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物质文化与自然科学

云南彝族古方红糖手工制作全过程

作者:​旭东词典 发布时间:2021-11-10 原出处:微信平台 点赞+(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1、找原产地

云南多山,地形崎岖,一些种植甘蔗的乡村沿用着古老的品种和原始的火耨刀耕的耕作方式,保持着原生态状态。 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找原材料

在云南昆明和丽江之间的楚雄彝族自治州。祖先留下来的老甘蔗品种,是唯一适应这里的环境和耕作方式的,因此幸运的被一直沿用到了现在。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挑选原材料

跟很多老物种一样,这种古老的甘蔗含糖量却比现有的甘蔗品种高20%左右,同时熬制的红糖色泽艳丽、口感细腻、清香扑鼻。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 找工具

由于山势陡峭,加上没有先进的工具,所以古老的工具和技艺反而得以继承下来,砍甘蔗的工具是砍刀。这是把甘蔗叶子去除的工具,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但是设计得简单合理,简洁实用。 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 砍甘蔗

砍甘蔗也颇有讲究,底部要尽量砍矮,因为这底部蔗糖含量高。这样才能保证甘蔗的品质,现代机器怎么方便,也不如手里一把镰刀砍的精准。 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捆绑

砍完的甘蔗要刮叶子,削顶叶,捆成一捆捆的,一捆捆的甘蔗摆放在地里。 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甘蔗被放在路边等待运输

只能用三轮摩托和拖拉机,还有的人用马车运输。总之,农民有办法的。 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8、运输

农民还把自己的甘蔗用马驮到公路边上,卖给当地的零售商,甚至自己在这里慢慢兜售给过路的人。收入微薄,但总有收入。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 熬煮甘蔗

这样满山坡的甘蔗,靠人吃是无法吃完的。大部分还是拿来榨糖,收割下来的甘蔗经过老牛拉碾子碾压,压出来的甘蔗汁用小火熬煮3至4小时。炉火烧得很旺,天热烧火是个苦差使。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0、传统锅炉

这样的风灶,不需要任何的风动力,自己就能生很大的风,能听到蔗渣的火苗有呼呼的风声。真的感叹我们祖先的智慧,随陋就简,因地制宜,结果这样的智慧传承了几千年。  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搅拌红糖

搅拌红糖用的木桶,一代传一代,从来没有改变过。甘蔗汁一边煮一边搅拌,随着水份慢慢的蒸发掉,糖的浓度也逐渐增高。没有仪表、没有计量、没有参数,所有的工序都是靠老师傅的眼睛和经验。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2、最原始的方式才是最直接的方式

就像熬糖,最原始的方式也能得到最醇的产品。将高浓度的糖浆放到木制模具中冷却,凝固成固体块状的碗形红糖。冷却后红糖成型,轻轻从模具中倒出。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终于大功告成

等待红糖浆冷却成块后,脱模,进行包装,红糖的制作过程就全部完成了。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采用彝族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的红糖因没有经过高度精练,它们几乎保留了蔗汁中的全部成分,除了具备糖的功能外,还含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铁、锌、锰、铬等,营养成分比白砂糖高很多。其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淤的作用。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禁忌人群:阴虚内热者、消化不良者和糖尿病患者忌食;在服药时,也不宜用红糖水送服。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适宜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适宜月经不调、产后妇女;年老体弱、大病初愈者。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pY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诞生于北京,已经20年了。初心不改,在浮躁的网络时代,留一片净土,为彝族留下更多闪光的文化。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