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民族地区小城镇化的“低碳环保”践行成果——以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松河彝族乡马嘎村为例
我的家乡远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贵高原——多彩的贵州,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其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在世界上为数不多。一方面,这些特有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一代代淳朴善良的贵州人,另一方面,自然环境也阻碍了贵州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关怀下,特别是落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后,贵州的社会经济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小城镇的发展也被国家列为重要内容,为贵州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下面,结合松河彝族乡马嘎村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分析阐述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小城镇化建设中是如何做到低碳环保的。
首先,退耕还林还草和以粮换林换草政策的落实。
贵州省岩溶面积大,抗侵蚀能力弱,“石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彝族乡马嘎村总体上来说经济落后,人们都保持着传统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耕种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耕种主要是以牛耕为主,以传统方式来播种、收获果实。
随着人口的增加,村中所拥有的耕地面积不足以养家糊口,再加上地势等一系列自然以及人文原因,人们不得不以盲目的开垦、砍伐来换得耕地,因此,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2000年3月15日,朱镕基总理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抓住当前粮食等农产品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措施,以粮换林换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项战略性措施的提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对生态环境建设认识的飞跃、政策措施的突破和历史的转折。它给我们的小村庄带来福音,这项政策使村民大为受益,当地农民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国家征收种树种草,政府给予农民大量补贴。这样,农民一方面节约劳动力,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另一方面,这些举措保护了我们原有的生态环境,利于长远发展,形成了一个生态、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次,沼气池技术的利用与推广。
随着我国沼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村家用沼气的推广,根据自然气温、地质等条件,家用沼气池在我的家乡被广泛利用。自从政府为当地居民免费提供一定的物质材料,让老百姓建沼气池这一举措实施以来,老百姓把自己家的一系列废品如麦秆、垃圾等有效地加以回收利用,通过沼气池的化学、生物反应生成沼气,沼气除了照明外,还可以用来煮饭、洗衣服等。这样既减少了废物的乱扔乱弃,达到了环保的效果,也通过沼气产生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从而达到节约自然资源和收到“低碳”的效果。这是党的路线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即把当地的实际与理论相结合,最终切实改善村民的生存现状。
再次,南方电网的改造。
在我年幼时,松河彝族乡马嘎村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很多家庭都点不上电灯,而以烧柴、烧煤为主,释放大量的废气、废物,有的村民甚至因为长期烧柴、烧煤而患病。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南方电网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居民们点上电灯,用上电磁炉、电炒锅、电暖器……人们生活上的污染减少了,生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最主要的是,大家不用烧柴,所以树木得以存活,绿化效果明显回升,这是低碳环保中很独特的一例。正是由于党和政府践行了“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理念,才得以改善我们村落后的生活状况。
最后,交通设施的改善以及国家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倾斜。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当地人和外界沟通较少,近年来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改变了老百姓传统的思想观念,现在人们都教育自己的孩子好好念书,教育他们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为家乡人造福。观念的改变也带来物质生活的改变,比如说,村民都学会采用采用喷灌和滴灌的灌溉新方法,以节约水资源。
彝族住房多为土木结构,顶部为双斜面,覆以小块木板,用石块压住,俗称“瓦板房”。因此,建造房子时要耗费一些木料,大量砍伐造成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当地政府为村民提供资金从外地运来环保材料建造房屋。有了这些政策,用村民们朴实的语言来说就是:党的政策啊,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啊,越来越红火了!
2009年以来,我们村里开始搞新农村建设,家里的邻居感慨道:现在政府修路,有车坐了,现在国家给钱盖房,有房子住了,一项项的政策都是为了咱们老百姓,我,身为一名彝族人,我相信身边的彝族同胞们都会把淳朴、善良的品质发扬下去。随着党和国家的进一步关怀,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裕、环保。
“低碳环保”除了这些具体体现外,随着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会形成良性循环。在党的关怀、政府的支持、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生态水平将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环保,越来越低碳。(作者系管理学院2009级本科生)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