪念馆”等革命纪念胜地、革命文物等仍然保留完好。
一、历史背景
禄劝是历史上著名的罗婺部落故地。罗婺原属于东蛮七部的生蛮磨弥殿(即磨弥)部落,原住宣威,后向昆明、寻甸等地迁徙,建立磨弥部,后又迁居富民、禄丰罗次等地,然后进入武定、禄劝建立罗婺部、洪农碌券部和掌鸠法块部。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8年),大理国王段智兴举阿历(阿而)为罗婺部长,并吞和曲州(今武定)“诸蛮聚落三十余处,分兄弟子侄治之”,罗婺部逐渐成为“雄冠三十七部”的强大部落。元宪宗四年(公元1255年),统治武定、禄劝一带的罗婺部归顺元朝,于1257年被授罗婺万户侯,辖禄劝、元谋、武定和四川会理部分地区;1271年,罗婺部辖区扩大到贵州西部的普安地区,改称北路总管府;1276年改设武定路,由罗婺后裔凤氏土司统治。明中叶以后,朝廷改土归流,凤氏土司举兵抗争;1567年,明朝廷正式派设流官,设立武定府,1770年降武定府为武定直隶州,辖元谋、禄劝二县。
罗婺彝族主要居住在禄劝县和武定县,东北接东川区,东临寻甸,南连富民,西南与禄丰毗邻,西北与元谋接壤,北与四川会理、会东两县隔江相望。在罗婺部未统一前,禄劝还有掌鸠法块部,“在禄劝县城东五里”,即今禄劝县东北石旧一带,《元混一方舆胜览》说:“石旧县,蛮名掌鸠甸”。《元史·地理志》载:“石旧县,有四甸:曰掌鸠、曰法块、曰抹捻、曰曲敞。掌鸠有溪绕其三面,凡数十渡,故名。”掌鸠法块部后为罗婺部兼并,纳入其管辖范围。法块在今茂山旧脉,抹捻指今团街乡乐业村,曲敞在今皎平镇境永善一带。据天启《滇志·地理志》载:“禄劝州,故易笼县,东北曰幸邱山,彝名和期罗尼白。”又说:“禄劝州,故易笼县,东北曰幸邱山,四面陡绝,顶有三峰,可容万家,昔为罗婺寨,有天生城,牢不可破。”《禄劝县志》载:“禄劝旧无城,自宋淳熙年间,段氏使乌蛮阿而治其地,筑洟笼城。禄劝界内之城始此。”又载:“洟笼城有二水合流,绕城而来,彝谓水为洟,城为笼,故名洟笼,转音为易龙。”
自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阿而为罗婺部长,罗婺部土官世系如康熙《武定府志》所载:阿而(阿历)——矣袜——普得——矣根——矣格——郡则(亏则)——安邦(阿巴)——安慈——弄积(三保奴)——商胜——海积——萨周——商智——阿宁——矣本——金甸——阿英(凤英)——凤朝明——凤昭——瞿氏——索林——凤继祖——凤思尧。共传14代23主,包括继夫职或代子职的女士官与同代兄弟袭职的土官。自南宋孝宗淳熙时,因阿而能服其众,被段氏举为罗婺部长,到阿而子矣袜时,罗婺部成为三十七部中最有实力的部落,“雄冠三十七部”。传至矣格时,遇元世祖征云南,“矣格首先归附,授罗婺万户侯”,后又升为“北路土官总管”。至安慈,得“以功授武德将军,赐龙虎符金牌,兼管云南行中书省参政”。此时,罗婺部中心地址由禄劝云龙迁到今禄劝县城附近的南甸。弄积“以功升兼管八百司,加升亚中大夫”,发展到“兼制全滇”,至积海,因年幼其母商胜继之。明洪武十五年正月,明军征云南抵达昆明,商胜即将金牌印信缴于千户徐某,自运米千石,开通道路,至金马山接济大军,乃回本府,招谕人民,十六年贡马二十匹,并亲自入觐,授“中顺大夫,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赐之世袭诰命”。至商智,诏赐其“诰命中顺大夫”。传至阿英(凤英)“奉例赐姓凤,帝宠之甚,晋中宪大夫。赠其母索则,妻索国俱为恭人。”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凤英征贵州普安,“以功进云南布政司右参政”。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征师宗豆温乡,功尤伟,赐尽忠报国金带一具。”凤氏土官中,凤英是彝族中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他“开辟田野,教民稼穑”,“四礼正家,一经教子”,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汉文化在彝区得到传播,出现了“边疆安靖人民安”的局面。凤昭以后,由于“改土归流”,凤氏失去了权利,凤氏土官从明嘉靖七年(1528年)至明末清初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发动了较大规模的七次反抗王朝的夺权斗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凤家城遗址位于屏山镇克梯办事处咪达拉村北侧三台山顶,古城堡为粗条石垒砌,城墙厚1.5米,残留段最高2米,周长360米,内径南北向118米,东西向102米,为坐北朝南并呈台降的四重院。正堂后墙与左右山墙,为精工细条石石灰浆砌,墙厚1米,条石长1米,厚0.2米,宽0.3米;残留山墙最高为19层石灰浆砌条石,高4米;正堂格式为5开间6架9梁无柱的彝族古式居宅建筑。城堡四周分别建置有晒场、粮仓、兵营、监狱、引水设施等,与主建筑一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生活体系。古城堡遗址,残砖碎瓦散落于荒草中,许多条石上刻有精致的浮雕花纹图案,整个城堡结构严密,布局得当,反映了当时彝族的建筑工艺水平。
