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越西立足优势创建文旅新城
地处古南方丝绸之路“零关道”要塞的越西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和人文积淀,赋予了越西宝贵的资源财富,文昌文化、商旅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古蜀文化、自然风光等特色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绚丽多彩各具特色。
近年来,越西县将“以水为灵、以文昌文化为魂”作为文旅产业发展的主题,深入贯彻落实旅游发展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通过全域规划、整体布局、突出核心、打造支点,把旅游产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为文昌故里文化旅游筑牢了发展根基。
越西4A景区文昌故里 (孙建生 摄)
布局发展蓝图丰富文旅发展新内涵
文化与旅游相生共兴、融合交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越西量体裁衣、布局发展,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全省“1+1+2”文旅政策,主动融入全省“一核五带”文旅发展及全州全域旅游发展布局,结合越西特色,找准自身定位,摸清文旅资源家底,突出特色优势,规划越西文旅发展路径,优化旅游发展新格局。
以文昌故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以文昌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南丝路文化、古蜀文化为支撑,以保安尔苏藏寨、新民梦回蜀乡、大屯果乡秋韵、丁山樱红庄园、中所水韵之乡、南箐红色记忆、马拖驿路花海、书古湿地绿洲、普雄五彩梯田、申果庄林海寻幽“乡村十景”为内容的“1+5+10”旅游品牌,布局了旅游发展新蓝图,不断丰富着文昌故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内涵。
在文旅产业发展的同时,把旅游扶贫作为脱贫重要抓手之一,提出了“融合式发展”的旅游扶贫理念,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康养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与扶贫深度融合,积极探索“融合式发展”的旅游扶贫新路子。
以节为媒美誉度不断提升
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越西人厚德崇文、善商勤俭、诚信友善、拼搏进取的精神;得天独厚的气候,钟灵毓秀的山水,成就了越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域特色。
越西现有文昌故里国家4A级景区、天皇寺3A级景区、河坎村和南新村两个2A级旅游景区。全县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项,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
去年9月,2019越西第五届文昌文化旅游节活动拉开大幕,从2015年至今,越西已成功举办了5届“文昌文化旅游节”,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每年的文昌文化旅游节都结合不同的主题,开展了诗书文艺汇演、畅游山水风光、品鉴特色美食、游园采摘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越西“人文生态宜居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与此同时,普雄“尝新米节”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中所元宵文昌灯会节、大屯苹果采摘节好评连连。以节为媒,打造乡村旅游民宿达标户23户、星级农家乐4家。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上半年,越西县文化旅游收入达3.56亿,接待游客42.9万人次。
传承文昌文化推进主题文化景区建设
越西古称越嶲,因越过嶲水设郡县而得名。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 11年),设置越嶲郡。晋太康八年(公元287年),具有“北孔南张”之说、“主文运,司科举”的文昌帝君张亚子诞生于越西。近年来,越西县以“一位圣君”为依托,传承文昌文化,推进主题文化景区旅游建设。
以“一潭碧水”为灵根,创新推进旅游品牌建设。挖掘越西古城和历史文化优势,切实凸显文昌文化、三国文化、商旅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内涵和山水风光好、自然景色美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想看、可看、好看、耐看、回头看的品牌载体。
同时,加快旅游产品建设,依托产业园区,发挥好“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作用,深入打造核桃、花椒、甜樱桃、苹果等特色农产品和文昌石雕、彝族银饰、彝族服饰、彝族漆器、特色盆景等特色手工业产品,加速资源向资本转变。
以“一条古道”为骨架,打造旅游产业经济带。越西将以古道为轴,沿线做好文旅结合、农旅融合、多元发展大文章,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要素,配套跟进旅游发展设施,促进经济与旅游融合、城市与旅游结合、产业与旅游互动、文化与旅游交融,必将推进越西旅游成为脱贫解困、经济发展的最强劲支点。
以“一座古城”为中心,强化旅游产业要素保障。越西古城历史悠久,新民、城关、中所、书古、普雄坝子得天独厚。越西将以县城为中心,景城一体为抓手,立足凉山北部人文生态宜居第一城目标定位,迅速掀起城镇建设二次跨越热潮,推进旅游与城市建设同步。
本文来源于《凉山日报》 作者:袁蕾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