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格桑花”在美姑黄茅埂上灿烂绽放

作者:杨日火 徐箭明 发布时间:2019-08-16 原出处:凉山日报全媒体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未标题-18.jpg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入户调查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新闻网讯) 尽管时节到了夏季,美姑县瓦古乡仍然被寒意包裹着。山间大雾弥漫,正午的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让这片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土地有了让人欣慰的暖色调——瓦古乡地处美姑县东南部,黄茅埂南麓,这是美姑县海拔最高、气候恶劣、偏远贫困的地区之一。目前,全乡十个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中有贫困建卡立档户500户2370人……脱贫任务任重道远。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8年6月,来自泸州市教育系统的藏族女孩杨卓玛,响应省委省政府对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请缨到凉山州脱贫攻坚前线、立志建功脱贫攻坚。这名刚满23岁的藏族女孩只身一人来到美姑彝乡,担任瓦以村综合帮扶队“四治专员”,她也是当时瓦古乡综合帮扶工作队23名队员中,唯一的女性。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曾经无数次想过这里条件艰苦,但真正到亲身来时才知道,想象中的‘苦’会是这样的苦和难。”初到瓦古乡时的场景杨卓玛依然历历在目,“一层接一层的盘山路,一座重一座险峻的山崖,一个连一个未脱贫的深度贫困村……走在颠簸的村道上,看着眼前的景和人,我心中非常忐忑,害怕自己不能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但是,压力有多大,动力就有多足。这名刚参加工作的藏族女孩,自带着三分藏族民族的坚韧不拔以及七分自我内心的强大,所面临的困难险阻没有让她退步和屈服,反而激起了心中不服输的冲劲。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让瓦以村顺利脱贫,让全乡群众致富增收过上好日子,成为了她全部的目标。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9.jpg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0.jpg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外乡女”到“家乡人”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瓦古乡是彝族乡镇,除了外出打工的村民外,留守人家90%以上不懂汉语。杨卓玛来到这里,要进入工作角色,语言交流问题成为了第一个必须克服或改变的难题。刚到村里的第一个月,每次跟村民交流都需要请村干部陪同翻译,这样不仅麻烦,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始终让她和村民之间,多了一层隔阂。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时我就想,我不是来旅游的,而是要长年累月的工作,为什么不学会语言,直接与村民交流拉近情感呢?”有了想法说干就干。刚开始她试着用最笨的方法在纸上写下彝语的谐音汉字发音,后来干脆用一个专门学彝语的笔记本,每听到一句陌生彝语,就记在本上,然后在下面标注发音相同的汉字拼音,不断向村组干部请教取经,一次次地纠正表达。通过一句句的积累和反复背诵,杨卓玛慢慢掌握了彝语的发音,每次到村里去,也强迫自己用彝语和村民说话交流,在多说多听中变得熟练自然了。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虽然试着用彝语和群众交流时,很多时候他们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感觉特别不好意思。但多亏我没有放弃,依然坚持下来了。”杨卓玛说,如今,她已经能熟练地用彝语和群众拉家常,走在路上,时常听到村民用彝语叫住她,“卓玛书记,我有一个政策想咨询你。”“卓玛书记,我家里发展产业还有困难,你能不能去看一看,帮我想想办法?”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就这样,藏族女孩杨卓玛用一口流利的彝语打开了瓦古彝乡的“大门”,走进了瓦以村114户彝族群众的家门……在亲切的交流中,杨卓玛与村民变得熟悉,变得亲切,变得愿意倾诉和倾听,变得会相互换位思考对方的难处……从与这里“格格不入”的外乡女,成为了愿和群众同甘共苦,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家乡人”,年纪轻轻的杨卓玛收获了彝族群众的信任和佩服,这也成为了她带领瓦古乡群众致富最有力量的引擎。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1.jpg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瓦以村幼教点代课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娇气娃”到“半边天”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杨卓玛刚到瓦以村时,这个刚满23岁的娇气“95后”能力曾让人质疑。特别是在2019年3月,杨卓玛担任瓦以村“第一书记”以后,人们不禁疑问,一个娃娃能否挑起全村脱贫攻坚的重坦?但杨卓玛却用自己的汗水和付出赢得了乡镇领导、帮扶干部以及村民的肯定。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能力不足,靠勤来补。从开始进村入户那天开始,杨卓玛就一直在做着一件重复的事情,下村走户,看群众干、听群众讲,陪村民们“拉家常”,用眼、耳、鼻、心,察民情、解民意。