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焦点.观察

修路建桥十八载琐忆——访南华县原县长、离休干部赵凯同志(之二)

作者:​普金华 发布时间:2024-07-2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前言:赵凯同志自1949年12月参加接管镇南(今南华)县政府至1993年3月办理离休,在南华县风风雨雨渡过了43个春秋。而在这43年中,又因历史和时代的原因,与公路交通运输结下了18年的不解之缘。这18年正是他青春年华之时,然而却历尽坎坷,且又与奉献兼程,他说:“这18年在我的一生中是最有实际意义的。这18年体现了我坚强的信念,我的个性和人生价值”。赵凯同志对南华的公路桥梁建设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nhxz01.jpg

1975年,赵凯测设兔街公路时在测量队住地大古木村辛勤工作

赵凯(原名:赵宗杰):男,汉族,1931年8月生,云南省牟定县人。1949年3月在牟定中学加入“民青”组织,7月参加牟定武装暴动后,参加滇西人民自卫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八支队的前身),历任政工队员,洒披武后备中队指导员;云南和平解放后参加接管镇南县(今南华县)政府,并在南华工作43年至离休。历任玉泉分区政府指导员,团县工委副书记,州、县委土改工作队队员。195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4月后,任中共镇南县第四区工委书记、县委委员、县委秘书、县长、县委副书记。1957年11月后被错处,随之参加县内水利建设和公路建设,其间18年从事县乡公路修建和养护。为南华县乡公路的发展打下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1979年4月后历任南华县委常委、县革委副主任、县委副书记、县长(1955年第一次出任南华县县长、1981年再次出任南华县县长)、县政协第一、二届主席。从1982年起,主持《南华县志》编修工作12年,为《南华县志》编撰和出版做出重要贡献。历任中共云南省第一、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楚雄州第五、六届人民代表;楚雄州政协第三、四届委员。1993年3月离休,享受副厅级单项待遇。
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02.jpg

作者普金华采访赵凯(者美春摄)

我说:“尊敬的赵老,在之前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的“七一”建党节前夕,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专门采访了您,并形成了《忆礼舍江大桥三次修建——访南华县原县长、离休干部赵凯同志(之一)》一文,《彝族人网》已于7月1日发布。今天,我仍然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再次采访您,您在南华工作的43年中,特别是修路建桥的18年中,您翻山越岭,走遍了南华的山山水水,可以说您是南华的活地图。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03.jpg

作者普金华在赵凯居所查阅资料(者美春摄)

我小的时候在家乡的山上放牛时,我就亲眼见过您测设南马公路的身影。今天南华的路桥已四通八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吃水不忘挖井人”,路桥建设前面有榜样有基础。您对南华的公路桥梁建设是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我现在要采访的就是您修路建桥18年的亲身经历。敬请您老给予介绍和提供这方面的资料。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04.jpg

作者普金华在赵凯居所查看图片资料

其实,赵老对这些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重要事件,都有自己撰写的历史资料。他又找出一份《修路建桥十八载琐忆》的资料给我,我非常高兴,资料是赵老2005年12月10日完稿的。记述内容如下:岁月如歌,人生几何,转眼间74个春秋过去,我已是年逾古稀的人了。回顾74年,在我出生的老家牟定仅生活了18年,自1949年12月参加接管镇南(今南华)县政府至1993年3月办理离休,在南华县风风雨雨渡过了43个春秋。而在这43年中,又因历史和时代的原因,与公路交通运输结下了18年的不解之缘。这18年正是我青春年华之时,然而却历尽坎坷,且又与奉献兼程,它在我一生中是最有实际意义的,它体现了我坚强的信念,体现了我的个性和人生价值。至今仍深感欣慰,难以忘怀,故忆之。虽然在1992年10月出版的《南华县交通志》附录第323页收录了我撰写的题为《南华公路建设40年回顾》的文稿中已作了全面的记述,现回首往事时以亲身经历再作如下补记。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05.jpg

1985年2月2日,赵凯在南景公路通车典礼大会上主持会议

一、而今迈步从头越

南华的公路交通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的:南华古有“九府通衢”之称,在抗日战争时期,滇缅公路(今昆瑞公路)过境61公里,西祥公路(西昌至祥云,今名南永公路)过境24公里,为南华交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从南华县2310平方公里的疆域来看,东北促狭,西南辽远,而过境的两段国道和省道,虽然穿过县城,但仅仅是从南华县境的东北部擦边而过,约百分之九十的地区、特别是西南部地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仍然沿用古代驿道,运输全靠人背马驮。以现在的行政区划,那时还有雨露、徐营、五街、一街、罗武庄、红土坡、五顶山、马街、兔街等地区还没有通公路,特别是礼舍江两岸如天堑相隔,江迤江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处于封闭状态。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06.jpg

