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马拉毅眼中的迤沙拉
阳光温暖舒适的时节,2019年3月15日至17日,省文联副主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沙马拉毅来到了攀枝花,来到了迤沙拉,与数千游客一起,欢度姊妹节。其间,他高度赞誉了迤沙拉音乐及节日的传承历史和攀枝花对民俗文化传承所做的努力。
(迤沙拉 王东摄影)
在迤沙拉,沙马拉毅详细了解了迤沙拉民俗文化历史,特别是关注了谈经古乐和迤沙拉民歌。谈经古乐流传到迤沙拉,距今600多年。迤沙拉演奏的谈经古乐有管弦乐和打击乐。管弦乐一般用笛子、二胡、京胡、三弦等乐器合奏,是“洪武开滇”中的音乐人士所带来的宫廷音乐加入彝族音乐元素一代又一代演绎出的产物,奏出的音乐清雅幽扬,有江南丝竹的韵味,而又不失彝族民歌情调。迤沙拉人演奏的谈经古乐和“江南丝竹”一脉相承,轻柔细腻,悦耳愉心,深受群众喜爱。迤沙拉民歌有反映生产劳动的、有怀念先人的、有劝诫不良行为的,现存有三十多首。流传最广泛的有《十二属》《劝赌调》《赶马调》《游山调》《鲁班调》《访亲调》《一杯酒》《募兵调》《花香调》《孔雀调》《虞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采花调》《骆驼调》《送郎调》等。这些民歌一直是他们的流行曲,并且随着时代变迁而历久弥新。
手拿一本攀枝花本土文艺家编写的《迤沙拉民歌集》,翻阅中,沙马拉毅说,彝山的每一片树叶,都有一首美妙动听的山歌,彝山的每一块石头,都能讲述出一个美丽神奇的故事。彝山的歌、彝人的调,原汁原味,有着永恒的诗意,是返璞归真的原野。生活在迤沙拉的人们民族融合、团结友爱,他们邻里互助、能歌善舞,在这样的良好气氛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民歌,各种重大活动和民间活动几乎都要传唱民歌。但随着一代代能说会唱的民间歌手的老去,已濒临灭绝。故而,抢救性挖掘与保护迤沙拉民歌迫在眉睫,也是基于此,《迤沙拉民歌集》得以出炉。《迤沙拉民歌集》是攀枝花文艺家们深入采风、挖掘、整理的音乐艺术结晶。
“乡村振兴的灵魂是文化振兴。在此背景下,攀枝花对迤沙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山歌民谣开展挖掘、整理工作,十分有意义。”沙马拉毅说:“20世纪80年代初,我曾深入彝族地区,走村串户、跨涧登山,收集、整理、翻译了众多彝族民歌,编写了《原生态彝族民歌》,基本保持了民歌的原汁原味。几十年后,回过头来再温习这些民歌,吟诵这些民歌,那些年代、那些事件、那些情景历历在目,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些原生态的民歌,用纸笔和现代化手段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产生这些民歌的时代,永远记住过去,这就是我的初衷。《迤沙拉民歌集》亦如此,它们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间民居前,看着墙上的文明宣传语,沙马拉毅说,实施乡村历史文化品牌战略,整合资源、保护和传承文化历史遗产,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攀枝花正大踏步走在路上。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所属专题:
彝文信息化之第一人:沙马拉毅/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黑石大洞 梭山一绝
- 2 精美的石头不仅仅只会唱歌
- 3 神秘的撒尼村
- 4 昙华山马樱花
- 5 我的彝乡旧情
- 6 寻访阿诗玛
- 7 泸沽湖,一个打不开的结
- 8 路南石林――叫一声阿诗玛
- 9 探奇揽胜黄莲行
- 10 余秋雨“点金”普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