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尧:中国彝史文献通考概述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古老文化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她与各兄弟民族一道共同创造了中国民族的古老文明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彝族先民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聪明才智,用古老的彝文编写的文献典籍,卷帙浩繁,其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然而,对彝族文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虽有许多专家涉足,但彝族典籍文献随着历史的变迁,依然神秘莫测。为了全面揭开彝族历史的演进过程和文化现象,贵州民族学院彝文文献研究所依靠文献资料丰富的优势,发起组织了《中国彝史文献通考》研究,并以科学得体的搭配,成立了该书的编委会。经过数年的艰辛摸索,从浩如烟海的彝族典籍史料中去探寻历史的足迹,编委会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筛选工作,条分缕析,终于使这部大型彝族文献丛书——《中国彝史文献通考》呈现于读者面前。
即使对国人而言,彝族的历史、文化,大家也知不甚少,或只知其一,不知全貌,自然也就会产生一些误解和偏见。由于彝族在西南地区分布较广,川、滇、黔彝语方言也有些区别,故而彝族古籍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就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我们不能固守一隅,夜郎自大;当然,在文化研究中,也不能割据一方,自封为王。彝族不管其有多少分支,但同祖同源,是一个整体,川、滇、黔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为了彝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应该是民族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历史上彝族的先民用彝文著书立说,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和众多的文献资料。彝文文献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浩繁的卷帙与广博宏大的著述内容,涉及了彝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集中地体现了彝族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彝文文献作为彝族社会发展史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客观地反映了各种文化,是我们系统、全面地认识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彝文文献作为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产物,积淀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由于历史的局限,许多文献典籍,未能形成学科特点鲜明的专著,而是把天文、历法、地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世俗、工艺技术、哲学思想、医学病理、占卜预测、军事思想等融为一炉,汇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为一体。彝族古籍文献是考察古代彝族社会以及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依据。它在整个彝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彝文文献的载体种类繁多,主要有纸书、石刻、金铭、简牍文、皮书、帛书,此外还有兽文、陶文等。彝史文献由于年代久远,加之众多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许多已踪迹渺然,相当部分则遗落于民间,其搜集整理的难度相当人。经过几代人的抢救,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终得以重见天日。但是,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的则微乎其微,大多已残缺不堪。以这套丛书为例,其中原文须仔细辨认方可。故我们称之为彝族文化的“化石”亦不为过。即使是彝族古代文献的“精装本”羊皮书,其皮已有不少破洞,褶缝中虫卵寄生,书质已极为脆弱,需轻展方能阅之。
彝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就这样成年累月地沉埋其中,与破洞一起破碎,与虫卵一道为生,仿佛只有那些虫卵才能读透洞穿彝族千年的文化奥秘。所有诸如哲学思想、文艺创作思想、历史观、天文历法观、星相学等等,我们称之为文化的东西,就在这一堆即将成为碎片的古籍中奄奄一息。
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是一项庄严神圣的使命,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刻有本民族的烙印,每个人都有父母和祖先,每个人都有一段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民族的根。我们常常会回忆昨天和前天,可是我们回眸历史的眼神为什么不可以再久远一些,比如在什么时候,一颗种子落在这里,于是生根发芽,大树成荫后又分出众多支系,其中一个支系的末端便是今天的我们。
