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发展火把节文化产业——凉山彝族火把节发展浅论
摘要:凉山彝族火把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在充分认识火把节的各种价值的前提下,把火把节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能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同时也能促进凉山经济的发展。对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合理开发,凉山彝族火把节实现产业化发展,必将推动凉山的和谐有序发展。
关键词:凉山;彝族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
凉山彝族火把节早已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其具有独特而且重要的价值。它除了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有的特性外,还具有自己的历史传承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科学认识价值、社会和谐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等。对凉山彝族火把节价值从多层次、多侧面进行开发,可以促进火把节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充分认识火把节的价值
历史传承价值:历史传承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价值准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民众集体生活,并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因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尤其重要的是,火把节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民间仪式、民间歌舞、民间竞技等活态活动传承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这些活态文化进行全方位研究,可以弥补彝族历史文化记载和正史典籍的不足、遗漏或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彝族民众长期生产劳动和文化活动的结果,其中深深蕴藏着彝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火把节也成为了彝族认同的一种方式。在继承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不断丰富的火把节活动来确保彝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因为火把节是彝族民俗、信仰、音乐、歌舞等等的储存器、载体和工具。
科学认识价值。凉山彝族火把节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存和反映。当时,凉山彝族先民们在山林中求生存,凉山地形山水相连、地势变化大,通过大家的努力,好不容易开垦的农田种上了庄稼。随着炎热夏季的到来,一方面农作物快速生长,另一方面各种有害昆虫也快速繁衍危害庄稼,彝族先民们通过世代总结出了用点火把来烧毁或恐吓害虫的形式来确保庄稼的丰收。这是当时彝族先民们的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反映,这种点火把驱害虫的方式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又能保证庄稼免受害虫困扰,是彝族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的战胜害虫的智慧结晶。
审美艺术价值。审美艺术价值决定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价值取向。凉山彝族火把节中的火把歌和情歌有许多艺术的创造、艺术技巧,能传承彝族民众对火把节的热爱、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通过对火把节中的歌词、唱调的研究,可以形象地看到不同时期彝族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以及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艺术创作方式、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在唱词中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使用,复沓的节奏,三段诗的结构等等艺术特点,让火把节的歌谣传递着彝族民众热爱生活、欢庆节日的美好愿望。舞蹈“朵乐荷”歌舞融为一体,让舞者和观者无不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女性的“朵乐荷”显示出女性的柔美和动感。火把节期间,彝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火把节也是各种各样彝族服饰展示的时节。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审美艺术价值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
社会和谐价值。凉山彝族火把节期间,彝族民众不分性别、不分职业、不分地域、不分年龄都融入了火把节活动中,在一片祥和和快乐的氛围中密切着人与人的关系。彝族个体在火把节这个过程中会逐渐掌握和传承彝族文化。欢度火把节的各种活动的过程,也是彝族民众学习彝族文化,接受、适应并在这种文化中成长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彝族个体接受了彝族的独特文化,也就是对彝族社会进行了价值认同,从而能有效地融入社会而达致社会和谐。彝族火把节具有重要的社会认同、民族认同、社会和谐的价值和作用。
