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服饰文化

独特珍稀的沙马母古格洪彝族服饰

作者:​熊子博 发布时间:2022-03-25 原出处:​彝族人家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沙马母古”(“沙马”为乌蒙沙马部文中州治议,元世祖至元年(公元1285年)降为中县,明洪武15年(公元1382年)隶苏州。清康熙49年(公元1710年),宣抚司安韦威(沙马氏)土司内附,授于治理沙马母古,直至解放初期。“母古” 指的是天下大地的中心之处)。沙马母古就是指沙马土司(沙马杉礼支安登俊家)管辖的大地的中心之处。解放初期的1956年瓦岗在雷池建县,咪姑设区,1960瓦岗县奉命撤县,瓦岗设区,雷池和咪姑都设乡,两乡位于雷波县城西南部,距县城88千米和78千米。两乡地理位置东与卡哈洛连界,南与金阳县交界,西与昭觉县接壤,北与巴姑乡相邻。最高海拔处狮子山4076米和百草坡3803米;海拔最低处吕顾阿拢1100米和瓦杂沟730米;雷池乡现辖嘎窝,所期,古研,马木4个村民委员会,17个个村民小组,辖区面积75,4平方千米,全乡一千余户,人口四千五百余人;咪姑乡辖咪姑,龙丰,米丰,普芦甲谷,洛嘎阿则,瓦曲托六个村民委员会,32个村民小组,全乡近1400多户,人口6000余人。居住在沙马母古的彝族“格洪”(白彝)人民所穿戴的服饰与金阳县的洛觉片区居住的沙马格洪(洛觉片区解放前也是沙马铁口支安登银家辖区)相同外。与该片区的一车,巴姑,斯古溪乡和毗邻的卡哈洛片区的“诺洪”不同。也不同于依诺,所地,阿都服饰。它的历史渊源可远溯于彝族先民远古时期,还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由于长期受沙马土司文化影响,它有宫廷服饰的大度、高贵与宽容的色调与形制。k7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摄影 蒋志聪

沙马母古格洪彝族女装底色一般选用黑色、蓝色、浅灰色、白色等,上衣没至膝盖,右开襟,至腰下时左右两边分别有开口。上衣分为内衣、外衣、短袖“体寞”( 羊毛褂)内衣底色为白色,袖口、边角、领口至脊背处刺绣各种色彩的花边,在衣角下摆绣满不同颜色梯形方块,方块中间刺有不同颜色的叉形。外衣底色普遍为黑色、蓝色和浅灰色,袖口、边角、领口至脊背处、领口至胸襟处分别刺绣各种色彩鲜艳的丝线和花边。内衣和外衣相比,内衣的袖口和下摆比外衣长,窄袖,袖口至手腕。外衣比内衣花边多,颜色鲜艳,袖口夸大,袖角多加红色布料或蓝色布料,袖口只过肘关节。短袖“体寞”(羊毛褂)内层是纯羊毛织就的粗羊毛线穗子,外层的底色为黑色,袖口、边角、领口至脊背处、领口至胸襟处分别刺绣各种色彩鲜艳的丝线和花边,呈长城形。短袖“体寞”(羊毛褂)和外衣一样,花边多,色彩鲜艳,老年装则色彩黯淡些。裙子属百褶裙,由不同颜色的四节布料组成。第一节均为白色,第二节为黑色,第三节分别有白色、蓝色、浅灰色等,年轻女子一般采用鲜艳的色彩;第四节和第二节颜色相同,长度上第四节稍短,末端加有红色丝线,里面加有一层红布。格洪女子包黑色头帕,选用的布料有麻纱、棉纱、绸缎、土布等,包法上有“姿答”和“若答”两种,“姿答”一般为特殊场合美术性包缠,头帕上饰有金银片红布条和各种金银穗子。“若答”为日常生活中普通包缠。彝族格洪是一个崇银尚银的民族,《雷波县志》记载“贵妇首戴网罩,金银器满头,耳轮悬跚瑚玛瑙珠粒,累累然,以多为贵。”女子大多戴耳环、耳穗、手镯,脖颈上带有银排花,腰间挂有三角形下摆带方形穗子的“弄司”( 绣包)。摇曳的彩襟如花树婆娑, 绚丽多姿, 绽放的花帽如繁星满天流光溢彩, 构成五彩缤纷的画卷。k7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qbxy.jpg