在山脚通往山顶的盘山通道旁的巨石上,保留着一件未完成的艺术珍品——俗称“石大人”的摩崖造像。摩崖为两尊天王造像,右边为“大圣摩诃迦罗大黑天神”,左边的叫“大圣北方多闻天王”。两个造像互相关联,高浮雕和浅浮雕互相配合运用,构图饱满严谨,疏密有致。气势雄伟的悬岩,雕琢精湛的天王造像,反映了往昔罗婺部的强盛。
錾字岩摩崖石刻,位于屏山镇发明村北侧掌鸠河西岸上,由二方汉文石刻和一方彝文石刻组成。两方汉文石刻“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氏世袭脚色记”和“凤公世系”记载的事实真实可靠。彝文石刻与两汉文石刻并列,宽2米,高82厘米,直书横排,共33行,563字,四周刻葵叶双线边框,这方彝文摩崖,主要记述罗婺部(凤氏)十四代世袭土知府350多年的谱系,它与贵州大方县的千岁衢碑同为最古老的彝文碑记。而《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氏世袭脚色》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英所题,石刻详尽地记述了凤英的曾祖母女土官商胜归顺明王朝直至凤英时130年间凤氏历代土知府受命袭职、赴京朝觐、进贡、受封、受赏等情况及凤英一生的主要政治军事活动,所载时间、地点、人物及具体经过,明确而生动。《凤公世系》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禄劝知州徐进所题,碑文叙述了自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段氏委任阿而为罗婺部长至嘉靖十二年(1533年)间凤氏14代17世土知府主要政治事迹。其中述宋、元两代的字占全文四分之一,述明代的占四分之三,许多重大政治事件的记载颇为详尽。
二、关于项目规划及开发实施
罗婺部落兴盛于唐(南诏国)、宋(大理国)时期,历史发展延绵至元、明、清几个朝代,其历史文化在整个彝族中乃至西南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罗婺部彝族文化的影响力远不止我们今天所了解和所能理解的内容与范围。对罗婺部彝族文化、对凤氏土司文化深入挖掘积极展开研发,对有历史记载及文献记录的凤家城进行恢复重建,是把握时代脉搏,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举措。开展课题研究及项目开发实施,对于实践新时期民族精神,繁荣新时期彝族文化,对于推动禄劝彝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罗婺部彝族文化、凤氏土司历史及文化研究:在原有研究基础上,整合团队、夯实研究力量,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2)抢救和保护彝族传统文化:罗婺故地禄劝、武定地区历来是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得较好的地区,罗婺彝族在彝族大家庭中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但近些年,由于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及基督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地区所具有的民族文化逐渐失去优势,汉化严重,传统节日及传统技艺逐渐消逝,毕摩大多辞世,古老的彝族传统文化开始受到现代文明的挑战,彝族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救人、救书、救学科”,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
(3)彝族文化大舞台——凤家古城
禄劝,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旅游资源独特,位处禄劝东部的轿子雪山,“砥柱千仞,峻岩峥嵘,云蒸霞蔚,上顶白雪,下接普渡,一山四季”。以“奇峰绝壁”、“云海佛光”、“七彩悬瀑”、“惠湖积雪”、“万亩杜鹃”、“高山草甸”和虫L枝盘曲、姿态各异的“枯树林”、冷杉林等山、石、水、雪、雾、树、花组成的独特自然风光,吸引越来越多的四方游客。千百年来,生息繁衍在禄劝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开发和建设禄劝,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物遗迹。这一切,构成了禄劝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凤家古城的恢复重建,它不同于一般古城及旅游小镇的打造和兴建,它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真实性。透过凤家城的断檐残壁,仿佛一座雄奇辉煌的古城仍然屹立于我们眼前。石级、古城墙、四重院落、后墙、山墙、条石块、梁柱、格扇、条石浮雕、古井、石虎、外城内城及护城河,古城老街、城门、古塔,以及城堡周围晒场、粮仓、兵营、监狱、引水工程设施等,都是实实在在的。古城布局,原始风貌,均反映了彝族极高的建筑工艺水平。