经济开发价值。火把节的经济开发价值主要表现在:火把节的经济价值的开发可以促进凉山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后,凉山有条件加大对火把节和彝族文化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宣传力度,给彝族文化提供更好的传承、保护、创新条件。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赢。总之,在强调对凉山彝族火把节进行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要有适度的经济观念,有以开发促保护的头脑和意识。对那些既能显示彝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的优势文化资源,要敢于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将文化资源优势传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实现火把节和彝族文化的经济开发价值。
二、深入挖掘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精粹
朱文旭教授在其所著《彝族火把节》一书中曾经指出“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它是一年一度的民俗博览会;民间习俗的展现会;民族服饰的展示会;民间文化体育活动的演示会;也是最能展示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窗口。”[1]既然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和集中展演,那么深入挖掘凉山彝族传统文化并将之更好地应用或展现在火把节当中,就不仅仅是吸引游客眼球所需,更是弘扬彝族传统文化所需。
饮食文化。凉山彝族的饮食口味以清淡为主,饮食烹饪以煮为主,饮食种类以荞麦面、马铃薯、酸菜和猪肉为主,饮食调料以盐和木姜子为主……这些食物及其烹饪方式和调料都是健康的、自然的、环保的:荞麦是绿色天然无污染的食物,内含多种矿物质、维生素和氨基酸等等,是抗击当下“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良好食材。彝族有名的坨坨肉是将小猪煮熟后切块,拌以盐、木姜子和辣椒面而成……彝族饮的酒是用玉米、高粱、荞麦等杂粮酿制而成,绝不添加任何酒精等。因此,把凉山彝族饮食文化提升到健康饮食的高度,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与品尝和消费。同时也能让彝族的饮食文化得到传扬,更能促进彝族饮食经营者收入的增加。
服饰文化。凉山彝族的服饰面料主要是以面、麻、羊毛为主,服饰颜色以红、黄、黑、蓝、白等颜色为主;图案主要有太阳纹、月亮纹、山纹、水纹、草纹、花纹、树纹。服饰根据自然条件、方言的不同分为三个服饰区:大裤脚地区、小裤脚地区、中裤脚地区。虽然三个地区的颜色、图案、款式有一些不同,但是三个区域的服饰都呈现出简朴、大方、色彩对比鲜明等特点。彝族服饰中的颜色、图案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所以,从彝族服饰文化中提炼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主题,色彩和图案能多种搭配的文化再生性(应用于现在的各种服饰设计当中)等等必将吸引游客的眼球,游客愿意买具有彝族服饰文化因素的衣服,这样能刺激彝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旅游产业的收入。
歌舞文化。在火把节期间,凉山彝族会唱各种火把节的歌谣和一些情歌。同时,也会围着篝火跳圆圈舞,人们在舞蹈中也传递着团结合作的力量。赞誉火把节的歌谣中讲道:火把节是彝人的节日,也是与彝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动物们的节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来过火把节。火把节是和平的节日,无论有何战事和隔阂,火把节都要一起过;火把节是团聚的节日,全家人聚在一起,全村人聚在火把场,忘记烦恼忧愁,用歌舞来欢度节日。情歌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对未来家庭生活的憧憬。总之,凉山彝族火把节的歌舞文化彰显了有声有色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团结互助精神的传递,是凉山彝族歌舞文化的精髓所在。
体育娱乐文化。在凉山彝族的火把节期间的体育娱乐活动是凉山彝族千百年来在大自然中学会驯化兽类、禽类而逐渐形成的竞技活动,也是彝族男子们力量与智慧的角逐。这些活动是凉山彝族先民千百年来与动物打交道的文化遗存,活动体现出的是凉山彝族从对动物的驯化到与动物亲密相处的关系,通过人们驯化过的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打斗也是充满着人的智慧与动物的娱乐性。
三、大力打造火把节的文化品牌
品牌,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种感觉,对于经营者来说是一种能够带来增值的无形资产,对于产品而言是一系列的识别标志。凉山彝族火把节要良性发展就要打造品牌,而凉山彝族火把节品牌的打造必须进行很好的定位。凉山彝族火把节品牌的定位主要要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火把节作为对比和参照。因为楚雄彝族自治州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同为彝族自治州,而且楚雄也在致力于对当地彝族火把节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研究2013年两州举办火把节的情况可以发现两地的火把节品牌的运作和定位理念是不一样的:楚雄州的火把节活动更突出的是当地各地方各种民俗风情文化,真的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更突出参与性、群众性、历史性、文化性、商业性。凉山州火把节活动更突出的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原生态性、田园性、参与性等等。
