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发展

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峨山:在火与舞的交叠中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作者:玉溪旅游 发布时间:2022-05-11 原出处:峨山旅游文化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他们从时光深处走来,在峨山古老而深情的土地上潜心劳作,在火与舞的交叠中品悟祖先的思想精髓,创造性地传承先辈的劳动成果和艺术结晶。
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eshan.jpg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1 彝族人文祖先阿普笃慕

峨山旧名嶍峨,有“临郡岩邑,省会南藩”之称,是云南43个革命老区县之一,滇中革命的摇篮。峨山彝族成立于1951年5月12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也是云南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县。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在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自汉末魏晋开始,彝族进入了本民族古史传说中的六祖分支时代。峨山19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彝族、汉族、哈尼族、回族等25个民族,其中彝族为主体民族,彝族人口占57%,有聂苏、纳苏、山苏等十多个支系。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峨山猊江、练江两河交汇之处,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长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笃慕。阿普笃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纪80年代初,峨山在对彝文古籍进行翻译整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画像。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6年4月,峨山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彝学专家和彝族聚居区的数十位学者进行论证,并取得共识——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塑像,同时决定每年举行彝族祭祖节。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9年,峨山建立了占地面积19亩的阿普笃慕文化园,包括阿普笃慕及其六子铜像和祭祀广场。自2009年11月成功举办首届彝族祖先文化节后,峨山成为了全国彝族同胞寻根祭祖的圣地。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峨山阿普笃慕文化园开阔的园区漫游,就是在彝族历史文化隧道里畅游,走进彝族古老的起源分支史,可以脉络清晰地了解彝族的来龙去脉,触摸这一古老民族的体温与脉动。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古彝文各种手抄本和木刻印刷本以及金石载体中,保存有大量政治、军事、历史、天文、历算、地理、医药、文学、农牧科技等内容的资料,反映了彝族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有着非常高超的手工工艺。金银器皿和饰件的制作、衣饰刺绣、漆器制作及彩绘、毛料的手工纺织、富有民族特色的优美乐器的制作等,设计精巧,彩绘图案构图严密、绚丽多姿,极富艺术性,以此为载体,彝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艺得以尽情展现。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2 钻木取火 快乐传递

彝族是一个崇尚火的民族。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全国彝族各支系都会过一个共同的重要节日——火把节,这一节日承袭着彝族对火的崇拜和光明的向往。这天,彝族人民万众欢腾,热情如火,彝族青年男女围成圈,手拉手,肩并肩,尽情跳跃欢歌。夜幕降临,点点火把巡游在田间地头,青年男女怀抱月弦,击鼓欢歌,通宵达旦。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世纪80年代初,峨山在对彝文古籍进行翻译整理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的画像,还找到了彝族唯一的一部《取火经》,峨山人民政府在1987年颁布的《峨山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中则明确规定:火把节为峨山彝族的传统节日。1989年当地政府举办首届峨山彝族火把节,此后每年都有举办,逐渐发展为峨山知名旅游文化品牌。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峨山境内海拔2600余米的大西神山被誉为“火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是峨山及周围地区彝族火把节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态钻木取火的地方。钻木取火仪式是峨山彝族火把节的最大特色和亮点,通过这种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续。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2004年起,为丰富火把节的活动内涵,峨山将钻木取火、火种传递纳入活动内容,并于2007年修建了占地面积136亩的大西神山火坛。每年火把节,彝族同胞都要会聚大西神山的取火台,由毕摩诵念取火经,用最古老的钻木取火方式取出原火,祭拜火神,火种将沿途传递,最后送往峨山点燃巨大的火堆。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来自玉溪文明网 李拔旗摄)

