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彝族铜鼓舞 团结与凝聚的圆舞曲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造就了文山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摸底调查、挖掘整理、传承保护等工作,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全面保护传承,目前,已形成国家、省、州、县(市)四级名录保护体系。“文山文旅”公众号将系统、全面地展示出文山州11个世居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些无价之宝。
2006年5月,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物、民族文化结晶。铜鼓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民族还在使用和珍藏。铜鼓既是乐器,又是多功能器具,集冶金、铸造、美术、音乐、舞蹈为一体,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炉,形成丰富多彩和独具特色的铜鼓文化。
铜鼓舞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和富宁县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
壮族彝族铜鼓舞属群舞,动作大方、节奏感强。舞者围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起舞,内容主要体现栽秧、收割、织布等劳动场面,也有迎宾、敬酒等舞。用纯朴的肢体语言,形象生动地把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表现出来。铜鼓舞积淀着壮、彝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原载:文山文旅。融媒体记者 缪欢 整理。
资料来源:文山州非遗中心;文山州非遗中心 图;编辑 刘榕杉;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