凤家城,是罗婺彝族祖祖辈辈创造和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追忆祖先的足迹,抒写罗婺部落的文明和历史,重铸祖先的荣光,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这既是历史的责任,也是现实的要求。罗婺凤家古城,是当今罗婺彝族分布广大地区得以继承和延续的不断源泉,是一个民族得以团结进步的精神支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千百年来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聚合动力,奋力打开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厚大门,系统研究,共同设计策划和打造好罗婺凤家古城。
罗婺凤家古城,应紧紧结合历史原点及现代城市景观要求,将历史文化遗产的范围扩大到环境,包含综合无形和有形、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更广泛的内涵,充分考虑当前已经消失和面临消失危险的人文遗产,体现具体的恢复和发展措施。结合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遗产保护实际情况,实践中充分运用可行性,积极探索城市人文复兴途径。罗婺凤家古城,又是一座彝族特色景观设计,它是彝族精神的体现,彝族景观设计必须以彝族文化为指导,将历史内涵、民俗文化、宗教仪礼、艺术哲学等非物质形态物化成景观。凤家城在恢复“如旧”的基础上,其规划设计构思以展示彝族文化为主线,通过还原彝家古城及传统聚落民居形态,表达出“质朴豪迈”的彝族风情及“天人合一”的建筑观念。古城生活的再现设计需用再现还原的手法,以实体景观为载体将彝族精神转换成物质形态。界面装饰与构建设计需用物化手法将抽象元素转化为具体图形或实体,通过界面装饰以及景观构建来传达彝族精神。景观设计上,充分表达“表形”和“表意”两种途径,通过视角、听觉、嗅觉、触觉以评判景观设计。通过造“景”造“物”以视角方式展示彝族文化,这取决于观众的审美素养;听觉、嗅觉、触觉标准即通过景观氛围的营造、以亲身体验感受彝族精神,是心理标准,这取决于观众的生活阅历、审美经验和文化素养。
凤家古城应是一个完整的、具有可持续性的、城市功能分工合理的古代优秀民族风格建筑群。尽力做到修旧如旧,基本恢复明清小社会风貌,使古城风貌与城市布局、建筑特色、历史文化得到融合、传承与发扬。遵照古城历史与城市布局,按照原貌对古城重点文化遗址进行恢复重建,提升古城风貌的文化档次与精细度,如复建古城墙、条石古街道、四重院落、城门、古塔、兵营、土司府署、迎宾楼、祭祀台、古巷道、古店铺等。古城主要街道安装仿古灯笼式路灯、壁灯、对重要标志性建筑进行夜景灯光衬托;古城景观突出山、石、水、道,以竹、马樱花、松柏、青冈栎及各种花、草植物种植点缀。古城按功能分为文化景观区、商贸景观区、河道景观区、居住景观区,致力打造热闹的古城街道,真实地演绎重现罗婺凤家古城的都市生活,再现昔日宾朋云集的繁荣景象形成走进历史的感觉。
罗婺凤家古城的恢复重建,需要我们方方面面的有识之士、各级各部门充分认识和重视,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创新机制体制,提高宣传策划水平,创新思路和举措,走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市场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开发建设路子,按照“新理念、高起点、大手笔,重传承”的原则,做好规划。按照史料运用和创意相结合,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项目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开发模式,扎扎实实推进项目建设。广泛借鉴成功案例,聘请顶级规划机构和策划大师,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推进,突出高端及特色。按照建设一座古城、一个旅游小镇、一个现代新城的要求,以市场运作方式,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拓宽开发途径。同时积极开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招商,引入一批有实力、有专业、有业绩的品牌企业。立足自身优势,突出本地区民族文化、罗婺部落文化、土司文化、宗教文化以及优美多彩的自然风光,夯实自然资源和现实发展资源,强化旅游文化品牌。集中力量、集成资源、集聚优势,聚集正能量,展示新形象,全方位展示禄劝及罗婺彝族文化的魅力。
(图片来源:互联网 彝族人网编辑)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