瓦以村交通条件落后,运输成本昂贵,生活生产物资运输困难,村内畜牧及农副产品几乎无法运出交易;村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见识短浅;村民生活艰辛,全村很难看到现代化的生活用品,这是瓦以村脱贫攻坚面临的难题……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教育战线的一份子,扶贫先扶志、扶智的理念植根于我心。”杨卓玛说,村小支教老师紧缺,孩子们上学成了问题,她看在眼里、纠在心里。于是,杨卓玛主动借住在瓦以村幼教点,在工作之余承担起瓦以村小代课工作。切实将大学所学的专业所长用在脱贫攻坚一线。周末又当起孩子们的义务辅导员,探寻打造了“七步排查工作方法”,利用她的教师特长,把“四治”工作编成短剧,组织当地群众和学生演唱,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情景中受到教育。2019年6月,她编排的《小苏呷的故事》参加了州县禁毒汇演,得到一致好评。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针对脱贫任务重的问题,杨卓玛严格按照“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对瓦以村的68户建档立卡户进行了入户调查,确定了2019年至2020年帮扶对象为68户320人,期间仅建档立卡户就调整了2次,重整档案2次,户平20余页,还给每个建卡户都制作了帮扶小卡片,让结对帮扶的人熟记于心,起到提醒的作用。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脱贫攻坚的压力不断加剧,工作任务不断加大,难度不断提高。杨卓玛长期的驻村生活,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饮食和生活的不规律,让她患上了严重的胃病。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偏远高山地区药难买,她的家人长辈托人将药箱带到了村里,并且在电话中说“既然你肩负重任,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做出成绩。你要坚信,你正从事着最光荣的工作……”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杨卓玛更有动力去坚持扶贫这个事业。她爬坡过坎、克服困难,用汗水和泪水书写着无悔的青春。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2.jpg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门外汉”到“业务员”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乡村工作任务繁重,千头万绪。特别是瓦以村党建工作存在诸多不足。要把党员拧成一股绳,凝聚在脱贫奔康路上,是杨卓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年轻的她,是“党建工作”门外汉,但勤奋好学让她迅速补齐了自己的短板,并迅速用于工作中。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方面,她抓队伍建设、激发干部做事的热情。作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杨卓玛狠抓村两委班子、优秀党员队伍、驻村帮扶三支队伍建设。结合瓦以村实际情况,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工作制度,借助“主题党日”“农民夜校”“党建月会”等平台,开展“三强化三提高”活动。利用每季度的党组织生活会,开展党员先锋队带头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在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对接联系户的重点工作上,与村“两委”班子充分沟通,指导规范“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进村务、党务公开,和村内重要事件“一事一议”。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另一方面,她从致富带头人、复转军人中发展了2名党员,培养了村级后备干部2名,引导党员致富带头人积极自主发展产业。这些建强村两委班子、提升为民办事水平、加强综合治理方面的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村两委班子的服务方式,激发了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的做事热情,为推进瓦以村扶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前,瓦以村即将脱贫并接受省上脱贫验收。至此,万里长征的“扶贫路”走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上。这一路走来,是杨卓玛和她的“战友们”,用满腔的热情,恪尽职守,舍小家、顾大家,冲锋在美姑脱贫攻坚最前沿,400个日日夜夜的鏖战,用真情和汗水架起与群众的“连心桥”,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脱贫攻坚这面大旗下,杨卓玛用双脚丈量着黄茅埂的每一寸土地,用真情温暖着彝区一户又一户贫困群众。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她用汗水、泪水浇灌着民族友谊团结的花朵,擦亮了美姑县综合帮扶工作队这块金字招牌。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将不负韶华、不忘初心、一鼓作气、一线决胜,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建功一线,努力为拿下这场脱贫攻坚硬战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杨卓玛站在山顶,豪气万丈地说。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她的身后,是高原上的晚霞,火红一片,鲜艳的色彩驱走黄茅埂上弥漫的大雾,让人喜欢的暖色洒在这片寒冷的高山上……杨卓玛的脸上也是暖暖的,非常好看,如同一朵格桑花,正绚烂地绽放。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 记者 杨日火 徐箭明 图/由美姑县委宣传部提供)Sf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