左起:何兆芹、李凤朝、阿明仙、赵凯、罗章贤(赵凯是第一、二届南华县政协主席,在政协主席岗位时,仍参加路桥建设的重大决策和具体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根据上级的指示,县委和人民政府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在巩固人民政权的基础上,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新的经济社会秩序。到50年代中期,县内的公路交通建设才提到议事日程。首先是于1955年春,在礼舍江上游鼠街河与一街河交汇处下游500米处建了全长52米、高7米、宽4米的六孔石墩木面驿道桥,改变了千百年来泅渡过江的历史。1955年冬,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1955年11月29日国务院下达的《关于改进民工建勤养护公路和修建地方道路的指示》,据此县委政府决定发动组织群众开始修建进山区的公路。那时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威信很高,布置安排什么都一呼百应,闻风而动。公路的路线选择沿人马驿道的走向,从沙桥马路边、昆畹公路为起点过毛板桥水库稍,到外山场——迤山场——华坡——玉碗水——大歇厂——石关山——鹅赶厂,大沙栗果树——烂泥阱至五街。再是从五街芹菜塘后山顺梁子到野猪塘丫口,再顺人马驿道到马厂坡头才转弯下坡到大蛇腰,再下到王堪庄上村,过大阱到马厂再下到河底搭桥过一街河至一街。挖得像样一点的是二区沙桥和五区的五街地段,所以叫二五公路。后经过56年改了从野猪塘丫口经三担八斗地到大蛇腰路段和58年改了从毛板桥经高家村直插迤山场路段。基本上可以通行马车,但路况很差,故叫简易公路。里程由毛板桥到大蛇腰43公路(当时我在重庆西南党校学习,我爱人闫淑芬在信中告知“等你回来时可以坐车到山区了”。1956年7月我回到南华仍以骑马代步到山区时,县建设科的何永林同志正在施工改由野猪塘丫口经三担八斗地至大蛇腰这段路段,和看到上述最初选修的公路走向情况)。南华合并楚雄大县后,1959年冬又修建了由南华县城至楚雄三街的“南三公路”,但60年代中没有直通三街,只能通车到南华县的边界大田丫口,即“南大公路”,全长48公里。而广大山区的交通运输仍靠人背马驮。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07.jpg

1976年3月28日,南马公路测量队在兔街大古木落水箐合影(前排左5为赵凯)

二、有缘公路十八年

自与公路交通结下不解之缘后,我就暗下决心,要面对现实,扎扎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在哪里跌倒,一定要在哪里爬起来。1961年3月,南华县与楚雄大县分开设置,5月6日,在静波中我迈着沉重的步伐又回到南华,先在商业上当营业员,在北门外百货门市部东头街燃料门市部卖过百货及木柴。6月8日到县工业交通局报到,就一直工作到1979年3月14日(拔乱反正后,楚雄州党委决定改正时间)整整十八个春秋。那时南华与楚雄刚分县,百业待兴,又处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贯彻时期,而县上的工交企业又是国有和集体混合在一起,面临“关、停、并、转”的繁重任务。同年9月,属手工业集体所有制的部份划出成立县手工业联合社后,属全民所有的国有工交企业就只有拖拉机站、县民运站和新成立的“二五公路养护段”,局机关从原北门外纪家村迁至政府大院办公楼内办公,名称改为县人民委员会下的工交科。科长张光亮、副科长赵联富、会计董华,工作人员仅我一人。就这样,我对公路的管养修建,桥涵设计施工等工作由看着做、学着做、到自己主持做的历程开始了。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08.jpg

1976年3月赵凯在大古木野外工作时与工作同事合影(右起;赵凯、徐天山、幸古友、江永华、吕忠兴)

自第一段县乡公路“二五公路”修通大蛇腰,经1962年在简易公路的基础上大修改造通行汽车后,如何继续向前延伸,将公路修至一街、马街、兔街等,边远地区这是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时常在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受县工交科的指派,配合木材部门先后到山区一街龙潭山罗武庄、马街大中山、兔街半坡麻栗林作森林木材储量与采伐调查的同时,提出了公路走向的几种方案。最后,经逐段踏勘,否了由昆瑞公路从海坝庄经弥渡的水田或再到南普公路从景东的大龙街到大马街的方案(那时南华的粮食和供销社,在水田和大龙街均设有转运站),确定了要自成体系,既促进经济发展又方便本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方案,下决心从大蛇腰为延伸的起点,选择了想方设法登上龙潭山,跨越礼舍江再上牛丛坡,抵达五顶山和马街、兔街的走向,在战略上逐段分期施工修建,最后全线贯通,尽量少占良田好地,多照顾公社、大队、供销社、粮点、大村落的连接。这一方案得到了县委政府的认可肯定。实践证明,这一路线的走向方案是正确的,它形成了连接贯穿全县的西南山区九个乡镇的主干线,为今天南景(南华至景东)公路的连接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是造福万代、惠泽四方。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09.jpg

