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黄茅埂与彝族传统生计方式(组图)

作者:王晓易 发布时间:2016-06-03 原出处:新京报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壮观的黄茅埂。
 
龙头山下高原台面湿地生态系统。
 
高原台面上疏树草地生态系统,能看到金黄色的索玛花。
 
善良朴素的彝胞们烤鸡宰羊迎客。
 
善良朴素的彝胞们烤鸡宰羊迎客。
 
  从昭觉的悬崖村下来,一气呵成前往美姑与雷波交界的黄茅埂,车能上行到黄茅埂的草原地带,海拔愈高,人入雾中。再往上,人已到云雾上面。四望之下,各处山顶一齐入目。云垂山腰,倍增美景。美姑在下,蜿蜒南流。
 
  在古老的资料里曾提及黄茅埂有“老林”,我们一路上来,却已很少看到树林,到达山顶甚至看到烧砍剩下来的一些冷杉树根。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主要是原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多,自然环境承受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环境状况逐渐由适应发展演变为不适应乃至限制经济发展。
 
  锁定龙头山位置后,先经过一片润泽的浅水沼泽,有羊、马饮水,这里属于高原台面的较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攀爬及至大凉山的宽平山脊,又变为高原台面上的疏树草地生态系统,能看到在别处并未看到过的金黄色的索玛花(小叶杜鹃)铺满山间,灿若云霞。
 
  夕阳中来到刀背式的大凉山山脊,舒缓宽阔的山原,绿草如茵,牛羊马四散啃食,云雾升腾,一切都是恬静的、和善的。杨勇在思考大凉山脱贫路径时曾经提出彝族的养殖业表现为何并不突出,除了发展旅游业,广阔平坦的草原很可能是发展养殖业的一种理想区域。
 
  曾昭抡在《大凉山夷区考察记》里也写到,从北东北伸到南西南,这片山顶草原,平的像纸一般,由西至东,展开三十华里左右的宽度,爬到上面,从各种方向,一望无际,全是这种绝好的天然牧场。他甚至进行了计算,黄茅埂上,应可养羊一千万只,牛两百万头,他同时也认为这个计算结果不免有些夸张,但此处发展畜牧事业的可能性,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
 
  由于之前研究记录空白,曾昭抡并不了解,其实“耕牧混成”一直是凉山彝族也是金沙江流域最具典型的传统生计模式,同行的美姑县相关领导跟我们讲,如果与内蒙古新疆游牧、汉族固定农耕相比,这边的“耕牧混成”更为丰富立体,农牧并重,重牧轻农,垂直放牧,从山下的河谷到山上高原台面转场,农地和牧地互换用地,畜种多样,作物也多样,饲料多元,均衡消费,产出多元,仿生利用。M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传统生计在弥补资源短缺、规避脆弱环节和化解自然风险方面都有成功之处,他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数千年,生态环境没有明显退变就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凉山三大牧场之一,黄茅埂牛羊最多,养猪也较为广泛,每家可不畜牛羊,但必有一猪,据说当地的老百姓为了有效遏制黄花茅之类早熟恶草的蔓延,达到优化草场的目的,还利用家禽喜欢啄食草籽的天性,把鸡、鸭、鹅也当成放牧的对象,这样的经验和技术技能对目前推行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很有应用价值。M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记者手记:建构民族“生境”美丽生存
 
  用报社同仁的话讲悬崖村求学路的报道向我们呈现了我们想象力之外的另一个中国景象,某种意义,这样的报道,也是让这些失声于现代中国主流生活视野之外的人们,借助媒体,向外界呈现了自己的渴望。采访中认识的彝族朋友告诉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都以一种猎奇的心态在看,都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它的真正内在。
 
  “关于我的家族,关于龙头山、关于毕摩,我很乐意给你说,但我怕我想表达的你不一定感兴趣,其实那天在古里拉达我就想告诉你我的祖先所征服的山崖绝壁、广袤森林,包括你看到的悬崖村对我们而言,概括起来就十个字:男人的鲜血女人的眼泪!我不想让我为之骄傲的英雄和传说,如今以这种方式来铺陈在世人面前被嘲笑!你们为村民做了件好事,村民也善良地感激着你们,他们大多也看不懂报道下面的评论!”
 
  我告诉这位朋友,之所以将考察悬崖村更多的背景和细节书写下来,正是要回应那些不负责任的猎奇说,这种指责的背后恰恰是长久以来,现代文明社会里的都市人对少数民族地区还停留在“唯风情”论,“唯恐惧”论的褊狭认识上。关于彝族民族的现状,从表面看,他们有很多与文明不相称的陋习,甚至似乎游离于现代社会,但在我们的考察过程中,大多数彝人不乏优秀品质,我的同行者写道:“我所见的悬崖村乡亲们的品格,足以让城里人汗颜,他们勤劳、善良、坚韧,对于所有进入这个村的外来人,无论是探访还是好奇,不问缘由,都给予极高礼遇,而且无数次冒着危险接送上下的来访者,村里人的美德,是贫困之外的东西,远高于心灵荒芜的钢筋森林里的现代文明人。”与其深究造成巨大差异的历史或现代根源,不如换之以科学性的,建设性的实践和努力,对凉山人民来讲才是最有帮助的。
 
  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生存之美在于能精妙地应对千姿百态的环境,并能顺应环境的巨变做出创新。“我倒认为,彝族的生存境地是优越的,至少比藏区好,比黄土高原好,比深受污染的华北大地好,怎么能说不适宜生存而要搬迁呢?这是值得注意的一刀切式的扶贫思维。”杨勇认为,只要引导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到位,政府和社会给予更人性化的关怀,扶贫措施一户一策,一村一策,彝族的优秀品质一定会得到激发和调动。
 
  建构自己民族的“生境”,美丽生存是切实可行的。Ms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专访:龙头山-狮子山-美姑河大峡谷
 
  国家公园初步构想
 
  ●杨勇,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
 
  宜-攀高速公路已经列入“十三五”规划并开工建设,凉山州交通会战将改变交通条件,扶贫攻坚和发展转型快速推进;首先把日哈乡进入支尔莫乡的公路建设为标准化的旅游公路,一揽子改善几个悬崖村的道路和旅游环境。考虑到这里的地质岩层情况、彝族文化历史、土特产品、峡谷台地自然景观、未来交通建设规划、区域乡镇村落分布等,建议以龙头山-狮子山-美姑河大峡谷为圈,建立跨县国家公园,以悬崖村为示范,打造大凉山国家公园品牌。而悬崖村落将尽快融入旅游产业:村民产业素质培训、农业升级品牌创建、彝家村寨建设、服务设施完善等等。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