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重点寄宿制民族生管理之我见
我区重点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各个不同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杂居区的部分村落,由于他们所居地区的经济、文化、民俗、民风、受现代文化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各有不同,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特别大,加之他们来到学校远离家乡及父母亲人,由于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容易结成一个个小团体,学生有自卑、行为习惯差、学习习惯差等不良现象,要想管理好他们难度远远超过汉族班,如要教育管好他们,需要教师既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又要奉献父母般的爱心去关怀他们。为此,我谈谈在加强民族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与同行们交流、商榷,以利于在今后更好地搞好寄宿制生管理工作。
一、研究和了解学生时,要因材施教
要想教育好学生,加强了解学生是前提,要走入学生之中,深入细致地了解和研究每一位学生,及时从每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地对其加以教育,从而达到最为理想的教育实效。为此,任教民族班的教师应对班上的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汉语水平、智力特点、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以及家庭现状等方面作进一步的了解,并认真作好学生情况记录,然后根据每一位民族生的不同特点来制定出不同的教育方案,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让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足迹,知晓我奋斗,我努力,我能行。
二、奉献爱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重点寄宿制的学生是从四年级开始招收的,他们的年龄偏小,一般在8—12岁之间各有不同。由于年龄偏小,远离家园,又初次离开父母,特别是女生,在进校前两周之内常因思念父母及亲人而哭泣。为此教师必须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多为他们付出一份爱心,多关心爱护他们,除在学习方面多作积极鼓励外,还应在心理上多抚慰,生活上多关心体贴,同时引领他们多与五、六年级民族生一起参与文体活动,结成帮助对子,姐妹、哥弟互助,彻底打消不适应新环境的念头,与大家一起和谐生活,为他们营造“家庭”氛围,除课堂教学以外,老师应常去食堂看看他们进餐、与他们玩玩游戏,针对男女生爱打球的爱好,多叫他们打篮球、打乒乓球的技巧,星期天多督促他们搞好个人卫生,生病时及时送医院治疗,对节假日而不能回家的孩子,老师要陪同他们一起搞活动、拉家常、组织看看电视,让他们感到从一个“小家”来到了一个“大家庭”里,班上的同学都是兄弟姐妹,老师就是他们的家长,让他们不感到自己身在异乡有孤单的感觉,而是受到了老师的关爱,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友爱,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更好地“亲其师,信其道”,在校发奋学习,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健康快乐成长。
三、把校当家,积极为民族生营造温馨、舒适的寝室环境
学生来校注册报名时,老师要和学校、生活管理老师一起把新生带入寝室安排好,比如东西的摆放、床位的放置、被子的折叠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的差异,搭配好床位,大同学和小同学同住一床,同时成立互帮互助小组,让高年级同学在生活、学习方面帮助、关心低年级同学,大哥哥大姐姐起好示范、楷模作用,让学生离开父母不感到孤独、寂寞,像自己家里一样舒适、温馨。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学习统一制定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把自己住的寝室,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同学当成“兄弟姐妹”,我们就是这个“家”的主人。每个寝室选出室长,充分发挥室长的作用,怎样来管好自己的这个“家”,怎样做好自己的事,怎样与兄弟姐妹们融洽相处。通过学习讨论,同学们增强了主人公意识,各寝室又制定出自己的“室规”,逐渐形成了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从而将遵守纪律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良好的自律风气。
四、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1)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管理体系,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
开学时,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班级开展入学教育,内容包括列队、礼仪、内务、卫生。通过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列队“快、静、齐”{即动作迅速、站立安静、站立整齐};学生对待学生,学生对待师长有礼貌;整理内务做到被盖、枕头、床单、鞋子、凳子、牙膏、牙刷、口盅、饭盒、香皂、毛巾、杂物等排列整齐有序,实行摆放“一条线”。就餐实行“就餐列队制”,要学生养成排队按次序就餐,吃多吃少量力而行,先少打后添加,不乱倒饭菜,养成爱惜粮食的良好习惯。实行“寝室操行评分制”,每天由学校行政、管理员组成检查组进行量化打分评比,每月评出优秀寝室、优秀室长、优秀室员均给予表彰,使学生形成自觉遵守整理内务、自觉爱护卫生的良好习惯。
(2)建立常规的管理体系,培养新生代良好行为习惯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通过对班委的民主选举组建,对班干部的指导和帮助,积极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的作用。通过班委会、主题会等形式,引导学生们做班级的主人,对班级的卫生、纪律、公物等由学生自我管理,利用各种班队会形式,讨论如何才能把班级建设好、管理好,成为同学们积极学习、健康成长的集体,同时讨论一些违纪的现象和不良行为习惯。实行“班级操行评分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做操快、静、齐;随时随地做好事,随时随地讲卫生;不能随便打骂人,不说脏话;建立“红领巾监督岗”,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佩戴红领巾的良好习惯;实行“课间总结制”和“每周一总结制”,即在课间操后,值周老师总结当天的工作,每周一值周老师对上周工作做总结,并把每周操行在校公示栏公示,让学生知道每天或每周在纪律、卫生、红领巾佩戴、两操练习等方面的情况,并指出不足,要求作整改、随时随地矫正不良的行为,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3)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实行“奖学金制度”,统一由学校从生活费中提取10%作为奖金,用来奖励家庭贫困及学习好、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这样他们会努力去获取奖学金,同时也顺其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在活动中有效培养集体观,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
住校生的时间比较充足,如何利用好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
(1)加强寝室常规化管理,每天晚上学校行政、班科教师、生活管理员要对寝室的整理进行指导、检查。
(2)在饭厅里,生活老师、班主任、校领导要像家里的妈妈一样,有时要动手为学生打饭、折被子、收拾物品、扫地、作好示范,使住校生体会到妈妈做家务的辛劳和繁琐,感受家长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懂得珍惜劳动的果实。
(3)晚饭后,班科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电视,从中了解国家大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根据民族生体质好,爱好篮球的特点,组织他们打球比赛;让孩子们尽情享受到拼搏的快乐,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民族生嗓子好,天生爱唱歌跳舞,组织他们开展赛歌、跳达体舞蹈活动,让他们一展歌喉、一展舞姿;针对部分民族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差的实际,可常举行诗歌朗诵、故事会等活动,为其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开展“画画家乡”、“练书法”等活动。通过组织高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产生对集体的热爱和依恋,使师生关系变成亲密的朋友关系,增强团结协作,养成有集体荣誉感,受到集体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让他们各方面均受到极好的锻炼,提高其自身素质。
总之,在民族寄宿制学生的管理中,学校教师、领导必须要付出更多的爱心,给予学生慈母般的关爱,建立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做更多的工作,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形成弄浓厚的读书和学习爱好,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良好的的行为习惯,充满着希望和信心,刻苦努力地学习。这样,民族寄宿学校的教学质量才会有大幅度的提升,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作者简介:何宗林,四川省会理人,彝族,工作单位:四川凉山州会理市教育体育科技局修志办。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教学协会会员,中国诗文学会会员,四川微篇文学协会会员,会理县作协会员。有新闻、诗歌、散文、论文发表报刊、网站,并有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