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焦点.观察

​阿什老轨: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大放光彩

作者:​阿什老轨 发布时间:2023-07-01 原出处:​《巴蜀史志》2021年1期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还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之一。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凉山州)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贯彻执行,更是让凉山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口述者阿什老轨是在凉山彝族地区出生并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成长起来的彝族领导干部,年轻时曾赴攀枝花参加国家“三线”建设,后历任乡镇干部、中共普格县委书记、中共凉山州委副书记等职。2004年1月当选为凉山州人大常委会主任,2008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2013年3月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阿什老轨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受益者,也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实践者和发扬者。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2017年4月,盐源县卫生系统组织医疗人员送医下乡,为大草乡麦架坪村的贫困户和普通群众义务诊疗 (邹森/摄)

一、改革开放前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凉山被称为“荒凉之山”,由于历史、社会、地理、自然等各种因素,长期封闭,与世隔绝。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凉山彝族地区仍停留在反动、黑暗、野蛮、残酷的奴隶社会,藏族地区停留在封建农奴社会。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奴隶、娃子(凉山解放前没有自由、可被奴隶主买卖的贫苦群体)被当成会说话的工具,世代过着铁链缠身、刀耕火种、食不果腹、目不识丁、结绳记事的苦难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挣扎在死亡线上。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35年红军长征进入凉山,走的两条线:一条经會理、德昌到西昌,毛主席并在会理召开了会理会议;另一条由何长工、罗炳辉带队从巧家、会东、宁南进入普格,在西昌礼州与主力部队会师。后来红军过冕宁有了著名的彝海结盟。彝海结盟时“彝”还是个“夷”字,后来毛主席将它改成“彝”,意为让我们这个民族有米吃、有丝穿。彝海结盟就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第一次成功实践。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52年10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辖昭觉、美姑、布拖、普格、喜德、金阳、普雄7县。1956年,党领导彝族人民开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的民主改革运动。之所以称之为“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的”,是因为它彻底摧毁了惨无人道的奴隶制度。自此,世世代代当牛做马的奴隶、娃子斩碎了束缚千年的铁锁链,第一次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真正站起来了;从此,凉山成功实现从黑暗的奴隶社会向光明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走上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这就是凉山政治上的“一步跨千年”。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1999 年的德昌县大象坪村木板房 (宋明/摄)

