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田野工作与彝学记录

南诏史论:神秘的毕摩文化

作者:​《千年土主》 发布时间:2024-09-27 原出处:微信公众号-云南南诏研究中心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巍山人把毕摩称为“腊逻阿闭”。巍山大村至今依然盛行毕摩祭祀习俗。在巍山,毕摩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许多公安司法和村组无法调解的社会纠纷矛盾,往往毕摩一声“塔嘛嘎(不再闹)”就能化解。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毕摩是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在巍山彝族同胞的心中,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诵经、祭祀、行医、占卜等活动。毕摩在巍山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通灵神鬼,又指导着人事,既管今生修行,又管来世轮回,既道亦佛……
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mo1.jpg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家人为了追求幸福,往往祈求神灵赐福与民,祈求农牧丰收、生意兴隆、消灾免难、百病消除。同时祈祷在人与人之间、家族内部、言行趋利避害、和睦尊亲、人人都能团结友爱等,这些都反映出经文的内涵。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经文堪称南诏根源文化经典之最,但毕摩经文都是用纯正的彝族语言念诵的,所以许多经文中记载的南诏根源文化不为汉文字研究者所了解和理解,甚至被歪曲。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在清代以前是毕摩祖师居住的地方”巍山的毕摩很自豪地说,“据祖辈传巍山毕摩以前也有毕摩经书,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毁了,毕摩也少了,至如今在巍山毕摩就仅剩两三个了……”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在清以前是毕摩经必提的地方,广泛流传在巍山境内东山大仓、庙街、巍宝山和西山紫金、五印、牛街、青华等地的毕摩经中都有有关巍山的记载。毕摩经文是真实、古老、传统和神秘的,任何毕摩都不敢更改父亲或师傅口传的经文。《密枯全经》中记载:“……请密枯始祖叫唤来,请滇域部王光临,请大理部王光临……请蒙舍部王光临,请蛇街部王光临……诸方神灵降临了,请……”。“蛇街”为巍山的彝语称呼,自古沿用至今。毕摩在祭祀恭诵《开路经》、《超度经》、《丁郎刻木孝经》、《草吊经》、《小草吊经》、《老爹经》、《密士经》、《密喜经》、《祖宗经》、《祭北斗七星经》、《桥神路神经》、《祛谣解结经》、《祭龙经》、《祭天地经》时也都要恭请“蛇街部王光临”,可见巍山在南诏故地毕摩祭祀中的重要位置。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吊经》第四节《 探毕祖师根》有段这样的经文:“ ……蛇街地方的著名阿毕虔诚请来了……请此吃大肉,请来饮大酒……叩首!叩首!三叩首!”从经文中的“蛇街地方的著名阿毕虔诚请来了”,可以看出古代巍山著名的毕摩确实多。由此可见毕摩在巍山古代曾经盛行很久。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祭祀在巍山极为重要,祭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巍山毕摩都是父传子或师傅传徒弟,等父亲或师傅老去或实在无法行使祭祀活动,才将全部经文和法铃、法帽等传授。