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 | 以绿为底 以红为魂唱响新时代赞歌
编者按: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于1958年,是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全州国土面积2.84万平方公里,辖9县1市103个乡镇,生活着汉、彝、傈僳、苗、傣、回、白、哈尼等8个世居民族,其中彝族人口77.01万人,占总人口的29.1%。楚雄州位于云南省地理中心,是滇中城市经济圈的重要成员,也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之一,是重要的交通、水利、电力、能源和大数据枢纽,区位、资源、生态、产业、民族文化等优势明显,素有“东方人类故乡”“世界恐龙之乡”“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楚雄州各族儿女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2018年,楚雄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24.33亿元、比1958年增长501倍,成功进入“千亿元GDP俱乐部”。经济社会沧桑巨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由“跟跑方阵”逐步进入了“领跑方阵”。
10月8日,阿坝日报“他山之石”第二报道组驱车千余公里,一路向南,来到楚雄州探寻这片热土的发展路径,以期博采“他山之石”。
以绿为底 铺就滇中翡翠画卷
记者在楚雄州采访时了解到,该州各县(市)几乎都将发展特色产业列为当地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战略选择,并且高原特色农业在当地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其中,元谋县点连村就是楚雄州的成功实践之一,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10月8日,记者走进了元谋县黄瓜园镇点连村委会,只见漫山遍野的青枣林苍翠欲滴。
“青枣是这里农户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林果,户均种植年收入都在20万元左右。”元谋县绿色青枣产销合作社李吉荣告诉记者,“通过连片开发,当地已形成了万亩青枣、万亩葡萄和万亩番茄三大特色种植业,规模效益十分明显。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漂亮的小洋房,开起了小轿车。”
能禹市场
据介绍,近年来,黄瓜园镇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订单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地引进龙头企业云南浙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阳光玫瑰葡萄近2000亩,亩产值在4万元左右,年销售收入达6000多万元,产品走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
特色蔬菜培育基地
像点连村委会这样的规模化特色果蔬种植,在元谋县比比皆是。为充分发挥光热土地资源优势,培强做大冬早蔬菜和特色林果产业,元谋县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县目标,按照扩大规模、提质增效、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的要求,不断调优种植结构,完善经营体系,突出生态绿色,打响了“冬早蔬菜之乡”品牌。
要真正做大蔬果市场蛋糕,决定性的因素还是过硬的产品品质。针对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强的“绿色健康”理念需求,元谋县早在2000年就先后出台多项管理规定措施,严格按A级绿色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广节水灌溉、蔬菜工厂化育苗、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应用,确保生产出的蔬菜绿色、无公害。
精选蔬菜种子
“我们种出来的无花果不仅拿到了市场上去卖,自己家里人也在吃,县上对农药销售管理和农残检测都非常严格。”在黄瓜园镇大塘子村,村民小组长李国和告诉记者:“我们一直都在使用国家大力推广的安全环保、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这样的蔬菜卖着放心,自己吃了也放心。”
元谋冬早蔬菜
除严把生产关外,元谋县对蔬果销售外运环节的安全监督同样也下足了功夫,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在批发交易市场建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是全省第二、全州首家通过省级验收评审的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全县10个乡镇也都装备了检测设备,年抽检样品500至3000例,实现了对进入市场交易蔬果的快速、定量、定性检测,确保进入市场的每一个外销蔬果都达到“绿色”和“无公害”标准。