image.png

2010年6月25日,美姑县洛俄依甘乡举行“板凳”工程发放仪式

二、改革开放后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大放光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支持下,凉山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凉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凉山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我专门写了这方面议案,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出台和完善,为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提供了法律保障。按照这两部法的相关规定,凉山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并修订了《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同时,又制定了配套条例,如《邛海保护条例》《泸沽湖保护条例》《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等,有力促进了凉山各领域发展。如今,少数民族干部不断成长,凉山全州以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干部队伍逐步形成,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走上工作岗位。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政治上的巨大变化,为更好地推动凉山地区经济社会向前发展,1978年,党中央作出决策,撤销西昌地区建制,将西昌地区所属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冕宁、盐源、木里8县并入凉山,盐边、米易2县划入攀枝花市,马边、峨边2县划给乐山地区,凉山州府从昭觉迁到西昌。西凉合并后对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社会起到很大带动作用。我当时任公社党委书记,被安排到西昌党校学习,从成都请的教授给我们上课时讲道:“过去,成都平原有彝族人,西昌也有彝族,后来诸葛亮和孟获交战,彝族人才跑到山上。现在党的政策好,要让凉山摆脱贫困落后、要把彝族请回平原,让经济已经起步的西昌地区带动老凉山摆脱贫困。”这是党中央对凉山发展的第二个重大政策。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个重大政策,就是中央“攀西战略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提出。2008年我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曾提过,2013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设立。这是党中央围绕攀西资源,结合民族地区实际规划融合,实现共同发展的决策。当时我提了提案,国家发改委给我回复:第一步将攀西资源带活,由四川省人民政府负责,成立攀西战略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具体实施。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民主改革到西凉合并,然后到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再到后来党中央将凉山彝族地区纳入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紧接着又推行中西部融合扶贫,党中央对凉山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广东省对口帮扶凉山,最开始是安排珠海市对口帮扶,后来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来凉山考察,感觉扶贫力度小,珠海市力量薄弱,2016年换成佛山市对口帮扶,当年就给凉山州11个贫困县每县1000万元资金搞农户安全住房建设。后来中央又制定“三区三州”政策,每年有针对性地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紧接着又推出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再一次把凉山纳入其中。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所以,从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凉山到现在,凉山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凉山的农业彻底结束了刀耕火种历史,地方工业从无到有,交通、邮电通信迅速发展,财政收入成倍增长。统计数据显示,凉山地区生产总值1978年为6.47亿元,到2017年己达到1400多亿元。凉山的工业已形成黑色、有色、卷烟、丝绸、制糖、建材、食品、皮革、造纸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形成十大优势产业,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这就是政治翻身以后的经济变化。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要特别说一下改革开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关心下,凉山民族教育的逐步发展。从我自身来说,我的亲身体会是民主改革后,共产党和政府从汉区(沿海发达地区)派来汉族阿拉教师(阿拉为上海方言,意为我、我们)、汉族阿拉医生,几乎覆盖每一个村,在农户家里手把手教彝人写汉字,为他们治疗疾病,教育他们要讲卫生。当时我们称他们“上海阿拉医生”“上海阿拉教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这些被任用的民族干部,基本上都是他们教出来的。三中全会后,中央加大民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度。2010年,中共四川省委推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后来又推行“9+3”免费教育计划。随着这两个计划的持续推行,现全州各县己实现一村一幼,学前教育和初中、高中教育基本普及。彝族学子遍布全国高校,有的还走出国门。我记得2014年我们去欧美国家参观,就发现海外有很多彝族学子。如今城里的彝族小孩都说普通话,我的普通话水平还很低(笑)。四川省根据民族地区实际制定的“9+3”免费教育计划,2009年先在藏区施行,2014年正式在大小凉山彝区实施,这是四川省在十二五时期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来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都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凉山州已累计培训12万人次,对11个贫困县农村教师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的生活补贴,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7602套,农村教师队伍趋于稳定。大力实施彝区、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后,州内18所中职学校在校学生己达到29554人,招录8460名彝区、藏区“9+3”学生到内地优质中职学校就读。强化控辍保学督导工作,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六长”责任制,免检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762300人,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54%和93.17%。凉山州人民政府制定《关于推进凉山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加大基础投入,除中央支持外,州委州政府也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凉山州实施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民族地区教育取得巨大发展。图为2013 年昭觉县民族中学远程电视教育场景(凉山州史志办公室供图)