毕摩经均为口传,因此多数毕摩经鲜为人知。在巍山,毕摩每年都要进行“祭天地”、“祭龙”、“祭山神”、“祭财神”、“祭土神”、“祭火神”、“祭水神”、“祭城隍”、“祭土主”、“祭密枯”等诸多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乃民间群众性的社会活动,有固定时间、地点,有专门庙宇、寺观,祭祀人数众多,热闹非凡。在巍山自古流传至今的口传毕摩经有《密枯全经》、《开路经》、《超度经》、《丁郎刻木孝经》、《草吊经》、《小草吊经》、《老爹经》、《密士经》、《密喜经》、《祖宗经》、《祭北斗七星经》、《桥神路神经》、《祛谣解结经》、《祭龙经》、《祭天地经》等。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么,自古流传在巍山的毕摩经经文,是怎样劝人修今生和来世的呢?又是怎么样真实地记录彝族人类的起源和南诏的兴衰史的呢?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流传巍山上千年的《密枯全经》,可谓毕摩经文的经典。经文共有密士底差神前献生鸡、密枯始祖前献生猪、密士底差前献熟鸡、密枯始祖前献熟猪、上树等五节。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文先告诉世人先祖的苦难,告诫世人要珍惜今生、修来世。“村与村之间,避免闲语怨言,棍棍棒棒不要甩。不讲流言蜚语。隔壁邻居之间,避免说长道短。不说夫妻不和睦的话、有损弟兄团结的话不讲。疏远隔阂的话不讲……一切不良的言行请予消除”总的来说,经文是在劝诫大家要和睦相处,这与今天我们要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不谋而合。经文还劝世人要修来世“好人好事不埋葬,坏人坏事埋,行善积德不埋葬,作恶的人埋,忠言善行者不埋,诽谤中伤者埋……”早在千年前,彝族毕摩就在祭祀中以诵经劝世的方式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了。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毕摩劝人修今生和来世的思想,与道教名山巍宝山灵官殿大门对联“唆人讼,淫人妻,破人婚姻,到此拜佛也无益;忠于国,孝于亲,友于兄弟,见佛不拜又何妨?”是一脉相承的。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文第五节,是这样记载彝族人类起源的——“哀牢……!天廓未全时,地形未齐时,人种无处寻,人种无法找,熙攘的蜜蜂,帮助找人种,苍山三往返,苍山大黄栗树梢上,说人种在那里有。苍山大黄栗树,苍山龙竹竺,人种是你给领下的。青天白日下,大地厚土上,一代又一代。密子第九族,青天白日下,大地厚土上,参与大世界,出类拔萃的部族。嗡哄(芦笙神)——哀牢——请降临!请密子始祖降临,嗡哄请降临……”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文中记载:彝族最早的祖先是从苍山上下来的,由蜜蜂在一棵黄栗树上找到不穿衣裤的人种,将其引下树,在地上学会站立,学会行走,然后再走下苍山成为彝族最早的祖先的。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中提到的“密枯”为彝族始祖名,后演化为神名。每年农历二月八巍山彝族都有祭祀密枯始祖的民间习俗。每逢二月八这天,巍山要举行各种活动,其中扎大路祭密枯是共同的活动。这天要砍黄栗树枝把进入村寨的各条路口扎起来,不准外族群众进入村寨。祭密枯活动在本民族内举行,不准汉族参加,不准妇女参加祭密枯活动,整个活动过程都说彝族话。开始时的活动为“叫地脉密枯”活动。毕摩身披毡,头戴篾帽,口吹大号走在前面开路。紧跟毕摩的是接密枯的双人轿子,由两位童男子抬轿子。轿子后由两位童男子抬着一个火盆,火盆内放有两个燃着的火炭,上覆松毛、柏树枝叶。跟在火盆后面的一个童男子肩挑两把水壶。