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乡旅游 Tourism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乡旅游 > 彝乡览胜

迤沙拉:南方丝路上的驿站

作者:王文君 发布时间:2011-01-06 原出处:森林与人类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自成都经过滇缅达到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是古代名副其实的“国道”。迤沙拉就由这条道路带动发展起来,最终成为边地上人烟稠密的彝族村寨。 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中国西南金沙江大峡谷的深山老林中,有一个彝族村寨叫迤沙拉,它隶属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的平地镇。别看它地处偏僻,与世隔绝,不为世人所知,可它却享有由国家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盛誉。近年来,随着名声越来越大,不少中外旅游者纷纷进村探访。面对迤沙拉悠久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和540户2138人(2003年统计数)的规模以及96%的人都是里颇彝人的人文风貌,人们无不由衷地赞叹:迤沙拉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彝家第一村!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丝路驿站到彝族村寨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迤沙拉自身所蕴藏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古代移民史、西南驿道史、民族村镇史、夷汉交往史等一系列重大民族历史文化领域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是中国西南民族村寨中,尤其是彝族村寨的百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被中外学者誉为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活化石”。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彝族主要分布在云贵川三省,以金沙江为天然界线,金沙江和雅砻江交会的江段,江北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江南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而迤沙拉正好处于这两个自治州接合部的金沙江边。历史上,迤沙拉曾长期属于楚雄州的地域,那里的彝人属楚雄彝族的里颇支系。虽是彝族村寨,可迤沙拉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彝族自身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它主要得益于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达。实际上,迤沙拉是南方丝绸之路这条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驿站。 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开中国历史地图,从四川西南地区到云南西北地区,有一条蜿蜒曲折的交通大道非常引人注目,这就是起于成都,经过滇缅,达于印度的“南方丝绸之路”。这条古路,在嘉州分为南西两线,南线叫五尺道,西线叫零关道。在绵延数千里的西线,有无数的险关危隘,而蜀滇交会处的金沙江,就是众多险关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滇锁钥。历史上,西线被称为“正道”,司马相如给汉武帝进谏建议打通通往身毒的西南夷道,指的就是这条道。由于这条交通要道的军事、政治、经济意义非常重大,直接关系到西南民族地区的安危,因此,自秦汉以来,历代政府都高度重视,沿途设置了无数的驿馆,并由军队直接掌控,以利于政务、军务和商务的畅通,使这条路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道”。历代政府官员,如果由西蜀赴滇缅,这几乎是唯一的安全而又便捷的通道。迤沙拉,就是因为这条道路的存在而存在。作为坐落在古道上的驿站,迤沙拉因为为这条道路服务而繁荣,并带动了周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成为彝族同胞聚居的民族村寨。可以说,从驿站到村寨,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有多久,迤沙拉的村史就有多久,它是驿道交通的产物,驿道经济的产物。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诸葛亮刻写:“可以栖迟”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非常难得的是,历经两千年风吹雨打的古老驿道,在迤沙拉竟然还保存着它的基本地貌,深深的马蹄坑仿佛依稀传来远古的驼铃声。里颇同胞管驿道经过的山坡叫马路梁子,里颇语叫“倮迭依督”,意思是“老虎睡觉的地方”,彝族崇拜虎,大人物在他们眼里都是老虎,所以驿道是虎道,驿馆是虎馆。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秦汉以来,由于迤沙拉处在西南夷道的特殊位置上,许多事件和人物大都与迤沙拉有一定关系,使迤沙拉这片偏僻的土地上,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堆积层。汉代的司马相如奉武帝命,“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笮都;司马迁“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都绕不开迤沙拉。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经略南中,必然在迤沙拉驻扎军队。迤沙拉附近有个格地村,村里有块石壁叫青蛙石,上刻“可以栖迟”四个大字,相传为诸葛亮当年在此驻军时所刻。