1976年测设一街公路时,赵凯与张光学师傅在大蛇腰合影

三、打铁要靠本身硬

拜能者为师傅,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与群众共甘苦。50年代我所从事的工作均是行政事务方面的,对专业技术性方面虽有接触,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做好工作只有从学入手。1966年秋,我负责整个城区街道修建工程分三期圆满完成后接手县乡公路的测设和施工工作,至1979年,前后分六期主持了由大蛇腰至马街,不知达丫口至兔街,大蛇腰至一街县乡公路共181公里,支线或连接粮点、供销社、厂矿、大队等专用线共20余公里及新建和改建工程的测设任务。开始,一切都是白手起家,所需的测设工具用具,仅有一台水平仪(还是专程送到昆明去修理校正过的)几支代角度的手水平,一副三角板,一支三棱尺,一支计算尺,一支五米塔尺,一块大画板。其它如花杆、计算米厘纸、生活用具等等都是本着节约开支,因陋就简必不可少的才购置,能凑合就凑合。如水平记录本就用练习薄来代替,两米花杆请木器社现做,自己动手刷红白漆,各种数据计算全部是用算盘来完成。专业公路工程的技术人员当时县上就根本没有,经提名由县人委办公室出面向农水局抽调水利技术员尚文荣为师傅。工交上除我以外还从“二五公路”抽调有文化的车明、刘昇,从县木材站抽调李德芳、江永华、薛荣峰,再从一街区的王湛庄、咱租两个公社抽调小工10余人。总计17人的测设队伍就仓促上阵了。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10.jpg

赵凯在野外测设现场选线插旗

这一期测设工作自1966年7月中旬开始至1967年1月结束,几经反复,先后测设了三段路程总计里程65.8公里。我虽然是负责人,但对公路的测设是外行,有气使不上,只能全面张罗,打杂,在砍障碍、砍椿、背桩、打花杆、拉皮尺、记录、报数字、打算盘、计算等工序中,哪样忙不过来就干哪样。主管技术的虽是水利上的能手,尚文荣同志能吃苦,善待人。但毕竟专“攻”有别。公路的测设是按照老的六级路标准进行,外业只分水平、横断两个组,内业合起来做。在选定路线走向的大范围内,以水平为准追着纵坡比例要求,拉着皮尺,边量距离边定水平中线桩,设计线仅只定了挖填尺寸,因此对平曲线半径的设置、线型、地形的利用就难以达到等级公路的标准。但当时也是无奈而为之,也可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了。但从这时起,我对测设这项工作开始悟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11.jpg

工程测量队在工地上合影(2排左1为赵凯)

1970年7月,率队组织测设马家村至礼舍江大桥这一路段时,因有前一期的各项实践经验,首先在技术力量的组成上得到了充实,其次是测设工具包括生活用具均做了必要的添置。由于领导的重视,所需的人员以工交、二五公路和县木材站为主,原来参加过测设工作的除特殊情况外都点名抽调参加,特向南华公路段聘请张光学和朱赞武两位专业的公路工程技术人员来指导。农水上抽调许钊来测水平,还外聘了高仲钧,后期还有朱兆东专门主管内业计算。他们的工作都相当出色。张光学师傅科班出身,有扎实的公路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在滇南一带参加过几条主干公路的测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事业心责任心强,平易近人,不摆架子,还乐意辅导大家学习一些公路的专业知识。我就利用一切机会请他有针对性的上技术课,讲各作业组的具体操作要领,发现问题就及时现场指导解决。在他的指导下,测设队的分工较细,分外业和内业两个大组,外业组下再分大旗选线(由张光学师傅和我为主)、中线(叶力、幸古友)、水平(先后有许钊、李德芳、吕忠兴抄过水平)、横断(刘升、江永华)四个小组,各司其职,内业组(以高仲钧为主)除汇总完成各外业组当天的测设记录资料外,按设计线每棵水平中桩的挖填尺寸,计算出土石方工程量,分公里制作挖填表,还有专人管理好后勤生活。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12.jpg

赵凯在测设工地上工作

我除负责全面工作外,还具体的参加选线大旗组工作。对各项工序、代号、工程术语等都虚心学习,不懂就问,除用心记外,还记在专备的笔记本子上作复习备用。对每一项工种我都认真细心观察思索。由于分组分工严密,人员搭配合理各组工作开展井井有条。大家干劲十足,整个工作进展顺利,虽然仍是按六级路标准测设,但路的质量标准比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为了使线路选定在合理的位置上,对路线所经地段的全局与局部地形、地貌采取多跑、多看、多比较的“三多”方针。有时为了路线的顺直,又要照顾到挖填节约合理,平曲线半径达到规范要求,在选定一个转角旗位时来回几十米甚至上百米距离之间,前后左右比较几次才最后定夺下来转角的旗杆位,如遇到一些地形复杂地段,来回几公里做踏勘比较也是常有的事。当然,要多跑、多看、多比较,就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有这“三多”和没有这“三多”,路的质量标准大不一样,但为了南华的交通事业,再苦再累都乐意。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13.jpg