“叫地脉”接密枯队伍中有婚否不限的若干男人。“叫地脉”的队伍从村中出发,到村外的大山林中转一圈,毕摩边走边“呜呜”地吹号和“啊呜地脉、啊呜……”地叫喊。如有人应声,毕摩马上抓一把土放入后面的轿子内的大碗中,连续叫应三人,就表示已接到密枯。接到密枯后,毕摩把摆在轿子内的香油灯点着,燃起香,敲锣打鼓把密枯先接到村后的土主庙中。毕摩向供奉在土主庙的南诏勿底祷告,虔诚念诵。接密枯队伍在土主庙里围成一圈,搂肩搭脖,端起酒碗唱起“啊四地了啊四比”的山歌跺脚欢快打歌。打完一圈后,再把密枯接到村后的黄栗树密枯树下,举行隆重的祭密枯活动。活动开始,参加祭祀的彝家人欢天喜地架大锅生火烧水,水开后,由执事者掌刀宰猪,烧猪毛,剖其腹,取出五脏和花油,置于黄栗树枝架上,观察网状花油和脾脏完美与否。杀猪仪式结束后,由毕摩选一名属相是狗或龙或马或猴的童男子,脱光衣裤爬到黄栗树密枯树上,面向苍山在树梢树枝上悬挂猪头、猪膀、猪下巴的骨头和鸡卦。然后由毕摩念经主持在黄栗树密枯树下煮一锅猪血稀饭,参加祭祖活动的每人吃一碗和一片肉。按古俗,猪舌、猪嘴、猪耳朵和鸡头、鸡翘都要给上树的童子吃。祭祀活动要延续三天,从二月八这天开始,要由毕摩和童男子以及身强力壮的男人守密枯树三天三夜。巍山彝族民间流传数千年的口传毕摩经《密枯经》记载:“彝族人是从苍山黄栗树梢上被蜜蜂找到,从树上爬下来,直立行走变成人的”。彝族人二月八“扎大路祭密枯”,祭的就是彝族的原始先祖。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imo2.jpg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何在二月八祭祀?老毕摩讲述,人种下苍山后,不懂穿衣,先祖阿玉妣用树叶做成围裙把人下身遮住,开始学穿衣。阿玉妣为女性,二月八是她生日。为纪念学会穿衣走向文明,彝族人把阿玉妣尊为先祖和毕摩祖先。此后,凡祭祀,必供奉穿围裙的阿玉妣。二月八,是彝族人的年。二月八这天,祭完密枯,毕摩把吃剩下的猪肉剁成块平均分给全村男女老少。彝家人把肉端回家,恭恭敬敬献在祖先洞里。有的村寨则举行“荡秋千”或爬山活动,纪念先祖。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密士”是彝族在房后祭献的神名,管畜牧业。底差是房前祭献的神名,分管农业及田间管理。相传密士原来是为地主家放牛的牧童,除夕日,主人全家要上天成星宿了,告诉他早点归家,一同上天,但他依旧按时归家延误了升天时间,主人等不及只好留下给他一碗梨汁水,他回来看见这一切后十分难过,就愁闷不乐地把梨汁水抛洒到院子里,洒到木梨和一窝鸡上,结果木梨上天成了三台星,这窝鸡亦成了鸡窝星,而他自己却孤身一人流落在了人间。巍山彝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大地山川、江湖、河流都有血脉之神即地脉龙神。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路经》也叫《指路经》,真实地记载了南诏的兴衰史。《开路经》(也叫指路经)有“请汉裳兄妹到家”、正客、牛倌和马鹿等三节。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文这样念:“养儿我奶奶去世了,她将经过六诏故地路途。汉裳阿哥哥,汉裳阿姐姐,你要给她指明路途,你要在前面领导她,路途需要你指教。真的要进地府门了,五诏王之王……”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路经》是巍山地区彝族丧葬祭仪中,由毕摩为亡灵指引归祖的路线。其内容主要记述该地区彝族先民的迁徒史实。经文记载巍山彝族人是九隆哀牢族后裔腊逻人,死后亡灵一律回归到点苍山南诏神祠石宝里去,因为那里是彝族祖先的归宿地。巍山彝族很坚定地认为:人有三魂,一旦去世,三魂必会有所归宿,一魂受祭附于灵牌在家堂享受供奉;一魂随灵柩到墓地守望坟;一魂则由毕摩指引回归祖先发祥地与祖先团聚。据考证,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彝族聚居地的毕摩在诵《指路经》时,都将亡魂指引向苍山方向。