目前,元谋县已累计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27个、绿色食品认证37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云南名牌产品5个、云南名牌农业产品2个、云南省著名商标7件,“元谋番茄”“元谋青枣”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元谋蔬菜”“元谋水果”集体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注册。2001年来,元谋县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100个无公害农业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首批“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果蔬产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点连村的“蝶变”,就是楚雄州通过努力和探索,在干热河谷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典型。
楚雄州作为滇中高原的主体区域和滇中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在资源环境、地理区位、产业基础等方面极具优势。近年来,楚雄州委、州政府多措并举,大力发展高原生态特色农业,力争将楚雄特色农业做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样板。
如今,行走在楚雄,一个个宜居宜游的生态村庄映入眼帘,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承载着希望与幸福的“绿色梦想”如彩练般在山水间延伸……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画卷,正在被誉为“中国彝乡 滇中翡翠 火红楚雄”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文化为根 助推民族团结奋进
一直以来,楚雄州坚持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法路径,走出了一条符合楚雄实际、富有民族自治地方特色的创建之路。为此,记者采写了当地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紫溪彝村的相关经验做法,以兹借鉴参考。
聊起紫溪彝村,杨冰洁一脸骄傲,她是楚雄日报的一名记者,自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完成改建以来,这座小村庄便是她和朋友经常来度假的目的地。
“这里可以玩的东西有很多,烧烤、滑草还有农家乐、长街宴和彝族文化元素,老人小孩都喜欢。节假日期间,村里游人如织,客栈、农家乐都需要提前预定。尤其是火把节,村里的两个停车场全部停满,客人络绎不绝,很方便。”杨冰洁介绍说。
10月10日,记者一行沿着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去探访这座被誉为“中国第一彝村”的美丽村庄。
紫溪彝村一景
一走进紫溪彝村,浓浓的彝族风情扑面而来:村口矗立着一个红黑黄三色绘成的大牌坊,古香古色的“紫溪彝村”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一排排格调统一的彝族民居鳞次栉比,建筑外墙上点缀着彝族元素,宽敞的街道整洁干净,穿着彝族服装的村民热情淳朴……
很难想象,这里20多年前曾是一个落后闭塞、村民生活艰难的“资深”穷村。
紫溪彝村是位于楚雄市西部郊区12公里紫溪镇的一个彝族村寨,全村84户,365人,其中彝族比例达93%,是一个集移民、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特色民族村寨。
20年间,紫溪彝村因支持楚雄市西静河水库建设和广大铁路复线及楚南一级公路建设,经历了两次搬迁重建。
2013年3月,在省、州、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建的紫溪彝村围绕打造“云南美丽乡村·中国第一彝村”目标,全面启动了以特色村庄、致富产业、彝族文化和乡村旅游为主的“紫溪彝村美丽乡村”项目建设。通过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两年多的努力,协调整合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美丽乡村、移民新村等25个项目,共投入各级各类资金10900万元,完成了紫溪彝村特色村庄和民族文化产业等工程建设。
彝家新村一角
与此同时,紫溪彝村在建设发展中,每个项目、每个环节都不忘突出彝族特色、打好“彝族”品牌,其景观景点建设、房屋建筑都是通过挖掘展示彝族古老传说、传统文化,结合实际设计而成的。整个紫溪彝村特色村寨的建设也都处处体现彝族特色,弘扬彝族文化,尽现彝族风情、彰显彝族魅力。
“当地群众感受着党的温暖,知恩、报恩的‘感恩、公德、小康’三项教育深入人心,彝族同胞还自发编唱了以感恩为主题的彝族敬酒歌、山歌、小品。”紫溪镇党委书记杨培香自豪地告诉记者,通过高起点、高规格建设,紫溪彝村在当地已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发展领头村、民生改善标杆村、文化传承样板村、民族团结示范村和基层党建先进村。
彝族文化是楚雄的“根”和“魂”。
多年来,楚雄州委、州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为统领全局的工作,抓典型示范引领,全面实施新一轮“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着力打造出了一批率先建成小康、跨越式发展、脱贫开发和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示范典型,而紫溪彝村就是其中的杰出典范之一。
如今,楚雄州共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10个(国家级1个、省级1个)、示范乡镇58个(省级8个)、示范村298个(省级130个)、示范学校140所(省级137所)、示范企业44个、示范社区18个(省级3个)。2017年12 月26日,该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
本文来源于《阿坝日报》 作者:华文军 周旺 波俄莎初 泽英 唐冲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