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越西封闭40多年麻风村的现实和希望
背靠青山、耕耘梯田、居住泥屋,这就是四川越西“麻风村”,一个与世隔绝40余年的村落。在这里,没有满眼的老残病人,更多的是一群正在长大的生命;全村1300多人中,麻风病人不足100个,而学龄儿童却有300多个,他们中,没有一个是麻风病人。
在15岁的麻风村孩子吉皮药布画的一幅画中,有整齐的房子、茁壮成长的庄稼和遍地的牛羊和家禽,他说:“希望用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再用所学的知识改变家乡的面目 。”当镜头对准这些孩子时,他们会用粗糙的小手捂住脸蛋,穿过指缝偷偷看你,朝你微笑。由于一些陈旧观念的误导,“麻风村”人长期受到歧视,他们只能在大山里深居简出,但他们没有自暴自弃,种上了玉米,盖起了房屋,更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然而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打上了“麻风”的烙印,没有机会去正规学校读书,面临失学的威胁。山下一所公办学校的校长说:“没办法!‘麻风村’的孩子来一个,我的学生就会跑掉一百个。”
在麻风村里,孩子必须承受很多。刚过5岁的孩子就开始照顾弟妹,而超过10岁的孩子,必须学会砍柴、犁地、挑水等繁重的劳动。就在记者到达村子的前几天,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随同伴砍柴,和柴火一起掉下了悬崖……孩子们热爱生活,尽管每天在劳作,一天的收入只是一斤大米,可他们的脸蛋依然挂满笑容。
22岁的衣伙布都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他的父亲是麻风病人,妻子是另一个麻风病人的女儿。在当地传统中,只要家族中出现麻风病史,世世代代无法论及婚娶,麻风病人的子女只能相互嫁娶。村子里第一代麻风病人中,20多位终身未婚。而在健康的第二代中,已够婚龄的几十位男孩将不得不面对单身,因为全村已基本找不到适婚的女孩了。村民说,因为担心独身,很多家长早早地开始为孩子物色对象,全村中,订下娃娃亲的已不在少数。
就这样封闭了40多年后,2000年,一位爱心女士募资修建了一所希望学校―――大营盘小学。2003年,村子里第一次有人赴青岛远行。这是一位爱心人士发起的活动,她希望挑选两位大龄学生见识一下山外的世界。可问题是,村里没有一人有户口和身份证。经过有关方面的斡旋,衣伙布都成为全村第一个拿到临时身份证的人。
“不忍心这些没有长大的生命,将来的命运像父母一样被流放。我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们证明自己一定行,历史的悲剧该终结了。”这位爱心女士说。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