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文记载的“经过六诏故地路途。汉裳阿哥哥,汉裳阿姐姐,你要给她指明路途,你要在前面领导她……”这是巍山地区流传的古老奇特的“哈吧阿哥阿姐杂扎”习俗。毕摩用红颜料把饭和肉染红后,盛入碗中,佯喂给一对纸裱的新婚男女,边喂边唱哭丧调,请他俩把亡灵护送到阴间地府去。巍山地区彝族人去世为何要请“哈吧阿哥阿姐杂扎”(汉裳阿哥哥,汉裳阿姐姐)吃红饭领路呢?这真实地记载了南诏灭亡的历史,唐朝末期,南诏王朝被汉族大臣郑买嗣篡权,南诏统治的土地一夜间被汉族统治。南诏王室后裔认为,彝族亡魂要回祖先发源地就必须过汉族统治的土地,因此请汉族哥哥姐姐领路,巍山人以为只有这样亡魂才能通过汉人管辖地。经文还说,亡者要借麂子、獐子的硬蹄和蜜蜂的翅膀才能越过苍山高山和深谷,回到阎王殿,有怎么来就怎么回去之意。也阐述了先祖从人种变为人的艰难漫长历程。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文中依然提到“五诏”,指南诏统一六诏时所灭的其它五诏。巍山彝族毕摩既保持有西南彝俗尚鬼的彝族毕摩共性,又深受佛教灵魂不灭生死轮回的简单教条的影响。于是把人世的社会生活比拟为死后灵魂的相应归宿,五地区(五诏)作为阴间冥王的领地,是因为蒙舍统一其他五诏及滇域诸爨后,五诏和诸爨先王之亡灵已归地府统一管理,而昔日曾各自统领的阳世物质自然地理山河道路依然存在。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文中指出:地府新任的冥王是当年阳间的南诏王细奴逻,他的曾孙皮逻阁在阳间统一了其他五诏为一统。而他在阴间还采用五诏联邦制,为各诏的总首领。南诏苍山祖祠当然是南诏政权所及的各部族亡魂必然归宿的冥府。唐德宗贞元年间,异牟寻脱离吐蕃再度归唐,与唐使崔佐时会盟,盟约之一保存在苍山祖祠。“五诏王之帝,南诏王之帝,那是五诏之帝签的,那是南诏王签的”一段四句话,表述了五诏之王均为南诏王。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经文不仅记载了南诏统一六诏的历史,而且还记载了彝族人对祖先开创的南诏国的敬仰和怀念。经文中“五诏”指的是南诏时期皮逻阁统一六诏时,被灭的其他五诏;“圣罗土主神”即为南诏开国元君细奴逻。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它《超度经》、《丁郎刻木孝经》、《草吊经》、《小草吊经》、《老爹经》、《密士经》、《密喜经》、《祖宗经》、《祭北斗七星经》、《桥神路神经》、《祛谣解结经》、《祭龙经》、《祭天地经》等彝族毕摩经中全都真实古老地记载了许多有关彝族起源、南诏兴起灭亡的经历,经文中有彝族同胞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但更多的还是彝族人对土主崇拜的记载。这些毕摩经极其宝贵。毕摩经文可谓是彝家人千年以来最苦涩的守候,千年前毕摩念的经文一字不差口口相传至今,其中包含后人对南诏先祖的哀悼和思念。为亡者诵经,毕摩的语调哀伤而凄凉;为族人或先祖的亡魂祈福,毕摩诵的经语调欢快而愉悦……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摇响法铃,一声“哀牢——米洒,米嘛洒,哈抓彩嘎啦”令全场人下跪诵经的庄严,让人深感神秘。毕摩在祭祀诵经前,都要摆设神坛。那么,在神坛上摆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图案代表什么?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祭祖时,都要用黄栗树枝摆毕摩神坛。神坛共分四组: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组用大碗粗一米长剖开的芭蕉树干为底座,呈内外布局。