村里的彝族同胞对诸葛亮留下的故事仍津津乐道,男女老少都能讲几句“孔明孟获”。迤沙拉不远处的方山上,相传为诸葛亮所建的诸葛营,已经作为文物保护起来。“馒头”、“诸葛菜”、“全羊汤”、“诸葛铜鼓”等当地著名的民间传说,更把诸葛亮的故事渲染得神乎其神。明清时期是迤沙拉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达官贵人更是频繁往来于迤沙拉,尤其是明朝第一学子杨升庵,多次过往迤沙拉,留有对金沙夜月的赞美诗句和诸葛亮“五月渡泸”的考证文章。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然,古今中外的这些历史名人,并不是专程而来,而是道之所经,远近百里,只能在迤沙拉驻馆过夜,故而成就了迤沙拉的名声。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既是彝族人又是秦淮汉人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迤沙拉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汉武通滇开辟了西南驿道,明代洪武开滇更强化了政府对驿道的管理,一大批从南京来的军人驻扎驿站,再经过军屯、民屯和商屯的演进,以及汉族军人与当地土著妇女通婚落籍而组成典型的“夷娘汉老子”家庭,更彻底地改变了迤沙拉的人口和社会结构。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迤沙拉的里颇同胞虽然是彝族人,但他们却坚称自己是南京人,是朱元璋为了征服云南而把他们从南京征调来的,“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为争米汤地,充军到云南”的歌谣,他们是祖辈相传的。“起毛纳张”四大姓中,最早定居迤沙拉的起姓人,更是自豪地说,他们原本不姓“起”,就因为他们的祖上在军队里是举旗兵,所以改汉归夷时,便取了这个与“旗”谐音的姓氏。 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600年的夷汉交融中,南京来的移民们在明朝政府积极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基本上改汉归夷,成为里颇彝人。他们接受了彝族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彝族文化的养分,但同时又坚定地固守着江南汉民族文化的灵魂。他们的文化,是打上彝人印记的混血文化。他们是先进的秦淮文化与传统的彝族文化的融合者,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相处、相互交融的亲善使者,他们是生活在金沙江畔、融入彝族群体的秦淮人家。这种奇异的文化互化现象,为研究彝汉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标本。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迤沙拉的民居建筑,与传统的彝族民居区别尤为突出,它是苏皖民居与彝族民居的巧妙组合,是经过苏皖建筑师改造的彝族民居。迤沙拉老年里颇妇女的服饰,以宝兰为主色,宽袍大袖,带有明显的明朝妇女服饰的特色。迤沙拉古乐队演奏的古乐,依然洋溢着秦淮河畔浓郁的都市韵味,是彝族同胞演奏的“金陵怀古”。他们的说唱艺术非常丰富,人人能歌善舞,一曲曲茶马古歌唱得如泣如诉。他们的堂屋里,没有彝族人家必有的锅庄,却供奉着“天地国亲师”的神位,村前祭祀彝族大土主,屋后却又供奉南京小土主。他们也崇拜老虎和松树,也过火把节,却又坚持不披查尔瓦,居家待客喜欢江浙人爱吃的甜食小点。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以说,迤沙拉的里颇人,既是现实的彝族人,又是古老的秦淮汉人,如此奇异的人文景观,使人叹为观止。难怪一些西方的民族学家,会不远万里前来探访,一呆就是几个月。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毛泽东600年前的宗亲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迤沙拉文化中,还有一个更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惊人现象。迤沙拉有两千多村民,96%是里颇彝人,而里颇彝人中,竟然有2/3的人姓毛!数百年来,这些毛姓人只知道他们的祖先是江西人,康熙年间从云南大姚迁来,除此之外,他们对自己的家族历史再也说不清楚。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几年前,攀枝花的民族学者对迤沙拉毛氏家族的历史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调查考证。他们搜集毛氏族史的资料,研究有关西河毛氏的族源,追踪韶山毛氏的迁徙线路,考察云南毛氏后人的分布、洪武开滇和洪武调卫的背景、永胜毛氏的最新研究成果等等,终于发现,迤沙拉毛氏族人与毛泽东竟然同宗共祖,600年前原本是一家人!1997年4月18日,毛泽东之女李纳亲赴云南永胜,证实了韶山毛氏的祖先毛太华于明朝洪武年间落籍当地,育有八子,长子毛清一随毛太华返回内地,定居于湖南,次子毛清二则留驻澜沧卫(即今永胜)繁衍生息,迤沙拉毛氏即是毛清二的后裔。经三地学者持族谱对接,证明永胜、大姚、迤沙拉三地毛氏的族谱一脉相承,“永胜—大姚—迤沙拉”迁徙线路清晰如绘,从毛太华起祖直至往后的24代谱系代代相承,毫无断代缺失。云南的毛氏宗亲仍然保留汉族族籍,而迤沙拉的毛氏族人却于康熙年间举族改汉归夷,成为里颇彝人。但他们却仍然继承汉族毛氏的家风,崇文重道,是迤沙拉最有文化的群体,被村民赞誉为“毛家笔杆子”。 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果从《华阳国志》提供的汉武帝“元鼎六年”越置郡算起,迤沙拉——这个坐落于蜀滇交界、金沙江畔的彝族村寨,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驿道文化和移民文化彼此消长、汉族文化和彝族文化交互融会的人文范例,是中国民族古村寨中,历史非常悠久,内涵非常厚重,特色非常鲜明的典型个案。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因为如此,迤沙拉才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才走出深山老林,走向世界舞台,引起中外民族学者的极大兴趣,成为彝学研究的“文化大使”。vb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