这种“分支与迁徙”的活动在本书中不吝笔墨进行了密切的追踪。彝族先民的“分支”活动,曾留下了一套完整的程序,具有奴隶制度初期的宗法特点。诸如“长者为君,次者为奴”、“等级内婚生为君,外婚生为奴”。若不愿为奴的兄弟们,可经祭祀活动,另立“姓”氏,迁住异地,进行开拓活动,按传统的宗法规定建立新的世袭领地。一代又一代逐步产生了“迁徙文化”,构成了独具民族文化特点的“迁徙史诗”(彝族古代文献均为诗行,以五言为主,偶有三言、四言出现),丰富了彝族古籍。
后来又由于“洪水泛滥”,为了生存发展,彝族先民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的分支祭祀活动,开始实施对后世彝族分布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六祖分支”,使彝族的“迁徙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丰富发展。
彝族的迁徙活动,势必影响彝族先民的文化交流,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血缘大混合。 综观彝族发展史,作为一个民族群体的存在,主要依据于血缘关系,从而产生了“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视“祭祖叙谱”为维系这一民族群体的长期生存的纽带。但即使是长时期的迁徙,民族的主体仍跳不出滇川古陆、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的局限,大多沿江河、湖泊迂回迁徙。以“坝子”聚族而居的文化,规定了文化传承的相似性。随历史的发展,文化沉淀的堆积,逐渐形成了彝族的“部落文化”为特点的独立存在性,从而使民族发展初期的部落联盟轻而易举地解体。经历了一次次挑衅与侵略的重创,彝族支系内顽强的民族崛起,也就势在必然了。这些历史的变故,构成了彝族文化同源异流的状态。根据彝族古籍所存留下来的例证,亦再现了这一特定历史环境的状态。
由于彝族拥有可以通过文字记载其历史和文化这一特殊优势,因而至今流传下来的彝族古籍可谓丰富多彩。在彝族古籍文献的发掘整理工作中,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和贵州民族学院彝文文献研究所做出了相当突出的成绩,已出版问世的《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彝族诗文论》等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浩如烟海的成千上万部彝族古籍文献中精选几十部组成十个部分的《中国彝史文献通考》,其挖掘、整理、编辑工作难度之大,可谓一言难尽。用今人的眼光去打量历史,必须客观公证,不受现今流行观点的左右和干扰。历史唯物观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闪烁于彝族古代文化之中,今人也更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去打捞历史的宝藏。由哲学、历史、军事、文学、历法、工艺美术、医药卫生等十个部分共同组成十卷本的《中国彝史文献通考》,其分卷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卷《宇宙溯源》:由《土鲁窦吉》(宇宙生化)、《米窦靡夺》(开天辟地)、《细郁诺则》(死因病由)、《纪投》(述源)等四部分组成,主要阐述彝族先民对宇宙的生成、天地的起源、日月星辰的形成及各星座的命名等一系列宇宙现象的推测和看法。《土鲁窦吉》以清浊二气论述宇宙自然生成、发展、变化规律,论定天地、人道的历法,其中对“十月历法”和“八封”的阐释,可印证彝族古代文化的深刻魅力,因而属彝族历史文献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天文地理学巨著。
第二卷《家支谱系》:主要记载彝族先民如何生息繁衍、迁徙演变等历史过程,是对彝族历史遗迹的真实记录,并用大量的篇幅渲染了一个古老民族艰难的发展历程和顽强的生命意志。这部用古彝文记录的世系谱牒通过一代一代阿候家族后裔的补充完善,展现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彝族历史画卷和社会风貌,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习俗、阶级关系、社会结构等民族问题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第三卷《万物溯源》:继《宇宙溯源》后的一部史集。是彝族先民对世间万物形成过程及现象的认识,揭示并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史书中一些独到的见解闪烁出彝族先民智慧的光芒。
第四卷《耕耘种植》:是对彝族先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书中详尽地阐述了古代彝族先民对种子的来源的传说和各种劳作方式,总结了本民族的一套生产和生活经验。
第五卷《医药卫生》:记载彝族先民对医药卫生的认识,即对各种中药的亲身体验,揭示了中草药的药理和应用价值,并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药方。这是彝族先民对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科学精神的真实写照。
第六卷《生死训示》:是一部教育经典。它教化人们一生不能碌碌无为,应作有意义的事,诸如应尊老爱幼、不能长幼不分等,体现了彝族先民的生活观、人生观及其文明程度。
第七卷《礼仪歌谣》:该卷以彝族婚丧嫁娶时演唱的各种歌谣,折射出彝族先民对各类礼仪的不同心理感受,而这种表达形式却又反映了彝族独特的民风异俗形成过程。