内:行置三截芭蕉树干,第一截插拇指粗十一根不带叶的黄栗树枝,从左到右第五根黄栗树枝顶部呈三叉鸡爪状开叉,叉内置一涂黑的鸡蛋,其他黄栗树枝均不开叉;第二截芭蕉树干插八根不开叉的黄栗树枝;第三截芭蕉树干插不开叉13枝黄栗树枝;第四截插9根黄栗树枝,中间一根顶部呈三叉鸡爪状开叉,叉内置一涂花了的鸡蛋,其他8根均不开叉;第五截芭蕉树干插6根不开叉的黄栗树枝;第六截芭蕉树干插3根黄栗树枝,中间一根顶部呈三叉鸡爪状开叉,叉内置一白色的鸡蛋,其他2根均不开叉。外:左右各列置2米长芭蕉树干,各插10根不带叶黄栗树枝,顶部均呈三支鸡爪状开叉。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组用一米长大碗粗剖开的芭蕉树干为底座,呈内外布局,内:第一截芭蕉树干插4根黄栗树枝,顶部均呈三叉鸡爪状开叉;第八截芭蕉树干插5根黄栗树枝,均不开叉不带叶。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组置第二组右前方,呈梯型摆布,左右各置一根半米长芭蕉树干均不插树枝,中间用一头削尖的黄栗树枝搭五层跺木房,无顶。房外,左右各插2根带叶黄栗树枝。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组置于二组正前方,用第二组芭蕉树干头做底座,左右各插一根带杈带叶的黄栗树枝,第2根黄栗树枝中间置一根带枝黄栗树枝,架成一座一米高的高桥。高桥用16根黄栗树枝架一座井字跺架,架内左侧摆放四个小碗、两个小酒盅,敬献饭菜美酒香茶,左右各站立一名用秧草扎成的人,左面草人比右面的高,右面草人穿裙子。前方倒置一小筛子,筛子上插五色小旗,旗根置大坨盐、腊肉和荞子、包谷、麦子、谷、豌豆等五谷。筛子上摆用荞面捏的水獭兽型。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整个神案庄严肃静神秘。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毕摩何定安说:“神案门三屋架八,垛架十六,是净化子孙灵魂的三个道场。前几排白枝是祖灵通道,最里面的井字垛枝架是祖灵居所。黑、花、白三颗鸡蛋净化灵魂,净化最脏的灵魂,用黑蛋代表,把罪洗在其上;画花蛋表示半干净;白的代表干净。神坛图案各自代表不同的内涵和意义。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毕摩把第一、二组神坛称之为“嘛糊以呢字”,汉话为“除去子孙身上的所有邪气和晦气”;把第三、四组神坛称之为“勿底佛吧节可”,意为“勿底土主神居住的地方”。神坛为祭祀万物之魂,向万物神祈求福禄寿喜、清洁平安的神坛。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些流传巍山上千年的神坛图案,是毕摩按彝族祖先所认知的天文地理摆设的,既有古代劳作生活生存的想象抽象图,又按白斗七星、二十八星宿的星座图形来摆,其意义非凡,古代毕摩就对星座极有研究,这让人不能不说彝族文化悠久灿烂。毕摩在摆设图案时,图案根据星座随季节的改变而转变方向,如在春天祭祀就把图案黄栗枝头指向东,夏天祭祀指向南,秋天祭祀指向西,冬天祭祀指向北,这种摆法与北斗七星在四季的斗柄指向一致。并以北斗七星为中心将一百八十二星划分区域,定出东、南、西、北的方位天象,每方七宿,东三十二星,南六十四星,西五十一星,北三十五星,沿着星宿一定的轨道运行,根据各星的代表意义,来选择祭祀黄道吉日。彝族毕摩在数千年前就能在祭祀图案中根据季节变化摆设图案,根据二十八星宿确定黄道吉日,顺应自然规律,这不得不让人惊叹。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毕摩祭祀很神奇,毕摩所摆图案多数为彝族文字,即便巍山毕摩自称不懂彝族文字和十月太阳历,但还是能说出来所摆图形是何用意,图案与至今云南广大彝族地区使用的彝族文字和十月太阳历一致。流传巍山彝族文字多数为表音的象形文字,与四川表意的彝族文字不同,如一为“竖折”,二为“竖折”中加“一横”,三加“三横”;一个圆圈为“百”,圆圈中间点一点,为“蛋”和“击”字。