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永风情带乡村彝族文化旅游规划开发构想
地处楚雄州中部南永公路沿线的南华至姚安段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比较优势。目前沿线各县都在开发培植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也取得了一些实效。但因受行政区划等因素制约,开发还处于各自为政状态。要进一步做强做大该区域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走统一规划整体开发之路。
(南永彝族文化风情带南华段岔河村标牌)
一、景区的基本情况
南永彝族文化风情带地处楚雄州中部南永公路沿线的南华县与姚安县之间。南起南华龙川镇岔河村委会的马鞍山隧道,北至姚安县太平镇白石地村委会境内的下口坝水库。全长以南永公路计约18公里。南华境内的岔河村委会南起马鞍山遂道北至白土坡两县交界地,长约7公里。全村辖小岔河、马鞍山、新房子、三家、大岔河、新村等12个村民小组1538人,其中彝族人口1532人,占99.6%;
(彝族著名学者、原《求是》杂志社总编辑王天玺先生为南华段题写的“咪依噜风情谷”)
姚安境内南起白土坡两县交界地,北至下口坝水库,全长约11公里,含公路沿线太平村委会的田房箐、上盐井、下盐井,杨家凹、太平铺和白石地村委的者乐等村民小组以及临近的老街、各苴等村民委员会,共有人口4313人,其中彝族人口4302人,占99.73%;该区域地处南华、姚安、牟定三县结合部,东临牟定化佛山风景区。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区,区域内的民族均属彝族的同一个支系,具有相同的语言、文化和习俗。
二、资源禀赋条件基础
该区域彝族风情浓郁、生态比较良好旅游资源富集、交通十分便利,具有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良好资源禀赋和条件基础。
(南华县小岔河彝族特色村)
1、彝族风情浓郁。这里彝族聚居,民风淳朴,彝族文化源远流长,保留有传统的彝族歌舞、服饰、刺绣以及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热情的“拦门酒”、清醇的“羊角酒”;有古朴的喇叭迎宾调,动人的原生态山歌深沉的“梅葛”调、奔放的“左脚舞”等,彝族风情非常浓郁。
2、神秘的“姑娘房”习俗。“姑娘房”习俗是古代一些彝族地区婚姻恋爱的一种形式。所谓“姑娘房”就是在村寨中建盖专门供姑娘单独居住的小房。解放后,“姑娘房”这一古老神秘的婚恋形式逐渐减少,很多地方已经消失。但在这一地区依然完整地保留有“姑娘房”和串“姑娘房”的习俗。
(绿树影映中的咪依噜风情小镇)
3、彝族特色建筑文化保存完整。传统彝族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垛木房、土掌房、茅草房、麻桔房四类,一般比较简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难以适应人们居住生活的需要,大多数地方彝族的这些建筑形式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这里的很多村寨中,都还不同程度地保留有垛木房、土掌房等彝族传统建筑,成为了研究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4、自然风光雄奇优美。该区域是南华、姚安、牟定三县的主要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72%。环境清幽,生态非常好。区域内还有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三峰山自然生态保护区。保护区内不仅山势雄奇壮美,而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猴群、麂子、狐狸、山鸡等动物资源;有松、栗,核桃等众多植物资源;还有苔藓类等微生物资源。保护区内的主峰三峰山又名笔架山,形如笔架直插云天,海拔2897米,是滇中地区的最高峰之一。峰顶常年云雾萦绕,不仅有道家名人张三丰结庐炼丹的遗迹,还是观看日出的最佳地方。
(良好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
5、水源富集灵气丛生。该区域由于森林植被比较好,很多山箐都有常年不断的溪流,给当地增加了不少的秀美和灵气。特别是区域内还有下口坝水库、田房箐水库和古牛箐水库等水体资源。下口坝为姚安第三大水库,水源全部来自三峰山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内常年不断的溪流,水质较好。景区附近有姚安第二大水库红梅水库等水体。这些都为开发滨水旅游,垂钓、水上娱乐等乡村旅游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南永彝族文化风情带上的姚安县下口坝水库)
6、文物古迹和矿山观光有待利用。景区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始建于明隆庆三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该塔为六方形九级密檐式空心砖塔,高29.37米。是滇中地区保存比较完好、造型精致独特,具有较高历史、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古塔。老街和各苴村委会一线还留存有大量明、清时期开采金矿和银矿的矿洞,遗址等;另外,目前,老街村委会境内还有金矿和铅锌矿两个矿山在开采生产。对这些文物古迹和矿山观光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增加乡村旅游的景点,丰富旅游的内涵。
(姚安境内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
7、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国道南永二级公路横穿景区而过。几乎所有景点都分布在公路沿线两侧。即便是一些有待开发的新景点也离公路主干线不远,而且大多已通公路,交通条件十分优越,这为进一步扩大景区范围,不断开发新的景点景区,做强做大乡村彝族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交通便利。
(便捷的交通条件)
三、景区开发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南华和姚安都加大了该区域各自辖区的开发建设力度,牟定县也实施了与此临近的化佛山风景区开发建设,各自都取得了一些成效,南华将本县所辖地段命名为“南华睐依鲁风情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开发建设,使"咪依鲁风情谷"迅速成为了滇中地区最具亮点和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景区。2007年9月2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深入"咪依噜凤情谷"调研视察;随后几年,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会、农村精神文明现场会、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妇联系统参与新农村建设现场会以及红河流域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国际会议等重要会议都把岔河作为现场参观点,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姚安也把该县所辖地段列为了开发建设的重点,先后完成了这一片区的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公路沿线村庄的村容村貌整治、墙体粉刷、彝族文化元素上墙装饰等“乡风文明示范带”建设项目:并投资147万元对景区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进行了修缮;争取国家列项,投资3760万元对主要水体景观下口坝水库实施了扩容改造和全面提升工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建设构想