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文化保存得最完整。与楚雄州相比较而言,凉山州一定要珍惜彝族传统文化,凉山彝族火把节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一定要打造好彝族火把节的品牌。为此,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品牌定位应该更明显地突出彝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性。在打造火把节品牌的时候,除了应该有明确和准确的品牌定位之外,在这种品牌定位的统帅下:(1)组织火把节活动,火把节的活动安排除了继续保留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原生态的前提下还可以结合凉山州各县、乡、村的特点举办各种相应的活动;(2)还应该注意火把节品牌广告标语的一贯性,策划比较响亮的、易记的、有特色的宣传口号;(3)采取多种营销策略,加强火把节的宣传营销。(4)开发出很多凉山彝族文化旅游的产品,如:彝族漆器、彝族绣品、彝族银饰、彝族饮食等等。除此外,开设众多的商店,让游客能便利地购买到相应的各种产品。(5)将火把节旅游与生态旅游、乡村田园旅游、红色旅游等等结合起来,将节日活动与商品商贸活动结合起来。
四、完善火把节产业链的环节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既是产业,同时更是文化,需要细心地去雕琢和培育。美国和日本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是以弘扬本国核心文化为主旋律,并通过文化产业链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凉山彝族火把节产业也应该以弘扬彝族文化为主旋律,以彝族火把节为产业衍生点,在此基础上能向社会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的展示、彝族文化的活动、彝族文化的服务、彝族文化的产品等等的集合。建立优质高效的文化产业链应该从上游原创研发、中游生产制造、下游销售发行三处共同发力。凉山彝族火把节产业链也应该从上游——火把节活动规划设计、中游——火把节活动的接待和火把节产品的生产、下游——火把节宣传和营销三个环节来进行打通。
上游——火把节活动的规划与设计。凉山州政府、县政府应该重视以火把节、彝族文化为内容的彝族文化活动的规划与设计,一方面应该挖掘凉山彝族文化的精粹,要培育它、要雕琢它,另一方面还要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来促进彝族传统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移,让彝族文化在产业化背景下的附加值大大增加。(1)组织或引进火把节活动规划和设计人员,除了原有各级文化部门的干部以外,可以聘请大中专院校彝族文化专家和学者,还可以从民间邀请一些民间文化人士来共同参与火把节文化活动的规划和设计。(2)可以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方式,让彝族文化研发机构与文化企业通力合作,共同进行火把节活动、火把节产品的研究和设计。(3)动员各县结合本县的具体情况,在火把节期间推出本县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活动或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县、乡、州三级连动,打造凉山州火把节期间异彩纷呈的各级各类活动。并借助火把节带动各县经济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4)火把节活动的安排应该以火把节为中心,邀请彝族民间艺人表演和展示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以多种比赛、竞技、娱乐活动为延伸,能满足游客多种消费需求。而且,活动的设计要具有群众性和参与性,让游客能更多地融入其中,更能全面切身地体味火把节文化或彝族文化。(5)火把节活动的安排要规避风险,分散中心,尽量让每一个活动场都能成为中心、成为亮点,吸引部分游客,减少和降低危险隐患。(6)通过市场调研,及时总结火把节活动中的经验得失,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诉求反馈到下一次的设计和规划中,不断地更新和改善规划和设计水准,更好与市场接轨。
中游——火把节活动的接待和火把节产品的生产。全面考虑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的需要。除了硬件设施以外,更为重要的就是提高服务质量。规划和设计出能吸引游客眼球、畅快游客肠胃、愉悦游客心理的一整套服务。(1)设计、开发高、中、低档的彝族文化的饮食餐厅。与乡村结合,直接从民众中购买制作彝族饮食的食材原料,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多种多样的彝族食物和饮品,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饮食餐厅里一定要凸显彝族文化特色,从房屋设计、家具摆设、服务员穿着到食物盛器、菜品、舒缓的彝族音乐等等。席间,可以提供彝族歌舞、器乐弹唱的点演服务。(2)开设彝族文化主题的旅店和宾馆。墙挂、摆件、床饰、杯垫、毛巾、桌椅、灯罩、烟灰缸、沙发靠垫、拖鞋、牙膏、牙刷、梳子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有火把节文化、彝族文化元素的用品,让游客被彝族文化所包围,并在其中享受着穿着彝族服饰的男女服务员的服务。