1977年6月30日,楚雄总站派客车以赵凯为向导,第一次将客车开到马街公社驻地

通过这一期测设工作的实践,全体工作人员对公路的专业知识都逐渐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对各种工种工序的要领,由陌生到熟悉,由外行到基本能掌握操作,顶得上。张光学师傅也有意放手让我学着干,至最后能独立胜任。自1972年以后,从礼舍江桥至马街路段的施工、复测、补桩和所有新测设的路段,就是我亲自承担选线插旗,拖设计线,主持全盘的测设及施工任务。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还值得提及一点的是我们这支队伍,人员来自不同单位,专业不一样,文化参差不齐,理想不同,爱好各异,但都乐意走到一起来。有的竟在十多年的时间内,如吕忠兴、幸古友等每次测设施工都有他们的身影。曾参加过测设施工工作的只要有新的工程开工抽调着就来了,没有参加过的只要有新的工程知道被抽调着也乐意来。为什么能逐步培养锻炼形成这样一支有实力能战斗的团结集体呢?共同的一点是大家有一颗为南华县乡公路建设作奉献的真诚之心,有一股向心力和凝聚力,此外,还与我和大家和谐相处有直接关系。有人说“我会待人”。我认为“自立”“自律”和“自信”很重要,自律大家才信任你,自立大家才服你,自信就会勇往直前。要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先做到,不仅是会说更重要的是要会做。要发扬民主,遇事多商量。要关心大家的生活,尊重别人的劳动,选好管理后勤生活负责人。记得先后有二五公路段的周文清、代增祚、李育明,林业局的王正旺等同志管过后勤工作,他们办的很好,保障了工作的顺利进行。还有值得永记的是始终支撑鼓励我站起来、从头越的内在信念和力量,除我自身的毅力外,庆幸的是有一个完整温馨的家和一位可信、可爱的贤妻良母、得力内助闫淑芬。在18年的修路生涯中,我对家的亏欠太多,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工作,她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战胜一切险阻,默默无闻,在那样白天按时上班,晚上政治学习到十点的时代里,她任劳任怨承担了全部繁重的家务劳动,靠两人合计80元的月工资,照料三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为后来孩子的成长和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为了不让我为难受气让人白眼的事,她都是主动去做维护我、支持我的工作,让我无后顾之忧,我则执着地全身心的投入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之中。尽管工作十分劳累和遇到不少的烦心事,但只要一想到有个家就浑身是劲,一回到家看到她和可爱的孩子就从内心感到莫大的慰藉和鼓舞。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14.jpg

1978年修建兔街公路时,修路民工在落水洞丫口工程地段紧张施工

公路测设工作和生活是很艰苦的,每天早晚各一餐,工作时间在八小时以上,晚上还要在汽灯或煤油灯下整理和计算当天各外业组记录的资料。特别是大旗组,中线桩地面高程计算出来点在计算纸上后,还要精心负责拖完设计线,经常要工作到深夜,否则就影响第二天横断组和内业组的工作。加之测设队多次搬家,有时因离村庄较远,为了减少来回走路的时间,就在山上露宿过夜。那种风萧萧兮树枝摇、地湿湿兮被子潮的滋味至今记忆犹新。每次搬家,我和队员们一样背着行李和测量工具、生活炊具,翻山越岭,从不叫苦,还有说有笑,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十分亲切和自豪的。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团结共建,全县一盘棋。在南华县公路建设史上,使人难以忘怀的是南华人民群众,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集体的力量、群众路线的方针,为改变落后的交通状况,以满腔的热情和冲天的干劲投入了巨大的劳动。南华县历任各级领导都在治水、修路两项基础性建设上,通力协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团结共建。1955年在坝区修建毛板桥水库时,不仅是受益地区出工出力,而且非受益地区山区的人民群众都自带行李伙食工具出工参建。靠“人海战术”,以人挑人背在短短的时间内将储量1800万立方米(当初的容量)的毛板桥水库修成,取得了团结治水的经验。为团结修路提供了借鉴。因此1966年山区公路延伸续修时,坝区的群众仍然投入了巨大的劳动。县境全长180公里的南景公路(当时称二五公路后改称为南马公路)和全长41公里的大罗公路(大蛇腰至罗武庄),前后分11次组织上工,其中有8次是动员全县民工上阵,只有3次是由本公社自行修建,(1971年大蛇腰至一街,由一街区完成。1976年不知达垭口至马街,由马街区完成。1979年大古木至兔街,由兔街完成。)发动面最大的一次是1980年冬修建一街至罗武庄段29.5公里。当时正值农村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初期,我们还担心对劳动力组织会有影响,但由于有几十年来团结共建的群众基础和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出乎预料,任务下达后全县13个乡镇,147个大队,1481个生产队,按分配的出工人数和规定的时间到达指定地段报到。原计划上阵8000人,实际上阵达万余人,最多时达14766人。因任务明确一次分配下达,为了早日完成所分配的路段工程任务,乡镇、公社、大队领导亲自上阵,施工后勤有保障,劳力精干,整个工程进展顺利,质量也好,于1981年1月26日在罗武庄举行竣工通车典礼。至此,全县13个公社,社社通公路,在全州列为第6位,全省列为72位。还有每一期完工的终点,供销部门就跟上设立过临时转运站,如马家村、红土坡,草介丫口、大古木等,随之原设在弥渡水田、景东大龙街的转运站就消失了。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15.jpg