筛子的桥面兽型按正月黑虎、二月水濑、三月鳄鱼、四月蟒蛇、五月穿山甲、六月麂子、七月岩羊、八月猿猴、九月黑豹、十月四脚蛇捏造摆放。可以断定彝族文字和十月太阳历最早是由毕摩“先知先觉”创造出来的。毕摩在很远古时就流传下来的神坛,竟与近现代天文学家发现考证的星座、八卦相一致。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毕摩祭祀始于远古时代彝族人类起源时期。是否在人类起源的时候,毕摩就得到神灵的帮助,而一直延传至今的呢?许多古老神秘的文明我们无法用现代科学去解释。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古至今,刀不离手、手不离刀,是毕摩做法事的装备,昔日南诏战争是否也有毕摩在战场上,口诵古老经文,手举法刀,助战祈福,我们已不得而知,唯一可以断定的是出征前肯定有毕摩在为将士祈福……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祭祀都少不了苦荞和三牲。毕摩祭祀为何少不了苦荞和三牲呢?荞子是彝族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作物。用火将荞子爆成炸花,祭祀时炸花是缺一不可的祭品。炸荞籽敬献神,生荞籽驱邪气和鬼魂。三牲即:猪头、绵羊头、整鸡。猪和鸡为彝族必须祭祀用品,是彝族最早训化的动物之一。绵羊,有免灾免难之意,毕摩经文记载:细奴逻生前驱魔治鬼、抗暴安良,是腊逻拔英雄。寿期满后,阎王屡派差役催他回归,遭他反抗。最后阎王亲自来收服,开始细奴逻说:“我可以去但要问我的坐骑绵羊”绵羊总是“面呵面呵”地叫,酷似“明天明天”。细奴逻说:“坐骑说明天明天”细奴逻迟迟不动身。最后被逼上路,但细奴逻的坐骑慢腾腾的,故意拖延时间,过了时限,阎王就会被罚。阎王无奈,提出让细奴逻换坐阎王的坐骑先去阎王殿报道。但绵羊老是不让阎王骑,细奴逻说:“我的坐骑只认我,我们换衣服吧”于是,他们换坐骑换衣服。后来,细奴逻先到阎王殿,门卫不辩真伪。细奴逻吩咐:“后面骑绵羊的恶人格杀勿论!”结果,门卫把真阎王杀了。细奴逻做了阎王。从此,阎王殿对彝族亡者特别关照,到阎王殿不用磕头,只需一脚踢开门便可进去。从此彝族人便用绵羊祭祖,祈求免灾。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巍山地区从古至今保留着在二月八、祭祖等节日将猪下颌骨做为祭祀用品这一习俗,与史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比较普通而延续时间很长的猪下颌骨做为随葬品非常相似。两地当时相隔千里,信仰却如此相似,让人深思。史前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猪下颌骨做为随葬品的习俗与财富的象征有关。而地处西南边陲的南诏故地巍山将猪下颌做为祭祀专用品,是一种信仰。据考证,猪和鸡在新时期早期就被当地土著彝族先民乌蛮驯养,是最早被驯养的动物之一,彝家人认为猪和鸡是天神给予人的恩赐,是通灵的,因此用整猪、猪头、猪下颌做祭祀祭品。祭祀时宰杀整猪。人去世时,用猪祭祀,宰杀猪时,将绳拉到死者棺材前“领牲”让死者牵走。在黄栗树梢挂猪下颌,用猪下颌做祭品,是彝族人对祖先密枯的美好精神寄托,既是尊重,又是希望用通灵的猪嘴告诉祖先彝家人的苦乐生活和内心深处的祈求。最早被训养的鸡则是彝家人日常祭祀的祭品和占卜的用品。据传,在古时,巍山也曾有过猪下颌随葬的做法,这也是生者希望让通灵的猪向天神报告人间一切,让死者顺利升入天堂的美好寄托和心愿。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神秘的毕摩祭祀中,穿过蒙蒙时空,老毕摩肯定看到了先祖的文明和辉煌,也肯定和先祖、和其它逃难隐居深山的勿底后裔们进行了亲密的对话。8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本文选自《千年土主》)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