(3)组织车源开通上游中规划设计的各条旅游热线,通过客满发车、不间断发车的方式,让游客能随时到达自己想去的地点,让各县、乡、村的点能连成片,满足游客出行的需求。(4)组织企业生产有彝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彝族漆器的生产应该跳出传统酒具、食具生产的束缚,不断研发和生产出各种各样的漆器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彝族针织品及其服饰的开发和生产可以“公司+织户”的方式进行运作。彝族传统主食荞麦还可以再深度开发出除苦荞茶以外的许多衍生产品。另,彝族传统美食坨坨肉能否考虑制作成罐头,便携、便食。(5)对火把节期间的各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从礼仪、着装、语言、技能等各个方面规范化训练,提高服务质量,让服务员的微笑周到的服务换来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美誉,从良好口碑中激发更多的消费人群进入凉山,为将来凉山彝族火把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消费动力。(6)加强对火把节活动各接待和服务环节的监控,确保服务质量的提高。
下游——火把节宣传和营销。凉山彝族火把节是最具特色的彝族节日,正因为其特色鲜明而且重要,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定义,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因此,凉山发展火把节产业就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把节的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工具、实物、工艺品进行宣传和营销。(1)让政府与彝族文化研发机构、文化企业、传媒企业及各种传媒平台等通力合作,做好火把节前的宣传、火把节中的服务引导、火把节后的总结和信息发布等等工作。(2)在火把节活动的各个场所、各项活动项目中,应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活动进行解说和介绍。让游客在旅游览过程中能获取更多的彝族文化信息,这样也能让彝族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3)在火把节活动安排的各个场所应该设立彝族文化旅游产品商店,商店外应该张贴本店所售商品的宣传海报,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或购买。(4)在凉山州各县的车站、商场、机场、广场、公交车、广告、车票、电台、电视台上等进行对火把节的文字宣传、图像宣传、声音宣传、视频宣传。(5)组织各种文艺演出活动,邀请彝族知名歌手、演员展开演唱、表演,录制音碟。也可以围绕凉山彝族火把节摄制一些电视片或电视剧,争取在各种媒体播放,以扩大凉山彝族火把节的知名度。(6)组织彝族文化产品生产厂商应用形式大肆宣扬自己的产品,通过产品的宣传和售卖达到传扬彝族文化的目的。(7)在彝族中通过海选来选拔出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形象大使,并让形象大使参加各种宣传活动,通过形象大使的宣传活动和大量的出现率来扩大凉山彝族火把节的宣传面。(8)邀请音乐人围绕火把节谱写脍炙人口的歌曲,易记易背,朗朗上口。并将之在各种场合进行播放。(9)把火把主题的文化产品推销到四川省各大旅游景点,通过售卖产品来促进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播。(10)通过参加各种博览会,让凉山彝族文化的产品走出去,通过产品的营销来促进凉山彝族火把节文化产业的顺利展开。
只有充分认识到凉山彝族火把节的价值,深入挖掘凉山彝族文化的精粹,把火把节文化产业链贯通了,整个火把节产业才能正常运转起来。火把节产业的发展需要交通、通讯、广告、传媒、住宿、餐饮、旅游等等行业的配合,这样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本转化,一方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地协调发展。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参考文献:
[1] 朱文旭. 彝族火把节[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产业背景下的凉山彝族文化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12BMZ056);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文化产业背景下的凉山彝族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XBYJB201103); 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教改项目“教学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培养及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2013YB15);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城镇化背景下的西南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阶段性成(10BMZ033);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原载:《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1期;文字来源:参考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摄影:郭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