1983年,赵凯下乡到一街时在门口的一街河的桥上留影

在施工管理工作中,开初我任收方员、安全员、技术负责人,自1974年修建礼舍江大桥时安排任工程指挥部副指挥,主管工程技术后,以后的每一项公路工程中,我就成了必不可少之一,并在群众中有一个“赵师傅”的称呼。那么,千军万马上阵地,大兵团式的作战修路,又是如何组织管理指挥呢?通过总结1966年大蛇腰至马街村23.93公里和1970年修建马家村至礼舍江桥41.4公里两段施工实践的经验,从1971年12月修一街公路起,改变了当年边测边施工的被动局面,而是提前一年和半年将计划修建的路段测设好(待正式开工时再按原测设记录表进行补桩复测),在每段工程施工前都要先做周密的施工计划方案,如1971年初公路通到礼舍江桥后,就组织原班测设人马,开始从礼舍江桥至大马街的公路,其中还包括到羊巴巴地粮点和到五顶山街供销社的两段支线。完工回到大蛇腰后又接着测设了由王堪庄大蛇腰至一街和到咀祖煤矿支线路段。并计算出各种工程项目、工程量和所需的劳力、资金,粮食补贴指标等,然后报经县委、政府批准。再将任务分配下达到安排出民工的公社。施工前首先组建工程指挥部,抽调相关的管理人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粮食、供销社物资部门也相应配合,到工地和就近设供应点为上阵民工服务。工程指挥部,按各公社上阵的劳力与本期应完成的总工程量平衡后,得出上阵劳力每人应完成的工程量任务之和,再与路段对应测设桩号按顺序划定地段到公社、大队、小队,并要求按设计标准及中桩所标明的挖填尺寸进行开挖。各公社上阵的民工出发前就组建好,一般由公社指定负责人,以大队或生产队组织伙食单位。在工地上由指挥部的施工技术人员和公社、大队的负责人共同管理工程质量和施工的安全、技术指导。各路段工程技术经严格验收后发给验收证明再凭此证明,领取钱粮补贴。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16.jpg

1986年2月2日,南景(南华至景东)公路通车典礼

那时国家投资有限,各项工程多采取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办法,如由马家村至礼舍江段,里程41.4公里,共上阵民工3400人(后增加到五千余人),48天完成了土路41公里,共投入工日15.96万个,完成土石方63.86万立方米,而投资仅25.8万元(省州给了11.1万元,林业局投资了14.7万元)。每公里造价5804元,每个土石混合方平均0.037元。在施工中,除供应石方地段炸药、炮杆、大锤外,其他工具和生活用具全部由民工自理,民工按所完成的土石方数发给菜金补贴,按出勤的天数发给粮食补贴,大队领队和管理人员(工地医生、施工员、物资供应员)按出勤发给粮食补贴。如修一街公路时,指挥部规定:每个出勤劳动日补贴粮食指标半市斤,每方土石方补贴菜金币0.04元,大队连级干部(当时民工组织按部队方式)非脱产人员每人每天补贴粮食指标半市斤,币0.20元,脱产干部只补贴粮食指标半市斤,不补贴钱。在那种艰苦的劳动环境中,这点补贴是很微薄的,但很多生产队都通情达理,理解国家的困难,关心在外劳动社员的艰辛,派出后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给工地民工送去粮食和蔬菜,工程结束,生产队还按每个民工出门到进门的时间或按完成土石方数记给同等劳动力的工分,参加年终分红。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次修路工程多安排在秋后冬春农闲时间进行。冬春之交,各路段所经崇山峻岭,气候严寒,民工当时的生活还未达到温饱水平,所带衣被单薄,寒风侵肌,严霜冻脚,露宿野外,一住数月,有的地段连吃水和工程用水都困难,其艰辛可想而知。每当我回忆起这段艰苦的岁月,回想起那些和我共同战斗过的可敬可爱的同事和农民兄弟们,我的心情就激动不已。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文革”十年中,南华县的领导和广大农民及乡村干部对团结修路的热情没有停滞,相反的在“促生产”的前提下,“十年”中还积极争取到上级资金,完成了南景公路这条主干线新修工程4段126.9公里(占总里程的72.6%),完成18条岔线的测设和修建,完成山区各公社县乡公路163公里测设,完成礼舍江大桥(原是驿道桥)改建工程任务(为4梁钢混桥,桥面宽7米,长52米)。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17.jpg