摄影 曲比兴义

彝族格洪男装底色多为黑色或蓝色,上衣为大襟右衽开襟,有内衣和外衣之分,内衣为白色,一般没有刺绣。外衣高领,袖口、边角、领口至脊背处、领口至胸襟处简单刺绣几样丝线,古朴大方,没有特别花样。裤子为大裤脚,一般分两节,第一节为蓝色、第二节为黑色。格洪男子均包黑色头帕,选用的布料有麻纱、棉纱、绸缎、土布包缠,包法上有“左答” 和“茹答” 一般为特殊场合美术性包缠, 头帕高挺;“茹答” 为日常生活中普通包缠。日常生活中男子的头帕上不缠英雄髻。另外,格洪男子均穿耳,在特殊场合时就戴黄或红色耳珠、佩戴英雄带,缠绑腿, 察尔瓦下摆吊长须, 以盘花装饰,身披张扬的披毡像雄鹰展翅, 舞动的裤脚似山风起舞;, 刚健洒脱。平时常披白色或蓝色察尔瓦(披毡), 四季不离身的习惯。k7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沙马母古彝族格洪儿童服饰特征鲜明, 尤其是女童服饰, 色彩艳丽多姿, 童帽最抢眼夺目。童帽分为鸡冠帽, 虎头帽,方顶圆形帽等。帽面精绣蕨草图样, 红底黄线, 极富生命力。蕨纹在彝族中最具代表性, 因此, 彝族古老经典《作斋经》里就有“祖嗣如绵羊, 妣裔如嶡子, 祖裔大昌旺” 的记载, 寓意像蕨库般子嗣昌盛, 吉利富贵。女童在“换裙” 仪式前, 均扎红绳梳独辫,穿耳佩带红珠,海贝得饰品。帽顶扎红, 黄, 蓝. 白, 紫色绒花球。童裙分两截, 上截为筒状, 多用红色, 蓝色, 下截为白色褶皱。部份童裙在裙的两截交接处环穿三行边红色中绿色丝线, 或在裙摆上截横织两道鲜艳色细线, 以示幼年; 另在裙边嵌贴宽窄青布条, 与成人相同。k7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jiangyi.jpg

摄影 蒋志聪

彝族格洪服饰在色彩上采用蓝色、白色和黑色,红色和黄色主要用来镶边和刺绣。与其他地区服饰相比,色彩上更加注重和谐,不抢眼,却不失厚重。在风格与审美上体现了古朴与美观大方。虽显得有些古板、臃肿,却展现了独有的大气、高贵的气质。服饰作为人类生存的需要,主要作用是为了保护身体,质地、款式、图形、色彩等的选择必然要适应所生存的环境,以减少日晒、雨淋、风吹、霜冻等对人体的侵害,因此,彝族格洪服饰也必然有本地地域特点。k7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适应高山地区的生活环境,彝族格洪服饰的样式都比较宽松、肥大,以便于山路的行走,如披风、百褶裙、中脚裤等。在山林中棘草丛生、毒草孽发,皆喜扎绑腿,既防棘荆,又防毒虫,夏天防蚊,冬天御寒;绑腿一般用白色条布缠绕,甚至还有刺绣图案,既美观又实用。由于高山,产棉少而种麻多,且易于畜养牛羊,故服饰以毛麻为主要原料制成。彝族原始宗教信仰在沙马母古彝族格洪服饰中也留下了印记。比如镶饰银泡、珠贝等必用双数,在童帽、童衣上多绣祥符及避邪纹符, 在银饰上打制代表宇宙、图腾等意象图案。k7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沙马土司文化图腾信仰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沙马母古在解放前是彝族格洪受其影响深远,服饰受其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彝族格洪服饰作为官服、场合服,体现着沙马土司管辖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审美情趣、文化心态等诸多因素。正如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说的“衣裳是文化的表现,是思想的表现,是体现科技水准,是反映民族,时代,更是一个国家人民的文化修养素质的具体化”。因而,彝族格洪服饰浸透着沙马部落的智慧和汗水,反映出这个部落的图腾信仰、情爱理想、祖先崇拜的意识;并且在服饰中借用暗喻、谐音、象征、寓意等表现方法,借物寄情,祈吉纳福,寄托着这个地区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勤劳铸造生活的能力。k7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珍稀服饰工艺急需保护的价值:沙马母古彝族格洪服饰作为保持至今的传统服饰,古朴厚重、色调奇特,在彝族地区绝无仅有,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有重要的保存价值和审美价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沙马母古彝族格洪村寨到处都能看见衣着传统服饰的男女在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出现。那时,彝族格洪妇女人人都会做服装。如今,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又需大量时间,加上时代的发展等多种因素,彝族格洪传统服饰的制作面临严重的传承与保护问题。目前,精通传统服饰制作的人已经很少,着彝族格洪服饰的人也显著少见,究其原因是穿着彝族格洪服饰不便于农作,故正濒于逐渐断代与消失的状况。k7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濒危断代和消失的状况与保护措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沙马母古彝族格洪中,姑娘从10多岁就跟随祖母、母亲等学习制作刺绣工艺,彝族妇女几乎都是能手。目前,在这一地区,能精通制作的人已很稀少。加之制作、刺绣工艺复杂,需要大量时间,又受五花八门的、价格便宜的现代服饰的充斥、传统彝族格洪服饰面临断代与消失的境地。有亟待抢救和保护并大力扶持当地民间艺人,使其有更大的发展与传承,并收藏各个年代的彝族格洪服饰的标本,进行陈列展览。建立完整、系统的彝族格洪服饰艺术档案。组织力量对彝族格洪服饰进行深入广泛的挖掘、整理并进行深入研究;出版有关彝族格洪服饰的书籍,扩大宣传面,投入资金,由有关单位成立沙马母古彝族格洪服饰的生年和管理小组,结合旅游文化产业,把沙马母古彝族格洪服饰推向市场,推向世界!(2020年3月19日完稿)k7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作者简介:熊子博,男,彝族,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咪姑乡中心校原校长(其间担任过一届乡人大主席和乡党委机关支部书记);瓦岗片区原教办主任。雷波县作家协会会员,雷波县彝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副主任。