南永公路沿线既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自然生态环境,又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具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条件。但要进一步做强做大该区域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还必须加强县域间的区域合作、实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整体推进。
1、加强县域间的区域合作,实行统一规划整体开发。
南永彝族文化风情带分属不同的行政辖区。要做强做大这一区域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就必须改变目前各自为政的开发建设方式,打破行政管辖区域界线,根据目前景区分属不同行政辖区域的客观实际,可以由上一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编制景区开发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把南永彝族文化风情带景区植入楚推州环州旅游线路之中进行思谋。使之成为楚雄或昆明,南永彝族文化风情带景区,姚安光禄古镇,大姚石羊古镇、三潭瀑布景区,永仁方山,元谋土林、元谋人遗址,武定狮子山,禄丰黑井古镇、恐龙谷,楚雄或昆明这条环州旅游线上一个特色亮丽景区。四是要逐步将景区融入滇西北黄金旅游线的辐射带动区范围之中。努力争取云南旅游最热点地区之一的丽江,大理的热度辎射。力争形成昆明,大理,丽江,攀枝花,南永彝族文化风情带,昆明一线的旅游环线。
2,突出彝族文化风情特色,推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南永彝族文化风情带的特色和亮点在于彝族文化和彝族风情,一定要在这两个着力点上下足功夫。一是要突出彝族"姑娘房”的神秘习俗。在各个村寨保留和修复“姑娘房”建筑、传承和弘扬串"姑娘房"这一神秘的婚恋习俗文化,以其神秘性和独特性吸引游客。二是要体现好建筑特色。彝族建筑与其它民族的建筑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文化特色。要保护好现存的垛木房、土掌房、茅草房、麻桔房等彝族建筑形式,规划修复各村寨寨门,布局兴建跳歌场等,努力展示彝族山寨风貌体现其建筑文化特色。三是努力营造浓厚的彝族山寨氛围。要通过彝族图腾,绘画,彝族文字、装饰物等上建筑体装饰村寨;加强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编写《景区导游词)收集整理出版发行(景区彝族情歌)和(景区民间传说故事》等形式充分展现彝族文化特色;组建民族歌舞表演队开展彝族歌舞表演,坚持“羊角酒”、"敬酒歌”、“拦门酒”、迎宾、礼宾、送宾仪式;长期组织表演“背新娘”、跳歌、祭火、毕摩做法事等民俗活动,营造浓厚的彝族山寨特色文化氛围;四是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要开发传统彝族服饰、绣花鞋、荷包等彝族刺绣品和月琴等旅游工艺品,展示彝族文化,满足游客购买需求等。在具体实践中,既要通过突出展现彝族文化和彝族风情特色带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又要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推动和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
3、充分利用资源,拓展游乐空间,丰富旅游内涵。
南永彝族文化风情带旅游景区内旅游资源比较丰富,除乡村彝族文化旅游资源外,还有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水体景观等资源,要在坚持以乡村彝族文化体验旅游为主体品牌的同时,不断开发和利用丰富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丰富旅游内涵,以满足游客多层次的游娱需求。一是开发三峰山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的原始森林探秘、探险和三峰山顶观日出等旅游项目;二是开发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和老街、各苴村一线明、清时期所遗留的金矿、银矿矿洞、遗址等为载体的历史文化遗迹观光游项目:三是以下口坝、红梅等中型水库和田房箐、古牛箐等小型水库水体为依托,开发垂钓,水上游乐等滨水旅游项目;四是以现有的金矿和铅锌矿两个生产矿山为基础,开发现代矿山开采、加工工艺观光游项目。通过不断的开发利用资源,打造各类景点,丰富整个景区旅游的内涵,提升景区品位。
(南永彝族文化风情带上活跃的乡村集市)
4、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
要把乡村彝族文化旅游产业培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一是抓好村寨的美化、亮化:村寨道路硬化、畜展搬迁,停车场、垃圾池、人奋饮水工程建设及改厕改灶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规划建设乡村酒店、客栈,娱乐购物广场等.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二是开发野生菌、树花、水芹菜、臭菜、排风藤、蕨菜等这里独特的山茅野菜菜系和彝族全羊汤锅、羊肝生、烟熏火腿、腊肉、砣砣肉、骨头生、土鸡等彝族特色菜品。大力发展核桃、樱桃、刺头菜、观赏瓜、向日葵和原生态黑山羊、土鸡、生猪为主的种养殖业,扶持发展野鸡、野猪等特色养殖,建设产、供、销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要以昆明和四川攀枝花客源为重点,兼顾楚雄、大理两座周边中等城市及国内外彝族文化爱好者等客源。积极开展营销宣传,加强与省内外知名旅行社的交流合作,大力拓展客源市场,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促进区城乡村彝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持久发展。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备注:本文原载于《楚州今古》。
作者简介:戴国斌,男,倮倮颇彝族,中共党员。姚安地方历史和彝族文化学者、诗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生人。曾当过教师、记者、行政领导、刊物主编等职,现任四级调研员。参加工作数十年间,已有2000余件新闻、信息类作品在省、州、县各级报刊、电台和电视台刊播;有100余篇各种题材论文刊发于各地的各级各类报刊和杂志。其中: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方面20余篇;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方面40余篇;民族文化研究方面20余篇;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方面30余篇。地方区域经济研究、党的建设及其它题材方面30余篇。有60余件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零星刊发于地方各级刊物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