1986年2月4日,参加查看大中山林场至锈水塘区乡公路时在锈水塘乡政府与各乡负责施工的干部合影(前排左起第5人为时任县政协主席赵凯、右起第3人为时任县委书记苏明)

还有在测设选线时始终注意将主干线尽量与乡村道路、粮点、供销社、矿点连接。如南景公路线连接着两条县乡公路(全长59公里)18条乡村公路(全长222.8公里)和哀牢山公路,并连接着沙桥、五街、红土坡、五顶山、兔街等乡(镇)政府所在地。同时在测设主干线时还注意了将岔线一并纳入测设,以便统一规划施工。如一街咱租煤矿专线,五顶山粮点供销社专线等。在修建的同时为管理养护做准备,做到边建边养护,自1961年县内建立“二五公路”养护机构后,以后的县乡公路每新修一段就建立专业养护道班,如马家村至江桥段在施工中安排下达修建任务时就同时安排建盖4幢道班房的任务。挖路的民工下工,养护道班的工人就上阵。90年代初,南华县公路养护段辖24个道班,一个机运组,专业职工达137人,保障县内主干公路的畅通,支援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在管养经验的积累和好路率上,在全州名列前茅。随后在体制和管养办法上有了新的发展变化。但南华有关领导及部门重视对县乡公路修建管养的传统仍传承发扬着。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要说明一点,为何南华县的县乡主干公路要经过楚雄的地界后河马家村又再回转到南华地界依黑么呢?按照南华县地域地形和行政区划原已确定的公路走向是从大蛇腰为延伸起点,经一街地区翻龙潭山、红土坡、过礼舍江桥上牛从坡再到马街、兔街,为此1965年春,我负责整修街道工程脱不了手,就由李茂林(五顶山草介人,从四清工作队回来后安排到工交科来的极左人物,后在“文革”中在家自尽身亡)带队,聘请朱兆东师傅主持测出了11公里由大蛇腰到大团地,因资金不落实没有动工。1966年7月初,楚雄州工办下达修路资金10万元后,县人委工交科决定由我负责,立即组织人员上阵测设。仍由大蛇腰为起点经黑龙滩过一街河、经咱租、上长头至大风丫口止,历时41天,已测设好里程22.21公里,正告一段落,筹备动工开挖之际,恰逢行政区划变动。按1966年4月30日,中共楚雄州委、州人委(66)34号文,向省委、省政府请示报告(此报告原件存州档案馆,内容涉及到楚雄、南华两县山区与坝区大部份地区变更建制,拟在三街设置山区县和其他几个县内区划变更)的批复。将楚雄县(今楚雄市)的三街、大麦地两区、二十二个公社(中公社)划归南华县管辖。当批复下达到南华后,南华县委根据新的情况认为,新修的公路应照顾到新划过来这一带地区,故决定更改原定的走向方案。我立即组织原班人马,要重新选定路线测设,为赶时间未有经过选线程序,就从五街烂泥箐食品小组后起坡,经华双向分水岭方向,边选边测,拟这样里程短。但花了半月的时间,已测设到小六地时,才发现前边公路线所要经过地段,全是三街河头的山体滑坡大片破损的山坡地形,没有公路修建的条件。有很大的盲目性,再一考虑,丢掉了一街这一大片地区,十分不划算,经会报请示后又搬师回到大蛇腰。仍选定以大蛇腰为起点,至核桃树打回头弯过石沟箐河,经双波郎阿扫把过分水嶺、他五地丫口、马家村再经南华县境依黑么到红土坡的走向。由于路线走向反反复复耽误了时间,加之又缺乏公路测设的专业经验,形成了前面在测设,后面就上工开挖的被动局面,这也为后来积累了宝贵的借鉴。1966年11月上工开挖时,三街、大麦地两个区已按下达的任务组织民工上阵参加修建。正干得热火朝天之际,在“文革”风暴下,划归南华管辖的地区又造反仍归回楚雄。所有参加修路的民工除九街、马家村留下少数的外,其余全部自动撤走,丢下未完工程。由指挥部安排南华的民工继续完成,至1967年4月修通到马家村后山下工,而测设已到达依黑么。既然已成事实,1970年南华县乡公路续修时仍从马家村23+930公里处接着进行,这就是南华县乡公路过楚雄境内的由来。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18.jpg