在医疗上,黨中央极大地解决了民族地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世纪80年代,民族地区很多人都患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延续下来的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对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改革加大投入,不断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现在农村居民全部加入新农合,看病能报销很大一部分费用,去异地看病也可以在本地报销。过去病了只能到县上州上,现在村上都有卫生院,在保障各族人民健康的同时,也进一步保障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党的民族政策还促进了凉山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出台了许多保护民族文化的民族政策。有些古老的文化申请了“非遗”,比如毕摩(彝族中有知识的长者,是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文化。当时我到云南丽江参观,有一个“毕摩园”对我触动很大,其创始人之前在美姑当过副县长。回来之后我就写了一个建议给州委,说明毕摩文化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彝族人的信仰,是有关道德的文化。当时州委书记吴靖平看了我的建议并予以采纳,还亲自到美姑县考察。之后州委就确定在美姑建一个“毕摩文化研究院”,很好地保存了彝族文化。这也是中央政策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保护。当然“苏尼(彝族的巫师)”是迷信,我不相信,毕摩就不一样了,他们对彝族语言文字的保存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作用。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化上,还有彝族的“火把节”,现在已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以前是小打小闹,以村为单位,火把节第二天就斗牛、选美等。现在凉山的“火把节”已经叫“国际火把节”了,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来到凉山,对宣传凉山起到了积极作用。“邛海国际马拉松赛”“杜鹃花海”都是火把节效应吸引来的。这就是彝族火把节文化的魅力。文化是魂,旅游是铁,魂铁结合相得益彰。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央和省委的民族政策使凉山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效。由于历史、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几百万凉山农民生活水平处于温饱线以下,当时扶贫政策刚刚出台,我还在普格担任县委书记。那时全州有11个贫困县,普格也是其中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县给予资金、政策、项目、人才等支持。前面我已说到,近年来中央、省委对民族地区的各项政策凉山均被纳入,中央、省委的领导也不断来关怀凉山、支持凉山,凉山扶贫工作成效很大。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扶贫不只是物质上的扶贫,也是精神上的扶贫,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现在国家又执行驻村第一书记制度。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确实好,各部门机关不断派人去驻村,现在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和经济建设也是一步跨千年,到2020年底肯定要脱贫。2020年后又如何巩固,这个我在北京也专门提过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所以到2020年脱贫后还要继续加强这项工作。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比,就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比,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我在公社当党委书记的时候,很多人吃返销粮、吃救济款,所以我去县上开会时说:“我们要把吃返销粮、吃救济款的帽子摘掉,要走上生产自救的道路。”如今在全国、全省各项政策的关心支持下,全州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胜利。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2016年12月,昭觉县谷莫村组织贫困群众签订脱贫承诺书。图为贫困群众积极踊跃在承诺书上按下自己的手印 (中共昭觉县委组织部供图)

三、牢记总书记嘱托,凉山各族人民继续感恩奋进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十九大后民族地区调研的第一站安排在凉山。他沿着坡急沟深的盘山公路,踏上这片他深深牵挂着的土地,亲切看望慰问彝区干部群众,视察指导工作,为彝区带来新春佳节的问候和祝福,更是带来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豪迈宣言,为民族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增添了巨大的信心、无穷的力量。党的民族政策带给凉山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凉山考察,使凉山受到举国关注、全社会关心,为凉山更进一步争取党的民族政策的特殊支持,汇聚更多资源、更大力量、更强保障,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决胜脱贫攻坚、推进转型跨越,实现由62年前社会制度的一步跨千年迈向现代意义上的一步跨千年,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凉山各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誓言要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负重自强,满腔热情地干、马不停蹄地干,用实际行动、以实际成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民族政策书写在转型跨越、脱贫奔康的凉山大地上。对此,我们的干部群众信心满满。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是土生土长的凉山人,生于1950年。凉山刚刚解放时,共产党派了汉族知识分子到彝区帮助我们建设,我是受益者,但我还是没读完初中,因为遇到“文化大革命”。后来党的九大提出“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到农村大量招干,每个村十几二十个的去,也不看文化,只要苗子好就输送,就这样我参加了工作。我在担任县委副书记以前,都是靠自学,不懂的就请教汉族老师、汉族干部。我考取了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大专班,后来取得大学本科文凭,也是靠自学。我从一个放牛的农村娃,在党培养下,学会怎样做人、怎样为人民服务,到后来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已经是了不得了。我同龄的人大都在农村,有的甚至已不在人世,我已心满意足,没有什么遗憾。我就是党的民族政策最大的受益者,后来是实践者和发扬者。现在我68岁了,我仍然坚定地认为,自己能写点东西、写讲稿,都是归功于共产党培养教育的结果。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为人民服务,今后仍然要深入学习,要扎扎实实、更加深入地学好十九大精神,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做到入脑入心。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后,我想对彝族同胞提一点期望。现在党中央的民族政策那么好,我们一定要感党恩、跟党走,永远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指引下搞好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我们彝区人的贡献!0FT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作者:本文由​阿什老轨口述,采访整理:凉山州史志办公室罗艳、陈迎东。
原载:《巴蜀史志》2021年1期;文稿来源:四川党史文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