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教授普驰达岭博士参加第二届多视角藏羌彝走廊研讨会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八月未央蕴清凉,静待辜月话走廊。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多视角藏羌彝走廊研讨会”于2014年11月22日-23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普驰达岭博士以《藏羌彝走廊文化域中的神职祭司:“毕摩”与“释比”》论文参会。
藏羌彝走廊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民族交流融合的通道,也是我国目前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近年来,藏羌彝走廊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加强民族走廊地带古今经济文化互动与融合、文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对促进我国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发展稳定、增进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藏羌彝走廊文化域中,彝族和羌族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古老民族,都是古羌人(氐羌)的后裔,在民族起源与历史发展历程中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语言系属上,两个民族都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在传统宗教信仰上,都以祭拜祖先,信仰鬼神,注重民间祭祀礼仪,巫术与祭祀杂糅并行等为主要内容。而彝族的“毕摩”和羌族的“释比”都是专门从事宗教祭祀活动、处理民间信仰事务的宗教神职祭师,他们对各自的社会、生产与民间文化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着极高社会地位。作为宗教神职人员,他们有着很多的共性与个性特征。论文《藏羌彝走廊文化域中的神职祭司:“毕摩”与“释比”》从神职称谓、社会职能、宗教活动、信仰承传、祭祀法器与经书等方面,对“毕摩”与“释比”文化作比较研究,以期促进藏羌彝走廊文化域中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信仰文化领域的深入研究与了解。
(北京通讯组 供稿)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