1993年,大田公路通车典礼现场

50年代初,我在马街区任区委书记时,亲眼看到山区农民兄弟每年运送公余粮,背着沉重的粮袋翻山越岭(为了便于山区死角粮外调曾实行过跨境越界交粮,即如江迤新村一带的交粮农民要将应交的公余粮背送到江外簪花粮点,牛丛一带的送交到小马街中沟粮点),年复一年。而从县城将商品、物资运进山区仍是人挑马驮。那时我曾想过,有朝一日,这山区能通公路该多好!60年代我与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后,就立下志向,一定要把马街的公路修通。1977年元旦,在马街终于举行了通车典礼,县革委会主任王庭金同志在典礼上致词。同年7月29日,为进一步发挥已通公社路段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货运的基础上开展客运。在省计委交通组张维金同志和州计委王绍行同志的积极协调下,由南华运输站派客车,县计委杨育科、县交通局郭正贵参加,我为向导,并负责沿途介绍路况,如:所经过的行政区域,地段村庄名称,道班房、桥涵、回头弯和坡比设置等等。客车第一次开到大马街。目睹此景,回首往事,不禁热泪盈眶。这种感情只有身临其境的我们这一辈人才能感受到。现在山区公路四通八达,上述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人们不再为交通运输不便而犯难了。当人们坐上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行驶在蜿蜒的山道上,翻越龙潭山,跨越礼舍江桥,沿连续十个回头弯的牛丛坡登上五顶山、大中山时,可曾想到老一辈的筑路人,尤其是我县那些为修建此路的民工兄弟们所付出的劳动的心血和汗水!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19.jpg

1993年,南华县政协参加大田公路通车典礼的同志合影(后排左2为赵凯)

在这里附记当天24小时发生的重大事故,29日一早从南华出发到红土坡吃中饭后即上路向马街进发,此时阳光高照,烈日当空,客车驶到礼社江桥时还有些炎热之感,牛丛坡(二台坡)地段红土坡公社大凹子村至五顶山公社麻栗树村之间K111+500公里处民工承包整修支砌的涵洞工程,正在扫尾清理路面的工作,到达草介丫口进入龙街河森林茂密地段中行驶时,坐在客车内目睹车窗外的风光景色,不禁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异口同声道“今天这个天气选得好”。到达马街后稍作休息,随即召开了座谈会,初步研究了今后客运班车如何开的相关事项,吃了下午饭后即返回红土坡住宿。晚上在公社会议室开会总结时,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在江迤五顶山方向还更大,而且时间较长。此时管过交通、修过路、养护过路的内行都会想到,如果今天在马街住宿,可能要阻车了,过了江,相安无事。但谁也没有料到,第二天一大早,在牛丛坡支砌涵洞的民工就赶来报告“昨晚下大雨时工棚内五个人中有四人到涵洞内避雨,突发山洪冲跨涵洞4个人都被埋了。只有一只手看得见,我是在工棚内睡着了没有和他们一起去”等等。这事发生后,其他人员及客车仍返回南华,我和郭正贵即赶到现场处理善后工作。一面派人回民工所在地臧当报信来人……。一面组织劳力清理倒塌的现场,寻找被埋的民工。直到下午6时才算全面清理完毕。把目不忍睹的4具在险情来时求生的各种形态的遗体用手推车运送到江桥清洗后由家属运走。这是南马公路自开始修建以来发生的一次性伤亡最大事件。然而该涵洞整修工程是由南马公路养护段段长李育明负责组织施工。按事先双方共同计划好的方案,一次性承包给张伟包工头,包工,包料,包安全。并写有书面的承包合同甲乙方签字化押在案。因此按当时合同约定,一切责任在乙方,所以也就了事。只是涵洞要另外设计施工,也有教训值得总结。(此事在《南华交通志》大事记节目中36页有记载)。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20.jpg

如今的南华公路交通建设日新月异,赵凯同志曾经为之付出心血的南景公路礼舍江段28.2公里公路在原来的线路和路基上已提升为三级公路(本文作者普金华摄)

