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县插甸镇哪吐村发展农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12月5日,云南大部分地区迎来了2019年的第一场冰雪,武定县也有了浓浓的寒意。前一天晚上,哪吐村产业基地管理员已经通知,如果不下雨,请大家继续到基地干活,让芦笋、青花菜、三七、小龙虾产业发挥更大效益,村里、村民同样有更多的实惠。
62岁的杨美兰早早起床,帮两个孙子收拾好书包,就扛起锄头下地了。跟她一起的还有同村的十多位妇女。对于干了几十年农活的她们来说,基地里这些平整、掏沟、松土、采割芦笋、青花菜,管理三七的活既熟练又有信心。
八点开始“上班”,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回家吃饭,下午从一点半再干到五点半,“全勤”八个小时,他们就能挣得80块钱。
五点半回家,刚好能赶上孙子放学,一家人围着火炉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生活也泛着热气。
哪吐村在省委组织部的大力帮扶下,千方百计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出谋献策,重点坚决收入、住房、教育、医疗、饮水问题,让贫困户真真实实享受政府帮扶政策,经过苦口婆心的宣传教育,大多数贫困户把“扶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充分发挥内生动力,为了让更多群众过上好日子,2018年以来,该村整合资源资金支持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四乐片区,实施土地流转350亩,成立元乐芦笋、青花菜种植基地、种植芦笋、青花菜150亩,云南啊尔法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小龙虾100亩,、武定县三七花种养殖基地种植三七100亩,实行公司十基地十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很多村民流转了家里的土地外出务工,实在出不去的到基地务工,除了兼顾家中的事务,一年务工能挣一万多元。
基地负责人介绍:很多村民都要兼顾家中的事,定一个小时10块钱工时费,大家有空就能到地里来干点活挣点钱,这样的“制度”很受欢迎。
笔者看到村党总支书记李跃忠与基地负责人如有兴趣的交谈:“2019年哪吐村种植的150亩芦笋、青花菜获得了150万元收益。100亩小龙虾有120万元的收入,100亩三七虽然市场行情不好,也不会少于80万元,通过组织群众一起认真算账,比起种植水稻和玉米,要高出四五倍,这进一步增添了群众的信心。”
走进哪吐村,不管是务工的农民,还是在家中闲坐的老人,都对村里发展产业赞不绝口。
“我们村里的产业多了,大家就有活做了,就能挣到钱了。”贫困户李翠美朴实的语言和灿烂的笑容印证了她对目前生活的满足。
听说笔者采访,干活的群众你一言我一语夸起了村里的产业。“我们都五六十岁了,大字不识,还能挣到钱,确实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省委组织部”“我们在这里做活计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咯。”……产业基地里不时散发出一阵阵爽朗而欢乐的笑声。
本文原载于《彝族人网》 作者:李绍德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