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彝族英语教师研究的重要性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英语教师和彝族教师研究的现状,从包括丰富现有相关文献、全面科学了解英语教师群体、提升多元文化教育质量以及促进彝族地区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在内的多个方面阐述了彝族英语教师研究的重要性,旨在呼吁学术界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师研究。
关键词:彝族;英语教师;多元文化
0 引言
在我国,对彝族教师的关注起步虽然较早,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还非常少。作为彝族教师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彝族英语教师在多元文化交织的教育环境中发挥着自身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其所在民族地区的英语教育质量。因此,本文将结合当前国内英语教师和彝族教师研究的现状,从多个方面对彝族英语教师研究的意义进行阐述,旨在呼吁学界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师研究。
1 彝族英语教师研究的重要性
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彝族地区的英语教育发展比较滞后。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英语教师,尤其是身处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彝族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彝族地区英语教育的水平。关注彝族英语教师这一群体,对其进行学术性的独立主题研究,不仅是提升彝族英语教师质量的前提条件,而且还具有多方面重要的意义。
1.1 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当前英语教师研究的相关文献
从国内现有的相关文献来看,虽然对英语教师的研究在主题和层次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师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就民族这个维度而言,现有文献已涉及到了部分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白族、苗族等,但对于作为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的彝族英语教师的研究却还处于空白。因此,以彝族英语教师为对象的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当前对英语教师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
1.2 有利于更全面、更科学地了解英语教师群体
英语教师这个群体的范围非常广,不仅包括非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师、民族地区的汉族英语教师,还包括彝族在内的少数民族英语教师。由于自身对多种语言和文化的特殊经历和体验,彝族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及英语文化的理解上很有可能会异于汉族英语教师。而当前对英语教师进行研究的文献,绝大多数的研究对象只涉及汉族英语教师,所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建议未必适合彝族等少数民族英语教师。如果对英语教师的研究只局限于非民族或民族地区的汉族英语教师,那我们就不能全面地了解英语教师这一群体,对彝族在内的少数民族英语教师的认识将只会是片面主观的。
1.3 有利于提升多元文化教育的质量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深,多元文化教育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包括彝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育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彝族英语教师,能为彝族英语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彝族地区英语教师的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彝族地区整体的英语教育水平和我国的多元化教育质量。
1.4 有利于促进彝族地区语言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彝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如何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传承自身优秀的语言文化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多门语言和多元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彝族英语教师自身的语言文化意识、民族语言文化自信心、多语言能力、民族语言文化的阐释和外宣能力等直接影响着本民族学生的语言文化观以及彝族地区的语言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对彝族英语教师进行研究,将能够更科学、更系统地展示出彝族英语教师这一群体所具有的特性和共性,提高对彝族英语教师的科学培养和教育,进而促进彝族地区的语言文化传承和当地的经济发展。
2 结语
彝族英语教师是英语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彝族地区的英语教育质量,而且还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切实提高彝族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必须得有相关的科学研究作保障。而现有的文献中,以彝族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还处于空白,还有待感兴趣的学者们去关注、去完善。笔者也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对英语教师的研究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全面,彝族地区的英语教育也将得益于对彝族英语教师的研究。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1]奎国萍,杨芝仙.国内彝族教师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18(11).
[2]杨小鹃.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06(03).
[3]曹瑞青.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英语教师的培养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08).
[4]胡瑾.少数民族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自我身份认同的思考——对两位蒙古族小学英语教师的定性考察[J].思想战线,2013(S2).
[5]奎国萍.多元文化视域中白族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研究——以云南省某高校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3.
[6]石卉,杨翠娥.苗族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与消解[J].贵州民族研究,2017(02).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楚雄师范学院校级学术后备人才项目“多元文化视域中云南高校彝族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4XJRC09)研究成果之一。
原载:《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