第八卷《政治军事》:《夜郎史传》较为详尽而系统地记载了汉文献没有记载的我国西南民族建立的方国夜郎的历史,既是一部我国西南在西汉及西汉前的方国史,又是一部我国彝族的断代史。全书共三部分,约80余万字,用彝文文献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夜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法令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第一部分由“夜郎史传”、“夜郎创基业”、“夜郎君法规”等七章组成,叙述了夜郎王创业的历史;第二部分“夜郎在可乐”以文学的形式,叙述了夜郎王颠沛流离直至君临一方的主要活动历程,其中较为详尽地描绘了夜郎王以可乐为中心发动战争的历史;第三部分叙述了夜郎有关的其他支系的活动情况。全书揭示了夜郎为我国多民族国家开疆守土,为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夜郎史传》中记述了夜郎家支的正宗谱系,指出夜郎的族源,出于古夷人武部族的武僰一支,始祖僰阿蒙。夜郎的三世孙夜郎朵开始建国,兴起了君长制,号称“夜郎勾起”。其时约当春秋中叶,其地在滇东北境。
僰阿蒙八世孙武阿古时。与武古笃部族联姻,居太液南岸。武古笃为今彝族阿细一支的先世。太液,江河名,疑是汉文史书记载传说为竹王兴起的豚水。
僰阿蒙十四世孙鄂鲁默一代,君长、臣宰、毕摩三位一体,组成了完整的统治机构。先与弭靡、武濮所二部联姻。后与彝族“六组”的武、乍二支结合,从此更加强大,扩占四方土地,建都在可乐,时当战国中期。本卷《夜郎创基业》一章,记载武夜郎先攻占周围一些小部族的土地,接着起兵向日出之方,攻占东濮的古诺,继而挥师西向,夺下西濮的可乐,随后又进攻漏卧不胜,撤兵回来建设可乐。在可乐南建八方殿、九层宫,外设九营十八卡。本卷《夜郎君法规》一章,记述夜郎王在可乐发布政治、军法、民法、刑法共二十条。书中记述夜郎王对内集权专制,对外四方攻伐,连年战争不休。今贵州省赫章县妈姑镇,距可乐约十公里,彝语称其地为“夜那妈谷”,义为“夜郎兵营”。书中描述此地当年的“军营广如云层,士兵多如羊群,一天打七十二仗”。说明夜郎国当年是穷兵黩武,战争频繁。
上述夜郎谱牒世系中记载鄂鲁默定都可乐之后,又曾东迁至大革落姆(在今安顺境内)。而在焚阿蒙十九世孙默遮索一代,夜郎王又西迁,与濮甸联姻。相隔五代后的堵土弭,即焚阿蒙的二十四世孙,其住地是堵土弭谷(在今云南曲靖境),可能是堵土弭是一代强君,又一度开辟了夜郎国的新天地,自称“天之骄子”,认为“天下惟我独尊”,被戴上了“夜郎自大”的帽子。
僰阿蒙二十七世孙莫邪费,是夜郎国的末代君长。彝谱记载当年灾星出现,妖怪逞凶,夜郎遭到攻打,政权灭亡。其残余军民,迁到啥弭,即滇西地区。然而,夜郎仅是其政权崩溃而已。其后彝族,自称“以诺人”,称言其祖代是从贵州去的。川南彝语是“以诺”方言,即保留了古夜郎的彝语方言。
《夜郎工匠史》一章,记述古夜郎地区有采矿炼铜和打矛、制盾的记载,也有修建宫廷和制造家具的记载,说明了当时的手工业生产水平。其他章节又记述夜郎君长与其他小国的战争中,都是争林地、抢牛羊,说明当时还是畜牧与种植结合的农牧业经济。它以君长制为线索,贯串了古代彝族社会的等级、法律、法规,为巩固政权、维护阶级利益所制定的一整套社会制度,并将阶级的分化与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揭示了古代彝族的社会体系。 第九卷《文学历史》:记述彝族先民对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阐述了古代彝族对艺术审美情趣和创作者处理诗文创作与生活关系的见解。如其中的“境界说”,其创作论与汉族诗文论交相辉映,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鲜明的特征和重要的地位。
第十卷《工艺美术》:该卷以大量的历史资料、木工制作、绘画雕刻、家居设计等方面的艺术禀赋,它以其原始的质朴感为本书增添趣味性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从上述各卷内容的梗概不难看出,《中国彝史文献通考》这部丛书,奉献在读者面前的将是一部清晰的“彝史全集”,它不仅是现代民族科研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启发未来研究者的灵感,开阔其视野的一部雄文巨著。它展示给今人的是一个民族历史进程的艰辛步履,展示给后人的是一个神奇民族恒久不衰的文化魅力。一个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动力。
由于彝族文化曾经历了几千年的产生、发展、成熟、鼎盛的过程,其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古籍,亦经历了原生、变异、多元、定型的过程,从而使彝族古籍这一文化现象,具有超越时空的顽强生命力。由于彝族古籍再现了一个具有几千年产生、发展、变迁经历的民族文化史,对其研究必然导致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升华,以彝族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为综合载体的彝族古籍文献,自然也就成为人类文化的稀世之宝。而抢救这些沉埋于民间且有的已成断简残文的古籍资料,作为一项跨世纪的文化工程,其意义将更为深远。
这部丛书计划在本世纪未完成全部编辑任务,作为跨世纪的民族文化工程的一份厚礼,呈献给国内外学术界和关心中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广大有识之士。
《中国彝史文献通考》的编辑出版,我们的希望是,通过潜心研究,最大限度地全面真实地反映彝族各个方面的历史原貌。但是为了保持历史古籍的完整性,难免在每卷之间有个别内容重复之嫌,另外书中的精华与糟粕也就不免同时存在其间。此外,彝族古籍因成书年代久远,可查证的线索也十分有限,书中的“作者考”、“版本考”,尽管作了精心的考证,也难免有疏漏,真诚欢迎广大的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绿树挂银珠》——一篇涵蕴丰富的...
- 2 《云南彝学研究》(第二辑)出版
- 3 《宇宙人文论》
- 4 彝语辞书
- 5 《彝族六祖迁徙典籍选编》
- 6 《彝族源流》
- 7 《滇南散记》简介
- 8 《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
- 9 几部彝族经典著作
- 10 《鹰灵与诗魂——彝族古代经籍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