四、路遥知马力

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阳光下,工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我在整个承担过的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本色不变,得到了群众的公认和好评及领导的信任。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两次工资评晋中我都有份,由行政24级升到22级。截至1978年3月14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恢复我原工资级别17级。1979年40%的面工资晋级时,在县委常委中我17级已是最高了。而主要领导才是22级,我就主动相让,以后又普遍晋两级我才是15级,若我不让那一级就达行政14级副厅的工资级别,因此只能按正县级任职年限享受副厅级的单项待遇。1971年8月,在昆明召开的全省地方公路建设会议,全州11个县南华县被指名参加,县上派我为代表出席,在会上还作了《胸怀朝阳修公路,自力更生展宏图——南华县修建南马公路会战情况汇报》为题的发言,会议后期还组织到文山富宁县博爱先进道班参观松散型路面的养护管理,并到广西百色游览。为了进行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1976年经县委副书记自宗贤同志批示和水利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一同赴河南林县参观红旗渠,到辉县参观公路建设,到湖南参观韶山灌区。1977年4月,省计委、省建设厅在昆明郑庄宾馆召开全省村建房会议,南华县因有灵官桥大队的后应屯生产队和斗山大队,两旗屯生产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下,大规模的拆了社员的旧房子统一规划盖新房的创举。引来了不少的参观者和考察团而扬名,为此省州点名这次会议,要南华县派人参加,县上指定我去出席(具体内容有专记的笔记本)。1980年评定技术职称期间,县科委曾申报评我为公路工程师而且还免试英语,后因我已出任南华县县长之职,才没有把后续工作做完,理由是有行政职务就不评技术职称了。而技术职称是终身的,过了此山无鸟叫了。1981年,县八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差额选举中以绝对优势的票数当选(本届代表共选出197人应到会代表。实际到会代表188人参加选举投票,结果我得票为186票),时隔26年后再次出任南华县县长,又回到了政府领导岗位。1984年起,连任县政协一、二届主席。自1982年起从政期间,主持编修了《南华县志》至出版发行,又是我一生中第三件值得庆贺的事。回顾此生堂堂正正、虽经风雨、备尝艰辛,但无怨无悔。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21.jpg

当年赵凯同志曾长期居住和工作过的地方礼舍江大桥北岸,在乡村振兴中已今非昔比,已建起推动产业发展,助农增收的仓库设备(本文作者普金华摄)

自80年代以来,南华县的公路交通运输事业,乘改革开放的东风,有了更大的发展,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在施工环境施工条件方面与我们当年民工建勤、民办公助、工分加补贴、人海战术、“先通车后提高”相比有了天差地别的变化。这是进步,是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是我们当年苦干的愿望。哀牢山公路已建成,过境93公里,连接3个乡镇11个村委会。罗弥公路修到一街河边,原有的县、乡、村公路网络各路段普遍改善升级,尤其是主干线的南景公路,按四级路标准全线改造完成,在弹石路面的基础上,柏油路面已铺至烂滩河边,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和变化。每当听到看到这些新的进步和变化的喜讯,不禁无比的欣慰和喜悦。祝愿南华的交通建设者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实现21世纪“十二五”规划目标作出新贡献。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nhxz22.jpg

赵凯同志《修路建桥十八载琐忆》的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他曾经为之付出汗水与热血的南华县乡公路主干道南景公路沿线礼舍江大桥两岸公路旁,每年春节都“车山车海”,赵老一生的奋斗成果得以延续,他一定会为之欣慰(本文作者普金华摄于2024年春节)

附记:

曾先后参加过南华县乡公路建设测设和施工管理,出过力、流过汗的同志或者说是我的师傅、好助手,他们是(按参加的先后时间为序):尚文荣、张光学、朱赞武、朱照东、高仲均、马应良、许钊、顾世明、刘升、车明、幸古友、吕忠兴、李德芳、江荣华、薛荣峰、叶力、代增诈、周文清、李育明、王正旺、殷国宗。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还有南华县公路养护段和先后建立的24个道班,专业养护职工137人的辛劳。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采访者在赵老居所查阅资料时,看到赵老的另一份资料《诗文录》,在此摘录两首赵老写的关于公路交通建设的诗文: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忆当年

有缘修路十八年,全县协同大兵团。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带口粮和碗筷,风餐露宿在山间。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天补助半斤粮,计补收方伙食钱。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多跑多看多比较,县乡村点尽串连。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边测边修赶任务,冬春二季趁农闲。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得益集体那时代,保障后勤有源援。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结束回村凭介绍,工分同等酬同年。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年路网打基础,今日村村硬化坚。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交通巨变喜心头,慰我平生壮志酬。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南华采风抒怀

旧地重游感受多,惊讶交通成网络。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年下乡马代步,如今城乡车似梭。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九府通衢名符实,市镇建设见规模。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郑和故里碑三显,商贾墨客有赞歌。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再次感谢赵老接受我的采访,感谢赵老提供的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qte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注:
1. 对赵凯同志的这次采访主要以他提供的本人离休12年后撰写的于2005年12月10日完稿的《修路建桥十八载琐忆》一文为稿本完成的。
2.本文图片除署名作者外,历史资料图片均由赵凯同志提供原件,采访者翻拍完成。

采访者:普金华,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民解放军原中校;人民警察原四级高级警长、一级警督;南华县“菌乡银发”志愿服务团副团长、矛盾纠纷调解志愿服务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