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村寨好风光 山水田园留乡愁——易门县十街彝族乡摆衣村的乡村振兴密码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李航)月牙塘倒映着白墙黛瓦,水边民居背靠青山成排而建,村口广场上晾晒着稻谷,三角梅旁的红砂石上书写着“全国文明村——摆衣村”。
进入村庄,几棵参天大树出现在眼前,古树下汩汩而出一眼尚积泉。沿着红砂石铺就的石板小路,来到摆衣村公房,公房内有一间小屋,贾姑村副书记李涛云介绍:“这是村里的文明讲堂,平时共青团、妇联会组织村民在这里举办家庭美德和民族团结知识的讲座。”在小屋的另一面墙壁上挂满了摆衣村获得的荣誉: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从国家到省、市、县,摆衣村都获得荣誉,摆衣村的文明密码只有深入村寨,才能一探究竟。
传承文化 彰显特色
李涛云带着记者来到一座摆衣民居,里面摆放着八仙桌、太师椅、马灯、蓑衣、织布机……“里面集中展示我们当地彝族的民俗文化。”李涛云说,“这些老物件都是到村民家搜集来的,按照我们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原貌作了布置,就是要让参观者能更加真切地了解摆衣村浓郁的彝族风情,也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更加了解我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
据了解,摆衣村始终坚持突出“彝”字牌,以彝族建筑、服饰、歌舞、饮食文化的挖掘包装为切入点,坚持民族工作与党建工作、彝族文化与党建文化有机融合,突出彝族文化特色,搭建党群活动平台。利用山歌、花灯、民歌,火把狂欢夜、民族歌舞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载体,宣传党建成果、展示党的形象、弘扬民族文化。这就是摆衣村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荣誉称号的原因。
兴旺产业 敦厚民风
金秋九月,摆衣村的梯田上种满了烤烟和水稻,烤烟已经收获、水稻也开始变得金黄。村里许多人家正忙着编束烟叶,准备送进烤房烤烟。
李涛云说:“现在看到的两种作物是摆衣村的传统作物。目前,摆衣村小组所在的贾姑村成立了贾姑米种植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摆衣村出产的稻米品质优良、售价高、效益好,不愁卖。”
如今,摆衣村在搞好传统水稻、烤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冬春蔬菜、特色经济林果种植,走出了一条党员先行,产业富民,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带动农民致富的新道路。
村民李文明尊老爱幼、乐于助人,他家门前屋后始终保持干净整洁,他经常主动维护村里的公共设施,看到路上哪里不平总是主动补修,他还是十街乡出勤率最高、坚守岗位时间最长的护林员。凭借这些事迹,李文明登上了摆衣村善行义举四德榜。像李文明这样的村民,摆衣村还有很多。
在摆衣村,村民们勤劳致富兴旺了产业,热心公益事业修公德、修私德,所以摆衣村民风淳朴敦厚,这就是摆衣村获得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的原因。
党员带头 振兴乡村
2018年,摆衣村共种植优质水稻80亩,稻田里养鱼50亩,养殖稻花鱼兴起了摸鱼节,还举办民俗体验、节庆活动2场,接待游客1.1万人次。
据了解,摆衣村将依托独具特色的传统村寨、自然风光和生态田园景观,以“生态休闲观光”为主题,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支撑,整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美丽家园、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四位一体” “百千工程”等各类项目资金1000余万元,完成了烧烤体验区、休闲垂钓区、旅游公厕、1.2公里防洪沟等设施的建设,彝族民俗馆已建成开放,民俗客栈正在抓紧施工。“农旅”结合打造以生态观光、彝寨游览、康体休闲、农田捉鱼体验和特色种养殖为主要功能的生态特色旅游,实现“与田园共融,与山水互动”,达到“留住乡愁”的愿景。
目前,摆衣村正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建立党群理事会、党员分片包户等制度,提升了支部的影响力、号召力。摆衣村党员还自发带头参与水源点保护及绿色植被的管护工作,带头开展清洁田园村庄、清洁河道等,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摆衣村已成为十街彝族乡建设生态文明村的成功典范。
对摆衣村乡村振兴的未来,李涛云充满自信:“现在摆衣村党支部有党员13名,13名党员担当作为,影响和带动周围的村民发展产业、传承文化,在发展产业、传承文化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发展旅游、振兴乡村,党员也要积极担当、勇于作为。”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一心一意干事创业就是摆衣村获得了许多荣誉的重要原因。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