古老的取火仪式散发着彝族古文化的魅力,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到峨山过最原汁原味的火把节。这一天,整个峨山都沸腾了,来自峨山各乡镇、村组的彝族同胞齐聚峨山,共同庆祝一年一度的火把节。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午时刚过,各种热闹的庆祝活动就开始了,只见彝族妇女们跳着花鼓,舞着彩龙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她们是由峨山8个乡镇、不同支系的彝族文艺队组成的沿街表演,激扬的舞龙、热闹的花鼓舞和彝家姑娘绚丽的服饰吸引游人驻足观看。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夜幕降临,来自大西神山的火种经过8个乡镇的传递,到达主会场——峨山民族团结广场。这时,早已有上万群众在广场上等候着隆重的点火仪式。当熊熊的火把燃烧起来时,当晚的篝火狂欢开始了,在场的游客和彝族同胞一起加入了这场热火朝天的狂欢中。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03 花鼓之源 遍地歌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传最广和最主要的一种民间舞蹈,旧时是主要用于丧葬时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为主,舞蹈为辅,尔后逐渐演变成以舞蹈为主、歌为辅的表演形式,并且成为逢年过节、拜年贺喜、联欢庆典等活动场合必不可少的舞蹈。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鼓舞的舞蹈动作非常丰富,特别是脚部的动作变化万千,要么蹬、顿、甩、收、跳、越,要么吸脚空转、双脚纵步、空中崴脚,同时腰、头等部位大幅度摇摆晃动,动作干净利落,粗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彝族的“跳乐”动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调则多以汉族的花灯调为主,有35种表演套路,结构完整,内容、形式多样,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誉。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鼓舞与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他歌舞都是由乐器伴奏或边唱边舞,花鼓舞则是唱一段停下来舞,舞一段停下来唱,唱时无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边上敲着节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张弛有度。急鼓刚劲有力,热情奔放,催人奋进;板鼓缓沉柔软,柔中带刚。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畅,或舒缓的花鼓舞节奏中,仿佛可以窥见彝族人民生产劳作、节庆习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踪迹。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花鼓舞在峨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县内约有700支花鼓队,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是一种全民性的舞蹈。也因此,在峨山,想要欣赏一场花鼓舞表演并不难,要么在乡村的操场,要么在县城的广场,随时有可能邂逅这种舞蹈。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若想欣赏到千人花鼓舞这样的大场面,则要选择在每年12月10日举办的“中国彝族花鼓舞艺术节”期间前往峨山。千人花鼓舞也是峨山彝族节庆“开新街”的重头戏。开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节日,流传于富良棚乡、塔甸镇、岔河乡、甸中镇一带,节日定在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子天。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新街的日子,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吹奏着古老的乐器,耍着龙队,跳着花鼓,从各个寨子朝街上涌来。整个街子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以龙狮队领头,其后为壮观的花鼓队、“猫猫舞”“蚌壳舞”彝族武艺、杂耍等表演队,从街头至街尾进行行进式表演,直观展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集市上琳琅满目的土特产,松毛席上味道独特的开新街饭,篝火周围的挝啰(方言,意为跳舞)。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这一民间节日风情,峨山举办的“梁子一路情”民族文化旅游活动,让游人尽享沿线各个集镇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能彰显一个地方民族特质的莫过于歌舞。1999年,峨山的彝族“花鼓舞”跳进了北京,跳到了国庆大典上。从此,峨山的彝族“花鼓舞”开始扬名并得以很好的挖掘和弘扬。“花鼓舞”被云南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峨山亦因此被命名为“彝族花鼓舞之乡”。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中国彝族的第一个自治县,今天的峨山,是一个转型中的生态彝族自治县,立足并深入挖掘彝文化,成功打造彝族祭祖节、彝族火把节和花鼓舞艺术节三大节庆品牌。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古到今,朴实、善良、勤劳的峨山人一直默默地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着家园热土上的民族精魂,延续生生不息的文化之火,使得数千年光阴的流转,在这里有迹可循,意义非凡。vm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原载:玉溪旅游;文字来源:搜狐号“峨山旅游文化”。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