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
彝族文化遗产是展示彝族文化多样性的载体,是人类文化创造力的彰显,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和宝贵的精神资源。新时代如何运用彝族文化遗产来助推乡村振兴,如何发挥彝族文化遗产传承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一】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元素,是推动国家、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能。作为沟通人与人、文化与社会关系的彝族文化遗产传承人,肩负文化使命,勇担社会责任,成为彝族文化的继承者、守望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在传承彝族文化和推动地方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彝族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的彝族文化传承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展开的。乡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空间,是彝族文化遗产践履的时空场域;人是文化空间的灵魂性要素,彝族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彝族区域性的一切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地域生机和生活意义,并以其鲜活的文化载体和独有的身心感知状态,深刻、形象地诠释了彝族文化的民族性地域特色。
在民间乡土社会或乡村社会,乡民或村民是构成乡村社会的主体性单元或细胞,社会结构和系统中既有乡土精英又有一般民众,社会关系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动态性,而文化性的乡土观念能成为凝心聚气、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精神纽带,亦离不开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人运用具体的地方性文化习俗和本土性礼仪实践来维系和调节文化生态。如家支的头人或族长,著书立说、传播知识文化礼俗的教化师布摩(劝善、论忠孝、通神灵),尤其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参与各类乡村文化活动,繁荣乡村文化,稳定乡土社会,并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协调民族内部社会秩序、安排乡民精神生活内容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参与人与践行人。
彝族先民对大自然特殊的理解、天体观测、季节变化交替,对故土家园的印记、对祖先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形成了独有的自然崇拜和审美情趣,并将这些符号理念记录在书籍或服饰上世袭传承;他们在迁徙路上所遇事物见闻形成了今天各自的部落族群风格——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近百。西南四省区彝族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均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如传统的彝族男性服饰,胸襟的六条粗细不等大小颜色不同的线条,象征着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笃慕的六个后裔,古彝文文献载有“六祖分支(分封)”:六条线紧密围绕首脑,最里的线条间镶嵌的无数公羊头图案,以示对祖先虔诚的崇拜。彝族服饰于2014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经过彝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技艺的传承与现代性创新后,不仅是彝族在民众生活世界中精神性文化艺术的直接表达,而且也将逐渐成为新时代彝族乡村社会重要的文创产品,凸显了文化遗产的经济性价值。
【二】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文化助推乡村振兴方面,彝族文化遗产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彝族文化遗产这一特殊载体,以文化交流、思想互鉴与沟通阐释的方式,在互联互通中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向心力,大力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与繁荣。以彝族的文化生活物品为例,彝族服饰和器皿上具有丰富的图案并具有文化的意象,如彝族对颜色的理解和运用就有青、白、红、黄、黑五种元素并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青、白象征了自然,并具有生生不息之意的自然气息;主色调红黄黑三色,对应着光、火、土,即红色代表着太阳,寓意太阳的光照是人类、物种的生命之源,孕育了生命的存在,为宇宙万物生长提供了存在条件;黄色代表火,它不仅可以给人类驱寒或带来温暖,还可以用来为人们烹饪食物和提供美味;黑色(彝族传统色)象征着土地,意涵着大地土壤直接承载着人类,乃是人类生活的必要基础。彝族以青、白、红、黄、黑五种朴素的颜色来表达对宇宙与人类生活世界的认知,不仅体现了文化生态的系统性特点,即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宇宙生命是一个系统,这表明彝族文化是可以通过文化诠释方式实现与各个民族的沟通融合,即彝族文化的内涵同样可在汉文化元素中找到同源性思想内涵,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挥重要的文化作用;另一方面,在文化振兴乡村的格局与态势下,应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拥有的特别性文化技艺或特殊性文化技能进行保护性开发与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彝族文化遗产精神内涵,重视将彝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
彝族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乡村振兴中为乡村的文化发展繁荣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我们要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产品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特色性和品牌性形成,努力提升乡土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进一步助推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文化繁荣。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作者:王富慧,系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黄诚,贵州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