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来阿平:透过欢乐的镜头,用心纪录新彝乡新彝人
一个个崭新的彝家新寨,一幢幢民族风格浓郁的农家住宅,一张张荡漾着幸福的笑脸,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甘洛县这些美丽景象,常常受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关注,这与甘洛县土生土长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海来阿平不无关系,他长期扎根农村,关注彝乡变化,他用心、用眼、用镜头表达着对家乡的爱,纪实和展示着家乡美。
穿着节日盛装
丰收喜悦—阿尔乡乃勿村
波波奎村毛尔组木呷子布的新居阁楼彩绘雕花、美轮美奂
新建彝家新寨,人人养成“吃饭上桌、衣服进柜、睡觉上床”的良好习惯。图为前进乡跑马村民乔迁新居
大力发展烤烟产业,着力打造全州新烟区---石海乡古文村烤烟示范种植基地
改善民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阿加衣村新貌
吉米镇色达村新貌
美丽田园,普昌镇哈木足村
斯觉镇以呷村—家园
斯觉镇以呷村民自己动手建设家园
石海乡则俄村新貌
彝寨新居窗花走廊装饰雕刻精美
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图为凉山彝区第一村”——新市坝镇木古足彝家新寨
乡村兴建集休闲、健身、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特色民俗广场。图为波波奎村少年儿童在游玩
前进乡跑马村夕照
【引申阅读】被现实震撼用镜头展现家乡现状
以摄影视觉艺术表达人文关怀。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阿平就把自己的镜头对准偏远贫困群体,走遍甘洛县所有村庄。阿嘎乡苟曲村的一个偏僻组在他印象中记忆犹新。那时的阿嘎乡村不通公路,只能步行,阿平与同事背设备、带干粮,徒步20—30公里,到达海拔2600米的皮足达子、苟曲村。28户村民居住在木棍和木板搭建的住房里,房顶也是木板所盖。孩子光着脚,有着薄薄的一件衣衫,可以说衣不蔽体,穿着破烂外衣的中年汉子们,一个个很热情地迎接这些山外客人。
阿平走进格尔木家,他们家三代人坐在火塘边,正在烤玉米馍,七八双眼睛都盯着玉米馍,准备分食。阿平被眼前的一切震撼,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阿平与同事一起把身上所有能够吃的,掏了出来送给格尔木家。凑了38元,帮助格尔木家。
类似的事件一次次冲击着海来阿平的眼球,震撼着海来阿平的心灵,海来阿平整日思量着如何用镜头表现和展示家乡的现状,让更多人关注关心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为家乡的改变尽点绵薄之力。
认真地拍摄让更多的人来帮助他们
阿平走访拍摄贫困乡村,每到一处他总是寻找最佳视角,留心观察,认真拍摄,把每一次拍摄都当作一次全新的工作去做,回城又进行精心处理,提炼每幅作品主题并发送到各类媒体,充分展示甘洛风采,又将自己的作品整理出来开办专题展览,期望用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知晓在大山深处有这样一群需要帮助的人。
1994年,全州各县开展形象扶贫攻坚战,《甘洛贫困状况纪实》专题展览激发学生、干部、居民、企业家爱心,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团县委,妇联以及相关的机关包括学校自愿地发起了关爱贫穷孩子,关爱农村孩子的送温暖工程。
2004年,中央纪委监察部将甘洛定为定点帮扶县,随之启动了甘洛县贫困乡村的人口搬迁。阿呷乡苟曲村第一个被纳入搬迁计划,原因是,中纪委检查部扶贫办在甘洛县挂职的陈国仕被海来阿平关于这个村的一组照片所震撼,陈国仕亲自走进这个村,看到这个村贫困现状,确定移民搬迁。
创作好作品为家乡的发展进步鼓与呼
海来阿平深爱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将爱心化为工作动力,力求通过自己的辛苦换取外界对甘洛的了解和支持。不断在《中国日报》、《人民日报》、《大众摄影》、《人民摄影》、《香港文汇报》、台湾《人人画刊》等国内外数十种媒体发表摄影艺术作品5000余幅。在展示甘洛人风采,展现甘洛绮丽风光的同时,他的作品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分别在国家、省级影展、影赛中获奖。2001年被《中国摄影》等专业机构评为优秀摄影家。
海来阿平致力于记录甘洛的重大变革过程、环境变迁,为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鼓与呼:扶贫开发专题摄影展《最后的贫困》、教育两基攻坚专题画册《托起明天的太阳》、《甘洛人民不会忘记》、《甘洛县重大项目工作图片展览》以及反映甘洛建县50年辉煌成就展览、《甘洛县志1991—2006》图片展览等都受到高度评价。
今天的海来阿平,依然活跃在甘洛县城乡,他依然在为反映甘洛的变化、反映甘洛人的精神风貌尽力。
阿平说:“我作为一个凉山人、甘洛人,做的这点事情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给我那么多荣誉和鼓励,让我倍感压力。再者,拿了这份工资,也该干好这份差事。”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